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析语言前景化现象的深层理论依据 被引量:7
1
作者 罗绮伦 刘琼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1-54,共4页
介绍了语言前景化理论的产生及其在不同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试图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及语言的表意功能方面探讨前景化现象的深层理论依据。最后指出:系统化的前景化现象必须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
关键词 语言 前景化现象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表意功能 逻辑关联
下载PDF
浅议《理发》的文本叙述手段 被引量:3
2
作者 罗绮伦 黄雪岚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108-110,共3页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发》 听觉体验 超故事层 元故事层 主观不可靠性
下载PDF
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绮伦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18-119,共2页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选择工作,加强学生课后个性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文本学习 个性化阅读
下载PDF
由华兹华斯的诗《杜鹃颂》来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4
作者 罗绮伦 刘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4-145,135,共3页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的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杜鹃”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有其不同的联想意义。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的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杜鹃”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有其不同的联想意义。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求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注意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 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 差异
下载PDF
从《雪夜停在林边》看西方文学中的死亡象征
5
作者 罗绮伦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105-108,共4页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象征 罗伯特.弗罗斯特 《雪夜停在林边》
下载PDF
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反讽策略
6
作者 罗绮伦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114-116,共3页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叙事策略 言语反讽 人物反讽
下载PDF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情景反讽
7
作者 罗绮伦 《科教文汇》 2007年第10Z期182-182,184,共2页
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悬念,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情景反讽 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 主题
下载PDF
两首伦敦诗的欣赏与比较
8
作者 罗绮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第15期110-111,共2页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特征方面却同中有异,对它们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两首名诗的创作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伦敦 威廉·华兹华斯 主题 语言特征
下载PDF
《理发》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绮伦 赵伟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59,共2页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选择的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巧妙逼真地刻画出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缩微式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自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使故事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选择的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巧妙逼真地刻画出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缩微式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自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使故事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多了一层荒诞感,给接受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发》 叙述视角 真实感 荒诞感 审美体验
原文传递
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薇薇的女性形象
10
作者 罗绮伦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8期105-106,共2页
评论家普遍认为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Mr.Warren’s Profession,1894)当中,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Vivie)这个角色体现了萧伯纳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想,是一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社会上独立自主的理想与追求。而通过文... 评论家普遍认为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Mr.Warren’s Profession,1894)当中,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Vivie)这个角色体现了萧伯纳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想,是一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社会上独立自主的理想与追求。而通过文本和叙事方法的详细剖析可以看出,薇薇形象的本质是创作者处在男性话语主导体系中所塑造出的男性典范形象,而并非是独立的新女性代言人。在创作薇薇这个形象的过程中,萧伯纳实际上是在用男性的视角和蓝本进行创作,整部作品中薇薇的形象是一种男性话语权对当时社会女性从思想到行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伦夫人的职业》 男权社会 文本解读 叙事方式
原文传递
路就是全部——谈薇拉·凯瑟“迁移”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伟 罗绮伦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47,共2页
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qu... 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物理迁移 思想迁移 文化迁移 凯瑟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