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9
1
作者 罗鹏明 张国华 +2 位作者 张军 王建顺 王新虎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3期370-372,376,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7年1月~2019年9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例,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并提出预防策略。结果185例患者共出...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7年1月~2019年9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例,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并提出预防策略。结果185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神经根损伤2例,硬脊膜撕裂1例,髓核残留1例,术后感觉异常2例,椎管内出血1例,椎间隙感染1例,类脊髓高压综合征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依然存在,术者必须了解和重视。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者的经验、患者的康复锻炼有关,总体上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PVP与PKP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13
2
作者 罗鹏明 王新虎 左春光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398-400,408,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C型臂机下进行PVP...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C型臂机下进行PVP及PKP的238个病例共374个椎体,发生并发症45例共67个椎体,对发生并发症的45例进行分析。结果总共有45例患者67个椎体出现了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其中3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损伤神经根,1例穿刺部位发生血肿,3例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并低血压状态,3例随访中出现病椎或邻椎再骨折。结论 PVP及PKP发生一般并发症并不少见,严重并发症较少,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规范熟练的手术操作,术中C型臂严密监测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罗鹏明 张国华 +1 位作者 王新虎 左春光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50-551,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 VAS 评分、ODI、Cobb 角、椎体塌陷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 VAS 评分、ODI、Cobb 角、椎体塌陷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ODI、Cobb角、椎体塌陷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可用于治疗无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罗鹏明 姚福东 +2 位作者 张军 王建顺 王新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1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n=115)和开放组(n=110)。微创组给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开放组给予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伤椎后凸Cobb角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P<0.05);微创组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优势明显,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5
作者 罗鹏明 姚福东 +3 位作者 张军 张国华 王建顺 王新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35期64-65,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开放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研究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求防治策略,以为后续临床工作指引方向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7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开放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研究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求防治策略,以为后续临床工作指引方向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7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后行个性化手术治疗。统计及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62例患者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中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4例、感染8例、内固定失效相关并发症9例、脑脊液漏5例、消化道症状7例(应激性溃疡、腹胀便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术后腰背部慢性疼痛4例。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是治疗腰椎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总体效果良好,但并发症种类较多,主要为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及感染。术前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手术 术后并发症 预防策略
下载PDF
个体化靶向穿刺技术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建顺 张军 +5 位作者 张国华 刘夏君 杜伟 罗鹏明 王新虎 左春光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总结个体化的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n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总结个体化的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n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 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术前为(8.3±1.2)分,术后3 d为(3.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 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3.8%,无复发病例。结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需要有丰富的腰椎开放手术经验,具备腰椎三维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熟悉腰椎内的解剖关系,经过不断地操作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靶向 椎间盘移位
下载PDF
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夏君 张军 +2 位作者 罗鹏明 王新虎 姚福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8例单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AO分型A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67例)、B组(采... 目的比较经皮、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与传统开放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48例单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AO分型A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67例)、B组(采用Wiltse入路置钉,45例)、C组(采用传统开放置钉,3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B组少于C组(P<0.05),X线透视次数A组多于B、C组(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A组大于B、C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组低于B、C组(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A、B组低于C组(P<0.05)。结论3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式均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经皮椎弓根置钉和Wiltse入路置钉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腰部疼痛程度轻的优点,但经皮椎弓根置钉术中医患放射线曝露时间长,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恢复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经肌间隙 椎弓根螺钉固定
下载PDF
环氧合酶与消化系肿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珊 李士新 +1 位作者 兰亚 罗鹏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673-675,共3页
在人体发现环氧和酶(cyclooxygenase,COX)至少存在3种异构体:COX-1、COX-2和COX-3。COX-2呈诱生性表达,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分化、转移、预后中起重要作用。现就COX-2与常见消化系肿瘤研究综述如下,为消化系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环氧合酶 消化系 肿瘤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9
作者 罗鹏明(综述) 杜胜利(审校)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期127-129,共3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亦称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好发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3%-4%,其中不稳定型占35%-40%,是引起老年人死亡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治疗 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 全身骨折 不稳定型 功能障碍
下载PDF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国华 杜伟 +2 位作者 罗鹏明 王新虎 王建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5期909-912,共4页
目的:分析PKP(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VP(即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抽取我院骨科诊治的16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2例,对比分析不同手术... 目的:分析PKP(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VP(即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抽取我院骨科诊治的164例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KP组和PVP组各82例,对比分析不同手术前各组VAS评分(即视觉模拟评分法)、ODI(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同时对2种手术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ODI、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均出现明显恢复(P<0.05),在术后相同时间点,PKP组VAS分数、ODI分数、椎体高度、Cobb角度均显著优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17.07%)显著低于PVP组(36.59%),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PVP、PKP虽然均能够对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达到修复椎体高度、止痛的治疗效果,但是PKP治疗后椎体恢复情况、手术安全性显著优于P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脊柱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国华 杜伟 +2 位作者 罗鹏明 王新虎 王建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7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抽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信息,将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微创组,将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开放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抽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信息,将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微创组,将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65例病患归为开放组,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椎体高度、Cobb角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手术后的伤椎高度、伤椎Cobb角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伤椎高度、Cobb角度相仿,但微创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2)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对于伤椎复位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仿,而且在生活质量改善、手术恢复时间、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 胸腰椎骨折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脊柱手术后早期相邻节段性疾病发生的分级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福东 罗鹏明 刘夏君 《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评估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脊柱固定术后早期发生相邻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isease,ASD)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1例脊柱肿瘤患者,208例(86.3%)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67例患者完成术后12个月的MRI和临床检查随访... [目的]评估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脊柱固定术后早期发生相邻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al disease,ASD)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1例脊柱肿瘤患者,208例(86.3%)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67例患者完成术后12个月的MRI和临床检查随访。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7组,并通过基于MRI结果的Oner分型标准和Pfirrmann分级标准诊断手术患者术后12个月内ASD发生率,并比较2种诊断标准对脊柱转移瘤术后ASD的诊断差异。[结果]根据Oner分型标准诊断ASD的发生率为11.4%,Pfirrmann分级标准诊断ASD的发生率为24.0%,两者对ASD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间两种诊断标准对ASD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均>0.05)。基于临床症状诊断ASD的发生率为3.6%,显著低于Oner和Pfirrmann诊断标准(P=0.007、0.002)。脊柱稳定性7~9级的患者术后ASD发生率高于脊柱稳定性4~6级的患者(29.9%vs 15.7%,P=0.034)。[结论]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发生ASD的诊断价值优于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其中Pfirrmann分级标准的诊断敏感性高于Oner分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性肿瘤 邻近节段疾病 Oner分型诊断标准 Pfirrmann分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