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究竟用“难”还是用“滩”好? 被引量:2
1
作者 罗献中 杨继刚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3期58-58,共1页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精彩传神,可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滩)”两旬的最后一字,究竟应该用“难”还是用“滩”,由于古代版本出现差异,选字不同,令人无所适从。例如。南宋绍兴本(即后世所称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精彩传神,可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滩)”两旬的最后一字,究竟应该用“难”还是用“滩”,由于古代版本出现差异,选字不同,令人无所适从。例如。南宋绍兴本(即后世所称的“宋本”)作“难”,而北宋《文苑英华》本以及此后的明代马元调鱼乐轩刻本、清代《全唐诗》本、清代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近代《四部备要》排印本,还有日本17世纪初那波道圆活字本等皆作“滩”。那么,在版本有别、无法从版本角度判定用字优劣的情况下,究竟是选“难”好,还是选“滩”好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 《琵琶行》 《文苑英华》 《四部备要》 《全唐诗》 弹奏技艺 无所适从 17世纪
下载PDF
《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之说辨疑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6年第9期74-76,共3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句质朴无华的叙述,貌似平淡无奇;且夹在描写桃花源美妙境界的精彩语段中,却与之无甚关联,似乎是不经意之笔,甚至显得"多余...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句质朴无华的叙述,貌似平淡无奇;且夹在描写桃花源美妙境界的精彩语段中,却与之无甚关联,似乎是不经意之笔,甚至显得"多余",因而往往被人忽略。然而,仔细思量,又令人颇觉"逆情悖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辨疑 山中寡妇 文中 桃源行 蒿里行 上古社会 杜荀鹤 诗序 虮虱
下载PDF
隐藏在汉字中的古代酷刑 被引量:1
3
作者 罗献中 《华夏文化》 2009年第1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古代汉语 酷刑 汉字 隐藏 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 上古时代 人类社会
下载PDF
“滥觞”本义辨误 被引量:1
4
作者 罗献中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9年第2期62-62,共1页
我们知道,“滥觞”一词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含义是比喻事物的起源、开端。这个含义是它的引申义,也是比喻义。它的本义只用在原始的出处中,其他地方罕见。该词最早出自《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我们知道,“滥觞”一词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含义是比喻事物的起源、开端。这个含义是它的引申义,也是比喻义。它的本义只用在原始的出处中,其他地方罕见。该词最早出自《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在这句话里,“滥觞”用的就是本义。后来,“滥觞”在古今汉语中使用的都是它的比喻义(即引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滥觞” 本义 《荀子.子道》 辨误 比喻义 引申义 汉语
下载PDF
上古兽类也称“禽”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献中 《华夏文化》 2008年第4期34-34,29,共2页
关键词 上古时代 兽类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魏晋 尔雅
下载PDF
这个“约”字怎么解
6
作者 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3,共1页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 《训俭示康》 课本注释 书信体散文 合作者 课外读本 高中语文 司马光
下载PDF
怎样认识《祝福》里的这个短工
7
作者 罗献中 《学语文》 2009年第1期18-18,共1页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祝福时节的一个傍晚。“我”听到鲁四老节家的内室里有人在议论着什么,然后又昕到鲁四老节边走边高声地骂人。“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怀疑与自己的到来有关。正在惶惑之际,碰巧鲁家的短工前来...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祝福时节的一个傍晚。“我”听到鲁四老节家的内室里有人在议论着什么,然后又昕到鲁四老节边走边高声地骂人。“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怀疑与自己的到来有关。正在惶惑之际,碰巧鲁家的短工前来冲茶,于是就向他打听内情。短工神态“淡然”地回答了“我”的几个询问。原来是鲁四老爷家里以前的女工祥林嫂在祝福前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短工 “我” 祥林嫂 议论 高中语文
下载PDF
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8
作者 罗献中 《学语文》 2007年第5期48-48,共1页
《老子》六十章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都很熟悉也经常引用。但是不少人认为这句话语句通俗,又形象生动.因而对其含义不作深究。以下的理解比较常见:一是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如“治理国家跟... 《老子》六十章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都很熟悉也经常引用。但是不少人认为这句话语句通俗,又形象生动.因而对其含义不作深究。以下的理解比较常见:一是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如“治理国家跟炒菜的道理是一样的.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形象生动 治理 语句
下载PDF
究竟是“为其尽力”还是“令其为难”——“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释义辨疑
9
作者 罗献中 《学语文》 2017年第1期83-84,共2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今日赢为公子亦足矣”目前有两解:一是“今天我侯赢为公子尽力也够了”(简称“为其尽力”说),二是“今天我侯赢为难公子也够了”(简称“令其为难”说).我们经过多方考察认为,“为其尽力”说讲不通,“令其为...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今日赢为公子亦足矣”目前有两解:一是“今天我侯赢为公子尽力也够了”(简称“为其尽力”说),二是“今天我侯赢为难公子也够了”(简称“令其为难”说).我们经过多方考察认为,“为其尽力”说讲不通,“令其为难”说切合人物心理和语境,可采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日嬴为公子亦足矣 为其尽力 令其为难
下载PDF
这个“约”字怎么解?
10
作者 罗献中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9年第5期62-62,共1页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 《训俭示康》 书信体散文 合作者 课外读本 高中语文 司马光 史学家
下载PDF
上古君主缘何称“后”
11
作者 罗献中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8年第6期64-64,共1页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一句:“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一句:“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又如,屈原的《离骚》中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句中“三后”就是“三王”。通常指的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全句的意思是“从前三王的德行是多么完美啊,所以众多贤人都聚集在他们的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代 君主 《离骚》 “帝” “王” 韩非子 周文王 夏禹
下载PDF
“皇天后土”如何解
12
作者 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1期52-53,共2页
“皇天后土”是个成语,中学课本和一些辞书均有解释,但大都笼统、空泛,语焉不详,未能指出其中字形习见而含义冷僻的“后”字究竟是何意。例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只解释说“指天和地”,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 “皇天后土”是个成语,中学课本和一些辞书均有解释,但大都笼统、空泛,语焉不详,未能指出其中字形习见而含义冷僻的“后”字究竟是何意。例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只解释说“指天和地”,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只说“谓天神地祗”,人教版的课本只说“天地神明”,诸如此类。由于缺乏相关解释,很多师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后”在这个成语中既然与“皇”对举,也表示天地的统治者,那么其含义就应当是指“皇后”“帝后”,即皇帝的配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土 《现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中学课本 商务印书馆 出版社 人教版 统治者
下载PDF
同为“秋声”赋,寄托大不同——两篇《秋声赋》比较谈
13
作者 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7年第10期37-38,共2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入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入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姿的文学园地增添了色彩。它们就是《秋声赋》,作者分别为中唐的刘禹锡和北宋的欧阳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声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 寄托 赋体作品 文学园地 欧阳修 刘禹锡 诗歌
下载PDF
《五人墓碑记》中的一处疏漏
14
作者 罗献中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8年第4期51-51,共1页
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张溥的杰作《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著名的碑文,同时也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佳作。该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明末苏州市民抗击阉党的英雄壮举和其中五人被捕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抨击了阉党及... 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张溥的杰作《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著名的碑文,同时也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佳作。该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明末苏州市民抗击阉党的英雄壮举和其中五人被捕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抨击了阉党及其依附者的丑恶行径。文章慷慨激昂,脍炙人口,而又意味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人墓碑记》 疏漏 大无畏精神 文学家 依附者 明末 文章
下载PDF
上古男子亦“美丽”
15
作者 罗献中 《华夏文化》 2013年第4期34-35,共2页
提起“美丽”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在用于人物方面时,总是用来描述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子),而不能描述男性,如说“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女子”,而不说“美丽的小伙... 提起“美丽”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在用于人物方面时,总是用来描述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子),而不能描述男性,如说“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女子”,而不说“美丽的小伙”、“美丽的男子”等。“美丽”似乎成了女子的“专利”,与男子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只是中古以来的情况,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远在上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以前),“美丽”这个词是可以用于男子、描述男子的容貌的。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男子同女子一样,也是可以“美丽”的。这种情况在典籍中时有反映,试举几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期 男子 魏晋南北朝 女子 形容 人物
下载PDF
“谁何”究竟如何解?
16
作者 罗献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8年第5期57-58,共2页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且看各家选本对“谁何”一词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选本 《过秦论》 语文课本 人教版 解说 高中
下载PDF
陶诗名句中被臆改的一个字
17
作者 罗献中 《阅读与写作》 2009年第8期27-27,共1页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很多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均如此。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是,其中的“见”字原作“望”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很多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均如此。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是,其中的“见”字原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其中即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其中也作“望”字。另外,中晚唐时期一些效仿该句的“效陶诗”也用“望”字,也可以作为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句 《饮酒》 陶渊明 东晋 诗人
下载PDF
不宜将“连及”视为修辞格
18
作者 罗献中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1期4-5,共2页
现当代一些关于古汉语的著作将“连及”视为修辞格,这是一种不妥的做法。“连及”是古汉语中尚未成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合逻辑、文理不通,已被淘汰。笔者认为,将其视为修辞,是缺乏道理的。
关键词 古汉语 连及 修辞 语法 逻辑
下载PDF
“入赘”原本不关婚
19
作者 罗献中 《华夏文化》 2009年第2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原本 婚姻方式 家庭成员 女方 结婚
下载PDF
上古君主亦称“后”
20
作者 罗献中 《华夏文化》 2008年第2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上古时代 君主 “帝” “王” 韩非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