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植被群落水分利用策略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
作者 罗立娇 高晓东 +3 位作者 赵连豪 安庆蓉 马南方 赵西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0-288,共9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下灌草群落中主要植物水分来源差异及动态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自然恢复植物(油蒿、苜蓿与藜)为研究对象,通过减少自然降水的15%(中度干旱)与30%(极端干旱)来控制干旱程度,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与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 为探讨气候变化下灌草群落中主要植物水分来源差异及动态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自然恢复植物(油蒿、苜蓿与藜)为研究对象,通过减少自然降水的15%(中度干旱)与30%(极端干旱)来控制干旱程度,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与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将植被群落潜在水源划分为浅层(0—20 cm)、中层(20—60 cm)与深层(60—120 cm)土壤水,采用稳定水同位素技术与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减雨30%、减雨15%与对照)下植被根系水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与植物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值(δD和δ^(18) O)均位于当地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说明土壤水同位素受蒸发影响发生富集;(2)3种典型植物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其水分利用来源均可灵活转换于不同土层之间,呈浅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减少,中层与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增加的规律,且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大愈加明显;(3)不同植被响应干旱胁迫的水分利用策略不同,平地,减雨30%、减雨15%及CK处理下油蒿均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贡献率分别为48.2%,52.7%,57.6%),而藜分别主要利用来自中层(43.5%)、浅层(49.6%)与浅层土壤水(53.6%);坡地,减雨30%、减雨15%及CK处理下油蒿均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贡献率分别为42.5%,44.5%,58.1%),而苜蓿分别主要利用来自中层(40.9%)、中层(46.7%)与浅层土壤水(53.9%)。这表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群落主要物种可通过可塑性转换水分来源以应对干旱胁迫,并在空间上分割群落水源以有效缓解对水分资源的竞争压力,从而通过在水分资源利用上的生态位分化促进物种间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胁迫 稳定同位素 水分来源 MixSIAR模型
下载PDF
黄土高原间作大豆对幼龄果园土壤水分及氮素累积的影响
2
作者 安庆蓉 赵西宁 +3 位作者 赵连豪 罗立娇 马南方 高晓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59,共8页
为探明间作豆科作物对幼龄果园土壤水分、硝态氮含量以及树木生长的影响,并对黄土高原旱作果园土壤肥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以黄土丘陵区苹果/黄豆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种植黄豆整个生育期内试验小区水分、硝态氮含量以及... 为探明间作豆科作物对幼龄果园土壤水分、硝态氮含量以及树木生长的影响,并对黄土高原旱作果园土壤肥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以黄土丘陵区苹果/黄豆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种植黄豆整个生育期内试验小区水分、硝态氮含量以及果树叶片含氮量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不同间作密度黄豆对果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清耕果园,中密度间作在黄豆花期前对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高密度间作加剧行间水分的消耗,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2)不同土层硝态氮相对累积量随黄豆生育期后移呈现逐渐下移且分布逐渐均衡的趋势,土壤总硝态氮累积量处理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3)中、高密度间作均可有效提升果树叶片氮含量,促进果树生长,而中密度间作黄豆使土壤含水量最高提升17.6%,叶片氮含量最高增加8.04%。因此,中密度间作黄豆在黄土高原旱作苹果园更具有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林复合系统 土壤水分养分 叶片含氮量
下载PDF
牛奶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3
作者 罗立娇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年第4期130-130,共1页
被誉为'白色血液'的牛奶富含丰富的营养,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必需品,虽然中国乳制品的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作为乳制品的原料牛奶,其价格不仅影响着供给和需求,更影响着奶农的生活。近年来,牛奶价格长期内不断增长,短期波动也... 被誉为'白色血液'的牛奶富含丰富的营养,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必需品,虽然中国乳制品的发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作为乳制品的原料牛奶,其价格不仅影响着供给和需求,更影响着奶农的生活。近年来,牛奶价格长期内不断增长,短期波动也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得出了一些牛奶价格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价格 长期增长 季节波动 需求与供给
下载PDF
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及根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涛 田青 +2 位作者 罗立娇 杜佳囝 宋玲玲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5期3-6,共4页
为了阐明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及其根部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该地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及其根部C、N、P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草本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地上生物量最大值为149.74 g/kg,最... 为了阐明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及其根部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该地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及其根部C、N、P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草本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地上生物量最大值为149.74 g/kg,最小值为20.84 g/kg,地下生物量最大值为110 g/kg,最小值为16.05 g/kg。(2)草本植物地下部分中,C的含量显著高于N和P的含量,其平均值为354.60,而N的含量也高于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46和2.59。根部3种元素含量的差异导致N/P、C/N、C/P的平均值分别为93.49、29.39和2 769.89。且上述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均有数倍以上的差距。(3)地上地下生物量,根部中C、N、P及其比值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天岭 低海拔 生物量 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及其叶片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罗立娇 田青 +2 位作者 张涛 杜佳囝 宋玲玲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23-27,共5页
以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究区内草本植物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研究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研究区... 以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究区内草本植物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研究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研究区草本植物群落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化学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00.53、19.45、2.20g/kg和22.31、97.66、10.51,叶片N/P值表明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长更易受P限制。叶片C、N、P含量在不同海拔都表现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的现象。(3)不同海拔梯度的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海拔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草本植物叶片C、N、P含量与海拔之间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生物量 海拔梯度 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