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孔传感信号的识别和信息处理研究
1
作者 曾祥杰 王润雨 +2 位作者 罗星月 武灵芝 翁丽星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95-1200,共6页
随着纳米孔传感器的发展,对不同目标分子的信号识别和信息提取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强噪音背景下的微弱电信号,成为纳米孔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基于MATLAB设计了一款自适应的纳米孔脉冲信号的特征事件识别和信息提取... 随着纳米孔传感器的发展,对不同目标分子的信号识别和信息提取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强噪音背景下的微弱电信号,成为纳米孔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基于MATLAB设计了一款自适应的纳米孔脉冲信号的特征事件识别和信息提取的可视化程序,有助于推动纳米孔大数据信息化处理。通过分析窗口移动对数据分段进行脉冲信号的识别,同时对选取的数据进行拟合和校正,减少背景噪音干扰,提高分辨率。一旦脉冲信号判定为纳米孔分子特征事件,该软件进一步将特征事件的滞留时间,信号幅度,峰位面积等参量进行提取并保存输出。所设计的程序为纳米孔传感用于信息组学的发展和精准医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 单分子水平 信号识别 特征信息
下载PDF
类产碱假单胞菌耐热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7
2
作者 翁丽星 胡志浩 +3 位作者 邓子新 李阜棣 施巧琴 吴松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34-437,共4页
将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总DNA经Sau3AI部分酶解后的35~50kbDNA片段与经BamHI线性化及CIAP处理过的粘粒pIJ285连接,以大肠杆菌LE392为受体,构建类产碱假单胞菌的基因文库。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和橄榄油平板法... 将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总DNA经Sau3AI部分酶解后的35~50kbDNA片段与经BamHI线性化及CIAP处理过的粘粒pIJ285连接,以大肠杆菌LE392为受体,构建类产碱假单胞菌的基因文库。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和橄榄油平板法检测克隆子,获得一株具有耐热碱性脂肪酶活性的菌株LE392(pHZ1401)。随后将pHZ1401上的外源DNA片段进行亚克隆,从而获得了具有脂肪酶活性的菌株HB101(pHZ1402)和HB101(pHZ1403),它们分别携带有2.9kb和3.0kb的外源片段。两外源片段约有2kb的重叠区。HB101(pHZ1403)所分泌的脂肪酶活性比HB101(pHZ1402)高4倍,是出发菌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产碱假单胞菌 耐热碱性脂肪酶 基因克隆
下载PDF
中温碱性脂肪酶的研究——Ⅲ.扩展青霉PF868变株碱性脂肪酶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22
3
作者 郑毅 黄建忠 +2 位作者 施巧琴 翁丽星 吴松刚 《工业微生物》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19,共5页
扩展青霉PF868变株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G-200及Sepharose4B柱层析纯化,获得纯化倍数为32.4的酶粉.该酶分子量为23442Dal.酶学特性表明: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2℃,50℃保温30min仍保留50%酶活性,最适pH为9.0,作用pH稳定范围在... 扩展青霉PF868变株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G-200及Sepharose4B柱层析纯化,获得纯化倍数为32.4的酶粉.该酶分子量为23442Dal.酶学特性表明: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2℃,50℃保温30min仍保留50%酶活性,最适pH为9.0,作用pH稳定范围在7.0—10.0之间.Ca^(2+)Mg^(2+)对酶有激活作用.Fe^(2+)、Cu^(2+)和Mn^(2+)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脂肪酶 扩展青霉PF868 发酵 提纯 酶学性质
下载PDF
转Bt基因甘蔗抗虫性及重要经济、农艺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勇生 翁丽星 +8 位作者 劳方业 邓海华 汪联辉 齐永文 沈万宽 刘福业 吴文龙 符成 陈健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1,共6页
为评价转Bt基因甘蔗的抗虫性,对6份转Bt甘蔗品系(Y2、Y3、Y4、T1、T2和T3)进行室内抗虫性鉴定实验和田间自然感虫的抗虫性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抗虫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感染结果大体吻合,各参试材料在两个试验点的抗虫性表现基本一... 为评价转Bt基因甘蔗的抗虫性,对6份转Bt甘蔗品系(Y2、Y3、Y4、T1、T2和T3)进行室内抗虫性鉴定实验和田间自然感虫的抗虫性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抗虫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感染结果大体吻合,各参试材料在两个试验点的抗虫性表现基本一致,Bt基因表达稳定,所有参试品系抗虫性均明显比相应的供体品种强,其中Y4和T2的抗性最强,T3相对较弱;在经济性状方面,Y3、Y4和T3的蔗茎产量、含糖量与其供体品种‘新台糖16号’相当,但甘蔗蔗糖含量较低;T2的甘蔗蔗糖含量则超过其供体品种‘新台糖16号’,但农艺性状较差,茎产量和含糖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甘蔗 抗虫性 产量 蔗糖含量 评价
下载PDF
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5
作者 翁丽星 陈华忠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 形成过程 展示
下载PDF
聚丙烯酸功能化高效发光的La_(1-x)Eu_xF_3纳米晶合成及细胞成像(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凡 王中跃 +3 位作者 张艳艳 余柯涵 翁丽星 韦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46-1452,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一锅法制备了聚丙烯酸功能化单分散的La_(1-x)Eu_xF_3纳米颗粒(La_(1-x)Eu_xF_3@PAA NP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样品的形貌、结构、组成和荧光性能进... 采用水热合成一锅法制备了聚丙烯酸功能化单分散的La_(1-x)Eu_xF_3纳米颗粒(La_(1-x)Eu_xF_3@PAA NP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样品的形貌、结构、组成和荧光性能进行表征。该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7±3)n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将纳米颗粒与He La癌细胞共同孵育,体外成像结果表明材料对He La癌细胞显示出低细胞毒性。用水热法制备的La_(1-x)Eu_xF_3@PAA纳米颗粒可以作为光学荧光探针用于细胞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纳米颗粒 水热法 水分散液 高效发光 生物成像
下载PDF
BDSF抑制临床白假丝酵母菌丝生长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振华 廖勇 +3 位作者 李梦 廖万清 翁丽星 汪联辉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第4期247-251,共5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真菌药物广泛应用,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由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是白念珠菌致病的一个必要过程,抑制菌丝形成可控制其感染。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BDSF(顺十二碳-2-烯酸)可抑制这一形态的转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真菌药物广泛应用,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由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是白念珠菌致病的一个必要过程,抑制菌丝形成可控制其感染。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BDSF(顺十二碳-2-烯酸)可抑制这一形态的转变,从而抑制白念珠菌的致病力。本研究检测BDSF对60株白念珠菌临床菌株的抑菌丝效果,同时测定这60株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度。结果显示,60株临床菌株中8株(13.3%)对氟康唑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64μg/ml,而BDSF对耐与不耐氟康唑的临床菌株均能高效抑制菌丝生长。结果表明,BDSF可作为临床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 BDSF 氟康唑
下载PDF
BDSF对白假丝酵母体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阿峰 汪联辉 翁丽星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第1期44-49,共6页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形态转变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BDSF是小分子短链脂肪酸,由Burkholderia cenoce pacia分泌产生。对酵母相白假丝酵母,在BDSF≥30μmol/L时因菌丝生长受强烈抑制,无法从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而对菌丝相白假丝酵母,当BDSF在30μmol/L和60μmol/L时,菌丝进一步生长并产生分支,但随菌丝分支生长,新生的分支菌丝不断转变为酵母相;当BDSF增加至120μmol/L时,菌丝生长和分支状况几乎完全受抑制。由此可见,BDSF不仅强烈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促使新生的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F 白假丝酵母 形态转变 酵母相 菌丝相
下载PDF
鉴定转Bt甘蔗抗条螟的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劳方业 翁丽星 +8 位作者 李奇伟 陈勇生 汪联辉 陈健文 陈仲华 张琼 沈万宽 陈海宁 邓海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98-1102,共5页
通过采集蔗田条螟Procerasvenosatus Walker的蛹,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羽化、交配、产卵、孵化的方式获得虫源,并将初孵幼虫接于检疫温室桶栽的13个转Bt基因甘蔗品系的心叶上,7d后调查幼虫的生长死亡情况以及甘蔗受害程度。结果表明,综... 通过采集蔗田条螟Procerasvenosatus Walker的蛹,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羽化、交配、产卵、孵化的方式获得虫源,并将初孵幼虫接于检疫温室桶栽的13个转Bt基因甘蔗品系的心叶上,7d后调查幼虫的生长死亡情况以及甘蔗受害程度。结果表明,综合幼虫的生长死亡情况和甘蔗受害程度二项指标,能更准确评价甘蔗的抗虫性,13个转Bt基因甘蔗品系的抗虫性差异悬殊,从高抗到高感不等。该评价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转Bt基因甘蔗抗虫性鉴定的一个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甘蔗 条螟 抗虫性 鉴定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