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间高温加热对食用植物油脂酸价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良清 罗诗棋 +2 位作者 张荣 陈阳明 宫智勇 《广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5期31-32,共2页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酸价的影响,用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h)分别加热棕榈油、玉米油和橄榄油,并测定其酸价。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原油相比,酸值增大;随...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酸价的影响,用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h)分别加热棕榈油、玉米油和橄榄油,并测定其酸价。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原油相比,酸值增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的酸价均明最升高:其中高温加热对玉米油的酸价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价 玉米油 橄榄油 棕榈油
下载PDF
植物油加热过程中品质及反式脂肪酸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昕 罗诗棋 +1 位作者 张琰 谢昕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172,共3页
以大豆油、稻米油和玉米油为原料,均分别加热至180℃,220℃和260℃后,取0.5,1,2,4,6,8和10 h的油样,并且在24 h后再次复热至180℃,220℃和260℃,取复热油样及复热后0.5,1和2 h油样,测定油样酸价及其反式脂肪酸的变化。结果发现,随温度升... 以大豆油、稻米油和玉米油为原料,均分别加热至180℃,220℃和260℃后,取0.5,1,2,4,6,8和10 h的油样,并且在24 h后再次复热至180℃,220℃和260℃,取复热油样及复热后0.5,1和2 h油样,测定油样酸价及其反式脂肪酸的变化。结果发现,随温度升高,酸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稻米油的酸价偏高。反式脂肪酸有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260℃时,上升十分明显。综合考虑,大豆油在烹调温度下反式脂肪酸产生相对较少,酸价指标适合,更适合作为家庭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 酸价 脂肪酸 气相色谱
原文传递
稻米油高温加热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谭念 赵昕 +1 位作者 罗诗棋 李珊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3-195,共3页
对稻米油进行加热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不同加热时间(0.5-10h)以及隔夜后(0.5,1和2h)脂肪酸的组成变化。研究表明,稻米油在180℃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180℃加热10h后放置一夜,... 对稻米油进行加热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不同加热时间(0.5-10h)以及隔夜后(0.5,1和2h)脂肪酸的组成变化。研究表明,稻米油在180℃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180℃加热10h后放置一夜,再次复热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也没有明显的增加,但如果在更高的温度,隔夜复热2h后,油脂中会产生约是原油12倍的反式脂肪酸。180℃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亚油酸和亚麻酸都有适度的降低,但降低的量还微乎其微。随着温度不断的上升,当温度达到260℃的时候,亚油酸降低了约原油的17倍,而亚麻酸基本上已经无法检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脂肪酸 稻米油 亚油酸 亚麻酸
原文传递
长时间高温加热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昕 李珊 罗诗棋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5-227,共3页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 h)对家庭用菜籽油及工业用棕榈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研究,分析工业用油与家庭用油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油加热至260℃时,其反式脂肪酸...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 h)对家庭用菜籽油及工业用棕榈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研究,分析工业用油与家庭用油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油加热至26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原油的5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因此,通常家庭用油不会长时间加热,但工业用油的长时间加热会使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脂肪酸 菜籽油 棕榈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