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青冈栎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德楠 罗艾滢 +3 位作者 徐广平 顾大形 黄玉清 何成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2,共7页
运用直播法,研究应用人工气候箱控制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野生青冈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h光照条件下,青冈栎种子在变温为10℃/15℃时,萌发率很低,仅为(12±12.29)%;变温为30℃/35℃时,萌发率达最大,为(81±1... 运用直播法,研究应用人工气候箱控制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野生青冈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h光照条件下,青冈栎种子在变温为10℃/15℃时,萌发率很低,仅为(12±12.29)%;变温为30℃/35℃时,萌发率达最大,为(81±13.7)%。土壤含水量为30%~40%时,萌发率为(79±15.9)%;土壤含水量为90%~100%时,萌发率为(56.67±19.36)%。青冈栎种子萌发呈现出迅速萌发和推迟萌发的特点;温度对青冈栎幼苗的苗高、叶长和叶宽影响显著,对幼苗的地径、叶片数量影响不显著。恒温下,不同梯度土壤含水量处理对幼苗的苗高、地径、叶长、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栎 种子萌发 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茶条木种子萌发及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德楠 徐广平 +4 位作者 黄玉清 王静 罗艾滢 卢清柏 何成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条木 种子萌发 温度 土壤含水量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青冈栎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曾丹娟 罗艾滢 +3 位作者 白坤栋 莫凌 黄玉清 雷芳淑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1,共4页
以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为材料,研究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脂肪含量、淀粉含量都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脂肪酶活力、α-淀粉酶活力都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 以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为材料,研究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期间,脂肪含量、淀粉含量都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脂肪酶活力、α-淀粉酶活力都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趋势;青冈栎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且种子最早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栎 生理指标 发芽率 种子萌发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广平 顾大形 +4 位作者 潘复静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 黄玉清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0-466,共7页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次生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灌丛和农田,荒草地较低,裸地酶活性最低;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环境、植被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区域应尽量选择以林地恢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恢复过程中冷蒿种群的扩散对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英杰 李衍青 +5 位作者 赵爱芬 黄玉清 周爱萍 罗艾滢 徐广平 姚月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1,共9页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表现型冷蒿在枝高、枝条分化、花序数、地下根系等个体形态上均表现出差异性;直立型冷蒿地上部分的高度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总量均优于匍匐型冷蒿,匍匐型冷蒿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靠近基部的0~10 cm处;通过对匍匐型冷蒿的克隆能力调查发现,被沙埋后大多数冷蒿产生分株数在10株以下,分株扩散距离主要在10~20 cm以内;冷蒿枝条被沙埋后其生根数量及长度与当季的降雨量有极大关系,而枝条被沙埋后产生分株对冷蒿种群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立型冷蒿主要以种子方式进行繁殖,且种群扩散方向与当地风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冷蒿 个体形态 沙埋 扩散对策
下载PDF
漓江上游毛竹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晓东 罗艾滢 +3 位作者 黄玉清 莫凌 徐广平 姚月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1-219,203,共10页
漓江上游毛竹林面积大,是我国毛竹最南端产区。该研究针对当地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模拟降水使土壤水分变化,共设立了5个毛竹水分处理小区(CK.对照;A.无降水+覆膜;B.降水5 mm+覆膜;C.降水10mm+覆膜;D.降水20 mm+覆膜),并与HM(木荷Schima ... 漓江上游毛竹林面积大,是我国毛竹最南端产区。该研究针对当地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模拟降水使土壤水分变化,共设立了5个毛竹水分处理小区(CK.对照;A.无降水+覆膜;B.降水5 mm+覆膜;C.降水10mm+覆膜;D.降水20 mm+覆膜),并与HM(木荷Schima superba)(自然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影响了毛竹叶片水势和叶绿素的变化,叶片白天水势下降,傍晚均可恢复到凌晨水势。C处理的毛竹午间水势下降值最小,叶绿素含量也最高。本研究区位于最南端产区,毛竹的光合生产力也属偏低水平。适当的土壤水分亏缺,毛竹表现出相对的高净光合速率(P_(n))、高蒸腾速率(Tr)、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特点;过多或过少土壤水分,则为低P_(n)和Tr,但高WUE。毛竹叶片的P_(n)与气孔导度G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毛竹的光合速率受气孔调节明显;Tr与午时叶水势呈负相关(符合二项式函数)关系,土壤水分问题造成的叶片水分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毛竹的Tr。水分亏缺,P_(n)主要由气孔调节,但水分过多导致P_(n)的下降应该是由气孔导度的下降和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分过少或过多均对毛竹生理生态过程产生负效应。相对于木荷,毛竹的P_(n)较高,但同时也消耗更多的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最南产区 漓江上游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中峰 张金池 +3 位作者 黄玉清 杨慧 罗亚进 罗艾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7-1612,共6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有积极的影响,在改善植物水分代谢和提高植物耐旱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MF与植物水分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从植物...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有积极的影响,在改善植物水分代谢和提高植物耐旱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MF与植物水分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与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水力导度、渗透调节、内源激素和抗氧化系统等方面说明AMF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从4个方面介绍了AMF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机理:1)菌丝网络增加植物根系吸收范围;2)增强植物保水能力和抗氧化能力;3)稳定和改善土壤团聚体;4)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并提出今后研究需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耐旱性 水分代谢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