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郑鑫林 夏学阳 +5 位作者 张金周 张建华 李斌 宋铁牛 郭鹏鸣 罗越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4-860,共7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因其对患者损伤更小而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师的重视,但是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仍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式。因此,系统评价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因其对患者损伤更小而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师的重视,但是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仍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式。因此,系统评价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7月,收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对比研究,由2名研究员分别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共计1 6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临床Ⅰ期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术后总体复发率(OR=0.77,95%CI:0.48~1.21,P=0.25)、5年生存率(OR=0.77,95%CI:0.52~1.14,P=0.19)和全身并发症(OR=0.76,95%CI:0.53~1.09,P=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均数差(difference in means,MD)=-41.16,95%CI:-59.46^-22.86,P<0.000 1]、缩短术后胸管引流时间(MD=-0.29,95%CI:-0.49^-0.09,P=0.005)和住院时间(MD=-0.74,95%CI:-1.44^-0.05,P=0.04)。结论:对于临床Ⅰ期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在术后总体复发率、全身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上效果相当,但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效果更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段切除 肺叶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META分析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亚鹏 高宏 +8 位作者 曾新艳 张圣惠 赵堃 罗越魁 赵国龙 杨婷婷 孙舜楠 艾武 郭戈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1期2792-2795,共4页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中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实施ECMO辅助治疗的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中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实施ECMO辅助治疗的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新生儿年龄2~28 d,体质量3.10~4.20 kg,ECMO辅助时间46~206 h;成功撤机5例,其中存活出院4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2例因各种原因家属主动放弃治疗,1例为心肺功能无法恢复而撤机失败,1例因腹腔感染导致脓毒血症,1例撤机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行CRRT治疗失败;并发症以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出血最为常见。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的新生儿即刻启动ECMO辅助治疗可提高患儿生存率,同时,辅助期间并发症的转归决定了总体的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膜肺氧合 心功能衰竭 临床结果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非遗传性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宏 阴睿媛 +1 位作者 郭亚鹏 罗越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10期1337-1343,共7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非遗传性危险因素,为预防先心病提供证据。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心病的555例婴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性别、在同所医院出生,经心脏超声检查未发...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非遗传性危险因素,为预防先心病提供证据。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心病的555例婴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性别、在同所医院出生,经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先心病的555例健康婴儿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先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出生新生儿共52791人,诊断为先心病555例,发病率为10.5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母亲有自然流产史(χ^2=16.567)、孕早期感冒(χ^2=24.654)、孕早期被动吸烟(χ^2=14.995)、使用微波炉(χ^2=12.164)、工作强度(χ^2=36.846)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早期感冒(OR=1.511,95%CI:1.183~1.930)、孕早期被动吸烟(OR=1.780,95%CI:1.338~2.369)均为先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先心病发病与多种环境危险因素暴露有关,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先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婴幼儿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开胸手术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柏平 罗若谷 +1 位作者 罗越魁 赵国龙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364-365,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开胸手术与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确诊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300例患者临床病案资料作研究样本,依据手术类型差异进行分组,其中200例入开胸组,施行开胸手术;另...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开胸手术与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确诊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300例患者临床病案资料作研究样本,依据手术类型差异进行分组,其中200例入开胸组,施行开胸手术;另100例入微创组,施行微创心脏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胸液引流量、切口长度、生存质量评估量表(Spitzer)差异。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胸液引流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Spitzer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重测,发现微创组健康、精神、支持、活动四项基本维度评分均高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微创心脏手术治疗,手术指标更佳,创伤性更小,术后生存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手术 微创心脏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孕产妇年龄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宏 阴睿媛 +1 位作者 郭亚鹏 罗越魁 《心脏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孕产妇年龄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该院出生,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心病的婴儿的母亲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性别、在该院出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先心病的健康婴儿的母亲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孕产妇年龄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该院出生,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先心病的婴儿的母亲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性别、在该院出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先心病的健康婴儿的母亲作为对照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两组家长进行统一问卷调查。按照分娩年龄不同将孕产妇人为分为<30岁,(30-34岁),(35-39)岁,≥40岁四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孕产妇亚组分析,以<30岁组为参考组,对(30-34),(35-39),≥40岁组孕产妇,通过调整比值比(Adjusted OR)和95%CI表示各孕产妇亚组相关的子代先心病的风险。结果539例先心病的婴幼儿和539例未发生先心病的婴幼儿的母亲基本情况分析结果显示,(30-34)岁组与≥40岁组比较子代出现先心病的OR(95%CI)值分别是1.2(0.9,1.5)和1.9(0.8,4.2),但风险增加不显著。结论随着孕产妇年龄增加子代发生先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但是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高龄孕产妇 孕产妇年龄
下载PDF
体重指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转归及总生存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罗越魁 王成 +2 位作者 孟于琪 郭权威 张建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明确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的体重指数对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我院手术治疗5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8例、女235例,中位年龄57(32~88)岁。术前的体重指数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采用χ... 目的明确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的体重指数对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我院手术治疗5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8例、女235例,中位年龄57(32~88)岁。术前的体重指数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算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获取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差异。结果总体患者的1年、3年、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0%、49.0%、43.0%和41.0%;体重下降、淋巴结转移、肿瘤低分化发生率在BMI≤18.5 kg/m^2患者中明显高于BMI>18.5 kg/m^2患者(P=0.026,P=0.006,P=0.048)。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消瘦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有生存期缩短的趋势(P=0.001);不同BMI患者的总并发症、吻合口瘘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P=0.590,P=0.376);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表明:消瘦、饮酒史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体重指数无关,而低体重患者因确诊时病情较晚,致使预后较正常体重及超重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体重指数 术后并发症 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叶酸预防高龄人群胃肠道肿瘤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振刚 魏丰贤 +4 位作者 罗越魁 王根年 张亚武 张晖汉 张有成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3815-3818,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叶酸预防高龄人群胃肠道(GI)肿瘤的有效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 目的:系统评价叶酸预防高龄人群胃肠道(GI)肿瘤的有效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叶酸(试验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预防高龄人群(年龄>50岁)GI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29 4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GI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74,1.12),P=0.3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GI肿瘤发生率不受随访时GI肿瘤进展期、年龄、基础血清叶酸水平、服用叶酸类型、剂量和随访时间的影响。结论:补充叶酸并不能有效预防高龄人群GI肿瘤的发生,对不同年龄和基础血清叶酸水平的高龄人群,以任何剂量和疗程补充叶酸均不能显著减少其GI肿瘤的发生率,同时亦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提示临床对个体补充叶酸时应慎重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和样本量限制,该结论有待更多设计严格、长期随访的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消化道肿瘤 补充治疗 META分析 高龄人群 有效性
原文传递
镍钛合金支架联合自体心包重建长段气管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罗越魁 郭鹏鸣 +5 位作者 李斌 宋铁牛 余立新 张建华 王成 蒋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9-1422,共4页
目的完善镍钛合金支架联合自体心包重建长段气管的手术流程,评价治疗效果及研究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健康巴马香猪12只,体质量18-25 kg;取猪心尖周围心包组织包裹镍钛合金支架重建长段(6 cm)气管缺损。观测术后实验动物的生存状况及... 目的完善镍钛合金支架联合自体心包重建长段气管的手术流程,评价治疗效果及研究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健康巴马香猪12只,体质量18-25 kg;取猪心尖周围心包组织包裹镍钛合金支架重建长段(6 cm)气管缺损。观测术后实验动物的生存状况及术后并发症,气管镜观察人工气管管腔新生上皮的性质及生长速度。结果 2只动物于术后早期分别死于感染和出血,7只于术后2-4个月因管腔中段增生、痰栓堵塞死亡;42周有3只动物存活,但有呼吸困难症状。术后1、2、3、4、5个月新生上皮平均爬行长度分别为1、3、5、7、10 mm;气管镜检查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0/10)、0(0/9)、0(0/4)、33.3%(1/3)、33.3%(1/3),管腔中段瘢痕增生发生率分别为20%(2/10)、66.7%(6/9)、75.0%(3/4)、66.7%(2/3)、100%(3/3)。术后7个月,气管镜发现人工气管中段的瘢痕增生较前有生长停滞、软化和缩小的趋势,呼吸道症状稍有缓解。尸检均可见人工气管中段瘢痕增生明显;病理检查示管腔中段增生为坏死组织和纤维组织。结论镍钛合金支架联合自体心包重建气管能保障气管管腔通畅,且支持气管上皮再生;人工气管内壁增生、继发痰栓堵塞是实验动物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损伤 心包 镍钛合金支架 气管重建 气管上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