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埃德加·爱伦·坡小说的魔性审美及其文化根源
1
作者 罗绂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7-61,共5页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文本世界里总是弥漫着恐怖与怪异相混合的魔鬼气息,而魔鬼形象的塑造也贯穿他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历程,这是学界所没有关注到的一点。埃德加·爱伦·坡小说艺术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文本世界里总是弥漫着恐怖与怪异相混合的魔鬼气息,而魔鬼形象的塑造也贯穿他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历程,这是学界所没有关注到的一点。埃德加·爱伦·坡小说艺术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最本源动力是一种无法控制的魔性,这魔性以人类的原欲和原罪为基石。爱伦.坡的创作来源于他的自尊意识、纯粹艺术精神和魔性的书写传统,其小说中对魔性的阐释是为了张扬人性的光辉,他清醒地认识到魔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纯粹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魔性 根源
下载PDF
“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绂文 胡晓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2日至23日在的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文学经典 传播时代 研讨会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文艺研究
下载PDF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经典教育传播的对策思考
3
作者 李本东 邓海 罗绂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4-59,共6页
文章在梳理大众传媒、教育和文学经典三者的关系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审视大众传媒在目前高校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对策:1.加强文学教师专业培训,重点提高其专业思想观念认识,强化经典意识,培养经典态度;2.结... 文章在梳理大众传媒、教育和文学经典三者的关系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审视大众传媒在目前高校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对策:1.加强文学教师专业培训,重点提高其专业思想观念认识,强化经典意识,培养经典态度;2.结合教育目标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强化文学经典的地位;3.确立文学经典教学的人本性、文学性、当代性三大基本原则,构建文学经典教学模式;4.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培养,提高其传媒素养,不拘一格地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文学经典教学主动介入、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时代 文学经典教学 对策
下载PDF
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绂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8-41,共4页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又极为普遍的人类活动,对于游戏的研究,在西方只有二百多年时间,在中国则刚刚起步。本文从人的审美生成——"人生在世";即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出发,结合"游戏"理论形成、发展和变化,对西方...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又极为普遍的人类活动,对于游戏的研究,在西方只有二百多年时间,在中国则刚刚起步。本文从人的审美生成——"人生在世";即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出发,结合"游戏"理论形成、发展和变化,对西方审美游戏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提出四种具体的模式,希望对有志于该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文化类型 人生在世 游戏理论 模式 西方 审美文化
下载PDF
试论图像意识的发生与内在逻辑关系——以柏拉图、胡塞尔和英伽登的“图像”理论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罗绂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
图像学研究是近年来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主要研究的关注点是艺术史绘画"图像"和当下我们读图时代中的各种视觉"图像",而对"图像"哲学考察并不太多。本文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试图厘清柏拉图... 图像学研究是近年来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主要研究的关注点是艺术史绘画"图像"和当下我们读图时代中的各种视觉"图像",而对"图像"哲学考察并不太多。本文从现象学哲学的角度试图厘清柏拉图、胡塞尔和英伽登对"图像"的来源与逻辑差异,认为柏拉图用神之"光"来遍照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视觉和灵魂中形成"像"与"象"(相)共同交织的"图像世界";胡塞尔则用主体意识之"意向性"来构造人之"图像意识"的三重结构;英伽登则在胡塞尔"图像意识"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为"表象"的"类似性"完善胡塞尔的"图像意识"的"摹像性",从而确定人在"图像意识"中能本质直观的"观相"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的“影像” 胡塞尔“图像意识” 英伽登的“观相”
下载PDF
百年新诗之“旧路”——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关系的几种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罗绂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本文从长时段的宏观角度考察了百年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模式,结合新诗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从新诗创作的实际这一角度,来追寻百年新诗创"新"历程中的"旧路",即由梁启超发轫,胡适、李金发关注语言,卞之琳、穆旦... 本文从长时段的宏观角度考察了百年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模式,结合新诗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从新诗创作的实际这一角度,来追寻百年新诗创"新"历程中的"旧路",即由梁启超发轫,胡适、李金发关注语言,卞之琳、穆旦追寻传统精神的"根本处",以及从民国初年绵延近百年以郭小川为代表的向"民间歌谣"学习等模式,进而提出20世纪初以来的旧体诗词写作未能超越梁启超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古典诗歌传统 继承 模式
下载PDF
艰难的工作——冯至早期诗歌中的基督信仰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绂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5,共4页
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信仰的转型过程中,借助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的帮助,重构了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新的故乡",即试图利用"回到上帝的身边"的基督情结来平息&qu... 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信仰的转型过程中,借助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的帮助,重构了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新的故乡",即试图利用"回到上帝的身边"的基督情结来平息"天崩地裂"造成的身心紧张,最终无处归依,无法平息内心的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诗歌 信仰 基督情结
下载PDF
周建军诗歌中的乡土意识管窥——以诗集《穿越隧道的歌吟》和《宛若莲花》为例
8
作者 罗绂文 朱彬彬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80-83,共4页
在四川实力型诗人周建军的诗歌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浓烈的乡土意识。诗人以凝视世界的歌吟,在灵动跳跃的韵律中勾勒了巴山蜀水的沧桑悠远,展现着乡土里人的纯朴与困窘;在"泥沙俱下、让人痛心"的时代,阐发着对乡土的忧思与眷恋... 在四川实力型诗人周建军的诗歌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浓烈的乡土意识。诗人以凝视世界的歌吟,在灵动跳跃的韵律中勾勒了巴山蜀水的沧桑悠远,展现着乡土里人的纯朴与困窘;在"泥沙俱下、让人痛心"的时代,阐发着对乡土的忧思与眷恋,也刻录了乡间的变迁。本文将以其诗集《穿越隧道的歌吟》和《宛若莲花》为文本研究对象,分别从其的乡土画卷、忧患意识和立体感三个方面,来展现其诗歌中的立体多姿的乡土的诗意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意识 诗意画卷 忧患 立体感
下载PDF
一个经典故事“新编”出来的精神意蕴——细读冯至叙事诗《蚕马》
9
作者 罗绂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本文以现代中国的传统价值信仰体系溃散历程和现代作家的"故事新编"为背景,通过对叙事诗《蚕马》的故事渊源追溯和详细分析,展现冯至独特"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以及隐藏"新编"之中的隐秘结构:试图重新回... 本文以现代中国的传统价值信仰体系溃散历程和现代作家的"故事新编"为背景,通过对叙事诗《蚕马》的故事渊源追溯和详细分析,展现冯至独特"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以及隐藏"新编"之中的隐秘结构:试图重新回到传统经典寻找支撑自己灵魂的"少女",而这种努力最终不过仅仅成为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故事新编”《蚕马》精神分析
下载PDF
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
10
作者 罗绂文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新时期的冯至诗歌研究,根据研究者的学术现念的变化可分为80年代大而全的横向描述和90年代小而精的纵向探讨两个时期,其中学术思潮的转变导致研究者对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尤其突出。
关键词 诗歌研究 冯至 横向描述 纵向探讨 现代主义诗歌 学术观念
下载PDF
庙会——民间影戏传播的重镇
11
作者 张军 罗绂文 《皖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6-80,共5页
庙会是一种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民间影戏传播的载体多样,但庙会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阵地,庙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也为影戏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庙会 民间影戏 传播重镇
下载PDF
视觉·图象·存在:潘诺夫斯基图像逻辑辩证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绂文 高雪蓉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理论是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主要以“图像志”研究图像的方法为对象,揭示图像何以为人认识的规律。本文通过对潘诺夫斯基图像认识论的梳理,即当下的、动态的视觉图像是艺术图像产生的原... 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理论是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主要以“图像志”研究图像的方法为对象,揭示图像何以为人认识的规律。本文通过对潘诺夫斯基图像认识论的梳理,即当下的、动态的视觉图像是艺术图像产生的原因,也是历史的、抽象的艺术“图象”显现的结果,且认为图像学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认识论时域中,而应该基于本源之“图象”,阐明图像符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所共同构成的精神图像世界,也即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 视觉 "图象" 存在 逻辑辩证
下载PDF
百年新诗的“新”与“旧”
13
作者 罗绂文 《中外诗歌研究》 2011年第2期29-29,共1页
在新诗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都认为,新诗的诞生及其不断创新之路主要受到西方诗歌、文艺理论的直接冲击与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惟一道路。中国固有诗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在新诗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都认为,新诗的诞生及其不断创新之路主要受到西方诗歌、文艺理论的直接冲击与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惟一道路。中国固有诗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叙述中国现代诗歌史不得不从梁启超说起,因为“新诗”一词最早由他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 中国诗歌 百年发展 西方诗歌 创新之路 文艺理论 诗歌传统
下载PDF
周建军诗歌中的乡土意识管窥——以诗集《穿越隧道的歌吟》和《宛若莲花》为例
14
作者 罗绂文 朱彬彬 《中外诗歌研究》 2008年第1期64-67,共4页
“所谓作家的乡土意识,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以桑梓地域的环境、背景、事件、角色、风俗及文本语言来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潜显共融的意识。换句话说,作家创作的一切之本,都不离乡土,乡土意识是识别作家创作特色的... “所谓作家的乡土意识,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以桑梓地域的环境、背景、事件、角色、风俗及文本语言来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潜显共融的意识。换句话说,作家创作的一切之本,都不离乡土,乡土意识是识别作家创作特色的最鲜活、最永久的标记之一。”罗强烈在《乡土意识:现当代文学叶l的一个主题原型》中,将“乡土意识”一词作为现当代文学(而非专指乡土文学)的一个主题原型提出,其基本涵义包括“理想的感情”与“批判的感情”的两种情感立场。木弓在《“乡土意识”与小说创作》一文中,撇开小说作品中地域、题材的限制,认为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关系中,只要在精神上、文化上表达出对传统、对农业文明的价值肯定,就算具有“乡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意识 现当代文学 作家创作 莲花 隧道 诗集 诗歌 建军
下载PDF
百年新诗之“旧路”——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关系的几种模式
15
作者 罗绂文 《中外诗歌研究》 2011年第1期26-27,共2页
百年新诗的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创新的历程中。除了显现为外在的借鉴西方理论资源,新诗创作更为内在的始终或明或暗地与中国固有之传统文化保持着某种联系,这值得我们每一... 百年新诗的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创新的历程中。除了显现为外在的借鉴西方理论资源,新诗创作更为内在的始终或明或暗地与中国固有之传统文化保持着某种联系,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关注新诗的发展者进一步梳理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古典诗歌传统 新诗创作 现代中国人 精神世界 西方理论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图像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为中心
16
作者 罗绂文 高雪蓉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0-84,共5页
图像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脉络分为早期图像学、传统图像学、现代图像学和后现代图像学。当前图像学研究的困境是对图像的本质研究还不充分就仓促进入以“图像转向”为主导的文化研究当中。作为现代图像学的... 图像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脉络分为早期图像学、传统图像学、现代图像学和后现代图像学。当前图像学研究的困境是对图像的本质研究还不充分就仓促进入以“图像转向”为主导的文化研究当中。作为现代图像学的代表之一,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既是美术史研究原则,又是方法论。国内学者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论、用三个方面,这里从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图像学研究的可能性出路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诺夫斯基 图像学 艺术史
下载PDF
亚鲁王重返“勒咚”终极世界的途径研究
17
作者 罗绂文 《贵州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亚鲁王》是一部讲述苗族英雄亚鲁王带领苗族人民如何从凡俗世间抵达“勒咚”世界的传说故事,常常被西部方言苗族人称为“人生在世”的“百科全书”,既是苗族人日常生活的“生活指南”,又是苗族人超越自身有限性而抵达无限永恒的“勒... 《亚鲁王》是一部讲述苗族英雄亚鲁王带领苗族人民如何从凡俗世间抵达“勒咚”世界的传说故事,常常被西部方言苗族人称为“人生在世”的“百科全书”,既是苗族人日常生活的“生活指南”,又是苗族人超越自身有限性而抵达无限永恒的“勒咚”终极世界的“精神宝典”。文章通过对《亚鲁王》文本进行剖析,结合苗族人的生活实践,认为这“永恒道路”具体展现为“真”“善”“美”三种途径。首先是苗族人通过对经验物的认识与把握,探寻具体“自然物”的神显性而实现抵达永恒的“勒咚”终极世界的“真”的认识之路;其次是苗族人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判断与处理,探寻人间善的伦理“德性”而抵达永恒的“勒咚”终极世界的“善”的实践之路;最后是苗族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之超越性途径和对祖先崇拜的仪式性的“美”之途径,是对“祖先”的追寻之路。这三种通往“勒咚”终极世界的途径,既是认识论的“真”之路,又是实践论的“善”之路,还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美”之路,三者共同构成了亚鲁王抵达“勒咚”终极世界的三种独特精神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鲁王 “勒咚”终极世界 “真”之路 “善”之路 “美”之路
原文传递
论苗汉文学中祖先崇拜之异同——以《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亮 罗绂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2,214,215,共8页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老,以血缘关联为纽带,以时间为线索,一代代地向上追溯,试图找到共同的终极性的血缘之“根”。这一家族长老系列既是现实中有限性世间凡夫,也是终极世界的象征性精神符号。苗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则保留了原初宗教信仰本色,以信仰为逻辑起点,祖先神在彼岸的神圣世界,与祖先的连接保证了当下生命存在的鲜活价值。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内核影响程度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崇拜 《亚鲁王》 《你在高原》 苗汉文学比较 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百年新诗的“新”与“旧”
19
作者 罗绂文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在新诗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都认为,新诗的诞生及其不断创新之路主要受到西方诗歌、文艺理论的直接冲击与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惟一道路。
关键词 新诗 “新” 百年发展 西方诗歌 创新之路 文艺理论 中国诗歌 研究者
原文传递
现代境界论研究的演进模式与内在逻辑
20
作者 罗绂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9-33,共5页
"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对本己"人生在世"状态的精神体认,反映个人对生命存在状态和价值追求的自我期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王国维首先将人生与审美之"真"相结合,实现... "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对本己"人生在世"状态的精神体认,反映个人对生命存在状态和价值追求的自我期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王国维首先将人生与审美之"真"相结合,实现了境界论的现代转化。冯友兰则以人对世界的"觉解"为中心建构人生"四境界"。唐君毅以"感通"为纽带将其进一步拓宽为既包罗万象又庞大繁复的"一心通九境"理论体系,最后化约在张世英以"灵明"沟通世界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 演进模式 内在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