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1
作者 贾建国 马向明 +4 位作者 田菲 张亚丽 戴佳盈 罗赛芳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59,共7页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 目的探究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06年7月—2007年12月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9975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根据TG/HDL-C三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为Q1组(TC/HDL-C<0.66,n=33229)、Q2组(0.66≤TC/HDL-C<1.14,n=33302)、Q3组(TC/HDL-C≥1.14,n=33219)。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TG/HDL-C水平分组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3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腰围、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ALT、超敏C-反应蛋白、慢性肝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家族史、饮酒、吸烟、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平均(14.06±2.71)年的随访过程中,新发肝癌共计484例,其中男446例,女38例。Q1组、Q2组、Q3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度分别是0.39/千人年、0.35/千人年、0.30/千人年。3组受试者的原发性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是6.03‰、5.28‰和4.49‰,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48)。校正了考虑到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Q3组为对照,Q1、Q2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1.61~2.58)、1.53(1.21~1.92)(P for trend<0.05)。结论TG/HDL-C水平降低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特别是在慢性肝病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 HDL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糖异生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罗赛芳 马向明 曹立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65-2171,共7页
肿瘤在有氧环境中仍然进行糖酵解以加速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摄取和产生大量乳酸,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所需的核苷酸、脂质和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前体,以及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糖异生代谢作为糖酵解的逆反应在肝细... 肿瘤在有氧环境中仍然进行糖酵解以加速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摄取和产生大量乳酸,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所需的核苷酸、脂质和蛋白质的生物分子前体,以及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糖异生代谢作为糖酵解的逆反应在肝细胞癌中处于抑制状态,尤其是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4个关键限速酶的表达下调,通过促进有氧糖酵解及其分支途径而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和增殖,同时也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预后相关,被认为是肝细胞癌的抑制因子。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糖异生代谢关键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其在肝细胞癌中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方向,期望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糖原异生 代谢
下载PDF
青年人群累积尿酸暴露对早发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3
作者 杨靖涛 杨文浩 +4 位作者 余欣然 杨雪梅 罗赛芳 温薪冉 崔刘福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8-377,共10页
目的探究青年人群累积尿酸暴露量(cumSUA)对早发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首次参加2006年度和2008年度健康体检后,至2014年前,至少参与2次健康体检,且于末次体检时年龄<45岁的开滦职工作为观察对象,最终共纳入1... 目的探究青年人群累积尿酸暴露量(cumSUA)对早发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首次参加2006年度和2008年度健康体检后,至2014年前,至少参与2次健康体检,且于末次体检时年龄<45岁的开滦职工作为观察对象,最终共纳入15607人,计算随访期间cumSUA,并根据cumSUA的三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第1组:cumSUA<1563μmol/L·年;第2组:1563μmol/L·年≤cumSUA<1996μmol/L·年;第3组:cumSUA≥1996μmol/L·年。以完成末次体检的时间为随访起点,以早发缺血性卒中为终点事件。选择Kaplan-Meier法计算cumSUA三分位分组间的早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法比较在不同分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umSUA三分位分组间发生早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风险。采用4节点(第5、25、75、95百分位数)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评估cumSUA与早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5607名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3±1.1)年,发生早发缺血性卒中事件100例,发病时平均年龄(46±4)岁,第1、2、3组的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18例、35例、47例,第1、2、3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40%、0.77%、1.07%。通过Log-rank检验,各组间结局事件累积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P=0.00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第1组相比,第2、3组发生早发缺血性卒中的HR值(95%CI)分别为[1.67(0.92,3.00),P=0.090;2.05(1.483.69),P=0.020]。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cumSUA与早发缺血性卒中呈非线性相关。结论cumSUA与青年早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卒中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