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4例 被引量:9
1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1 位作者 刘涛 谢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7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 目的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TIA
下载PDF
佛山地区老年房颤脑卒中患者危险分层筛查及治疗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罗韶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293-3294,共2页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老年房颤脑卒中患者危险分层筛查及治疗对策。方法 110例房颤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观察组:进行危险分层,分别采用华法林抗凝或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结果观察组低危、中...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老年房颤脑卒中患者危险分层筛查及治疗对策。方法 110例房颤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观察组:进行危险分层,分别采用华法林抗凝或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结果观察组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脑梗死发生率为0、3.45%、9.09%、33.33%,对照组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脑梗死发生率15.38%、25.93%、58.33%、100.00%,观察组总发生率为5.45%少于对照组总发生率34.55%(P<0.01)。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越高,脑梗死发病率就越高,抗凝治疗就越有意义。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坚持华法林长期治疗,以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及再次复发,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 房颤 脑卒中 危险分层 阿司匹林 华法林
下载PDF
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罗韶辉 梁茜 曾桄伦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90例随机分为杏丁注射液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治疗组使用杏丁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21天,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0....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90例随机分为杏丁注射液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治疗组使用杏丁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21天,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0.5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21天,两组基础治疗一致。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杏丁
下载PDF
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1 位作者 谢坚 刘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22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6例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6例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4例为TIMI 0。溶栓后22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4例未再通。20例患者结果良好,6例不良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尿激酶 动脉内溶栓
下载PDF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罗韶辉 黄淑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7期77-78,共2页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ABCD评分法,高、中、低风险组之间,90 d内发生脑梗死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评分能够有效的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以及对于TIA的分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 卒中
下载PDF
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罗韶辉 曾桄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水蛭地龙提取液(extract liquor from hirudo and earthworm,ELH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5例,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9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给予ELHE(20ml+等渗盐水250ml静滴1... 目的探讨水蛭地龙提取液(extract liquor from hirudo and earthworm,ELH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5例,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9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给予ELHE(20ml+等渗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续2周)。观察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结果 ELHE组患者经过14d治疗,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19.42±4.15下降为10.35±3.50,APTT、PT分别由(28.1±3.7)s、(12.1±3.4)s延长为(41.8±5.1)s、(19.7±2.2)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ELHE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水蛭地龙提取液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华南汉族成人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2 位作者 杜朴 冯华海 邓杏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华南汉族成人烟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本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烟雾病患者中选取300例为烟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体检健康人员30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观察对象既往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烟雾病... 目的:探讨华南汉族成人烟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本院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烟雾病患者中选取300例为烟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体检健康人员30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观察对象既往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烟雾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两组观察对象既往病史显示,烟雾病组具有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及烟酒史患者明显多于健康组(P<0.05)。两组观察对象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烟雾病组患者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红细胞及白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因素、糖尿病因素、血脂异常因素、肥胖因素、嗜酒因素、嗜烟因素、精神因素以及长期缺乏运动因素都是烟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华南汉族成人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因素、糖尿病因素、血脂异常因素、肥胖因素、嗜酒因素、嗜烟因素、精神因素以及长期缺乏运动因素,临床需进行针对性防治,减少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烟雾病 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8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213-214,共2页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应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时13倒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彤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应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时13倒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彤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 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l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尿激酶 动脉内溶栓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60-61,共2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1,25例为TIMI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激酶 动脉内溶栓
下载PDF
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致脑血管痉挛6例的诊治
10
作者 罗韶辉 王玉凯 《浙江实用医学》 2006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分析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并有TCD和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例患者中4例出现颈动脉...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分析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并有TCD和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例患者中4例出现颈动脉系统血管痉挛,2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给予治疗后,6例患者完全恢复。结论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术致脑血管痉挛与介入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造影材料及患者的原发病有关。及时给予扩张血管、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可解除脑血管痉挛使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术 脑血管痉挛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盐酸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虹桥 章成国 罗韶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53-253,共1页
关键词 盐酸纳洛酮 治疗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曾桄伦 章成国 +2 位作者 邵燕 张虹桥 罗韶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627-4629,共3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χ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章成国 李国德 +4 位作者 黄淑云 曾桄伦 张国华 罗韶辉 彭伟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的管理、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的管理、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头颅MR检查。按最大梗死灶平面直径分为3组,各组均有患者62例(≥5.0 cm、2.1-5.0 cm、0.5-2 cm),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1周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sugar,PBS1)、2周餐后血糖(PBS2)的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L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餐后血糖(PBS1和PB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脑卒中患者年龄高、餐后高血糖明显,且应激状态过后仍存在餐后高血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餐后血糖 梗死灶面积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坚 罗韶辉 侯小兵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治疗后3 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0 d、90 d时,TCD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TCD组治疗后24 h时血管再通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后再通时间[(34.5±10.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8±13.6)min](P〈0.01)。两组治疗后3d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尿激酶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维英 李颖仪 +5 位作者 卢结文 莫玉芳 黄玉兴 陈为民 罗韶辉 蔡早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8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力康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 目的探讨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力康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8.2%、38.5%、92.3%,高于对照组的15.4%、17.9%、71.8%;2组治疗后PLT、MPV、PDW、P-LCR水平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力康 脑梗死 急性 血小板功能
下载PDF
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维英 卢结文 +5 位作者 罗韶辉 莫玉芳 黄玉兴 陈为民 蔡早育 李颖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凯力康与依达拉奉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疗... 目的探讨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凯力康与依达拉奉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好(P<0.05),两组血细胞压积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力康 急性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指标变化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其峻 赵庆顺 +3 位作者 王玉凯 罗韶辉 林海波 陈燕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4-647,共4页
目的总结41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其中40例临... 目的总结41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其中4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36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栓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8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以微弹簧圈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3~3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与SUA、Fib、hs-CRP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艳梅 罗韶辉 +1 位作者 罗东 黄履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962-963,共2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SUA)、纤维蛋白原(Fi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85例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UA、Fib和hs-CRP水... 目的探讨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SUA)、纤维蛋白原(Fi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85例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UA、Fib和hs-CRP水平测定及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SUA、Fib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中,查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组的SUA、Fib和hs-CRP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SUA、Fib和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SUA、Fib和hs-CRP水平可以预测中青年腔隙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联合检测三者水平可能对预防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尿酸 纤维蛋白原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桄伦 章成国 +4 位作者 黄淑云 张国华 邵燕 罗韶辉 彭伟英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调查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颅脑计算机断... 目的调查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I)、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本组129例TIA患者中,糖代谢异常72例(55.8%),其中糖尿病35例(27.1%),糖调节受损57例(28.7%);正常糖耐量57例(44.2%)。前循环TIA患者58例,糖代谢异常31例(55.4%);后循环TIA患者71例,糖代谢异常41例(57.7%),前后循环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前、后循环TIA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糖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葡萄糖代谢障碍 血糖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朴 罗韶辉 +1 位作者 冯华海 王玉凯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探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而颅内出血发生率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5/40),差异明显(P<0.05);另外,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状况、健康状况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其病情,临床治疗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有效性,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