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两条线索、三重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翁寒冰 唐正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42,共7页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生产关系 方法论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翁寒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10,共6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所诞生的理论产物。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必须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解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其自由实现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所诞生的理论产物。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一方面必须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解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其自由实现路径,另一方面必须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化"的权力机制划清界限。在此基础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持人民享有发展成果、将价值理念转化为执政策略与制度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区别于西方人道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 群众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艰难蜕变——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谈起 被引量:2
3
作者 翁寒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4,90,共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青年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对其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与思想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的思想史脉络出发,研究马克思是如何通过经济学的研究而跃...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青年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对其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与思想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的思想史脉络出发,研究马克思是如何通过经济学的研究而跃出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框架,却又坚持黑格尔历史观的合逻辑性的信念从而超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实证化的意识形态方法。然而在新的历史观及其方法论的建构中,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水平和视域的局限,使得马克思此时的历史观与其背后的方法论的建构仍具有过渡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历史观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复杂方法论运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翁寒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1,共4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待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是持矛盾态度的,即既在人本主义异化观影响下认同其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整体框架设置,又批判其以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国家为原型的国家理念的保守立场与含混逻辑。而在《莱茵报》时...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待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是持矛盾态度的,即既在人本主义异化观影响下认同其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整体框架设置,又批判其以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国家为原型的国家理念的保守立场与含混逻辑。而在《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的推动下,马克思援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及对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关系的解读,使其获得了新的从现实出发能够超越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契机。但由于马克思此时对市民社会的法权解读的思路的局限,使得这一超越的契机并没有造成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解体,而仅仅成为反驳黑格尔的逻辑论证的一种技巧。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强大阴影与从现实出发的实证逻辑交织博弈的艰难历程,从这一文本中初现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理性主义国家观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从劳动到互动——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之评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翁寒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2-16,共5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可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机。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解读以及哈贝马斯交往范...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可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机。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解读以及哈贝马斯交往范式与马克思生产范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术路径的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马克思 生产范式
下载PDF
马克思权力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
6
作者 翁寒冰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9年第1期35-46,535-536,共14页
20世纪70年代,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等著作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微观权力分析的关注。从劳动过程的微观权力领域、从意识形态的主体再生产领域等方面挖掘马克思理论中的权力批判因素,成为当代学者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政治... 20世纪70年代,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等著作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微观权力分析的关注。从劳动过程的微观权力领域、从意识形态的主体再生产领域等方面挖掘马克思理论中的权力批判因素,成为当代学者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政治解读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 微观权力 权力批判 劳动过程理论 意识形态 政治解读 逻辑进路 当代学者
下载PDF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一般劳动”概念的四个层次 被引量:3
7
作者 翁寒冰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32,共7页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导逻辑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逻辑。交换价值所建构的客观抽象的"一般劳动",是这一文本的重要批判基点。这种通过交换和货币所建构的"一般劳动"是一种客体性的"一般劳动",从而不同于《资本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导逻辑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逻辑。交换价值所建构的客观抽象的"一般劳动",是这一文本的重要批判基点。这种通过交换和货币所建构的"一般劳动"是一种客体性的"一般劳动",从而不同于《资本论》中价值概念所代表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体性的"一般劳动",尤其是在对机器大工业的研究中,马克思指出了机器生产所建构的两种不同的一般劳动形式。这些概念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科学的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推动马克思在解读视角上完成了"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运动"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交换价值 一般劳动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象化劳动概念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地位辨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翁寒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9,共5页
马克思关于对象化劳动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建构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逻辑的复调性。这一概念首先来自于黑格尔"劳动陶冶事物"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将其人本主义地改造为工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 马克思关于对象化劳动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建构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逻辑的复调性。这一概念首先来自于黑格尔"劳动陶冶事物"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将其人本主义地改造为工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而实现自身并获得解放的过程。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外化"逻辑从精神自身的辩证运动过程颠倒为现实感性主体之间相互确证的过程。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这一思路。然而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将现实的异化劳动与这一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割裂开来。对象化劳动概念表明了马克思结合唯物主义因素与辩证法因素进行新世界观建构的最初努力,而这两种合理因素却因其人本主义立场而无法调和,最终破产。只有当抽象的对象化劳动具体化为实践、生产的时候,马克思才真正找到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化劳动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原文传递
福柯的治理范式及其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翁寒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兰西学院系列讲座中,福柯从谱系学方法出发,以"治理范式"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从治理的视角观之,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特殊的治理技艺,是治理实践建构的结果。通过治理范式的方法论透视,...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兰西学院系列讲座中,福柯从谱系学方法出发,以"治理范式"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从治理的视角观之,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特殊的治理技艺,是治理实践建构的结果。通过治理范式的方法论透视,福柯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假象,另一方面强调治理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动的建构意义: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是历史宏观规律或经济必然规律机械决定的结果,而是通过治理实践建构并实现出来的社会现实,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视角。同时,福柯对社会主义治理术的探讨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的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术 治理实践 新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层次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翁寒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96,共7页
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有很多富有争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层次解读的思路,将意识形态理论层解为:意识形态一般、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后者又呈现为实践意识形... 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有很多富有争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层次解读的思路,将意识形态理论层解为:意识形态一般、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后者又呈现为实践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具体历史形式的意识形态在国家中的运作机制;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意识形态时期的断裂以及意识形态的超越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层次解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的逻辑推进 被引量:4
11
作者 翁寒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89-100,共12页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逻辑推进。马克思将"一般劳动"从交换领域推进到生产领域,形成了价值实体的概念,又从这一"抽象同一"的实体...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逻辑推进。马克思将"一般劳动"从交换领域推进到生产领域,形成了价值实体的概念,又从这一"抽象同一"的实体性范畴推进到具有矛盾性内涵的"价值形式"概念,以辩证法的方式表征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历史矛盾。价值的本质既不能仅仅理解为交换所建构的抽象同一性(交换价值),也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所建构的抽象同一性(价值实体),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性。理解这一重要的思想史过程,对于我们澄清和批判诸多针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解和曲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三重深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翁寒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1年第11期17-25,共9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是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封闭体系,而是一种理解社会与历史的根本方法,并且有其自身形态深化的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乃至《资本论》中,人类历史通过内在矛盾运动从而获得内生的批判与革命意义这一抽象的客观规律,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是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封闭体系,而是一种理解社会与历史的根本方法,并且有其自身形态深化的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乃至《资本论》中,人类历史通过内在矛盾运动从而获得内生的批判与革命意义这一抽象的客观规律,最终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在科学上的论证,这也意味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深化过程以唯物史观自身的三重转型为特征,一是对象转型;二是矛盾转型;三是视角转型。由此,这一新形态不仅指示出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本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而且指示出唯物史观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更为复杂的形态建构与更为根本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方法论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商品的社会形式”之内在危机特性的探讨——一种超越抽象同一性维度的思考
13
作者 翁寒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5,125,共9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货币的出现所导致的买卖的时空分离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而马克思对于李嘉图等人的批判则试图表明,否认这种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发现商品的特殊的质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货币的出现所导致的买卖的时空分离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而马克思对于李嘉图等人的批判则试图表明,否认这种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发现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是通过“价值形式”概念充分表现出来的。从经济危机的视阈中理解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发现商品的社会形式并不是一种作为“社会劳动”的抽象同一性,而是对于这种抽象同一性的否定性实现。更进一步,商品的社会形式不仅是一种矛盾形式,也是一种危机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价值形式 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的社会形式
原文传递
福柯对“经济—权力”图式的批判
14
作者 翁寒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29,共7页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福柯反对马克思的"经济—权力"图式有两个层面,从第一个层面看,福柯与马克思的权力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权力的"生产性"并不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而第二个层面则体...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福柯反对马克思的"经济—权力"图式有两个层面,从第一个层面看,福柯与马克思的权力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权力的"生产性"并不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而第二个层面则体现出福柯与马克思的根本异质性,即对权力的"经济主义"解读的批判。在这背后,是福柯自始至终对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与历史观的拒斥,这是福柯早在《词与物》中就定下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建构的"主体"与"大写的历史"的基调。在福柯的谱系学研究的方法与历史观的理论范式下,他的权力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塑型问题有着深刻而犀利的解剖,然而抛弃了整体理论的支撑,这种后现代理论的方法论特质,决定了其在改变世界之维度上的无能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马克思 权力理论
原文传递
《资本论》视域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
15
作者 翁寒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39,共5页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双重线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与研究水平,对于这两者之辩证关系的阐述都是不同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逻辑对于生...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双重线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与研究水平,对于这两者之辩证关系的阐述都是不同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逻辑对于生产逻辑的统摄意义上来理解资本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的运行方式。重新梳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展现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状况,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原文传递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的制度化考量
16
作者 袁久红 翁寒冰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5年第4期29-32,共4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仅是高校中的一个教学科研单位,更应当成为承担"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使命的中坚力量。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扎实推进制度化,坚决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项制度安排(包括政...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仅是高校中的一个教学科研单位,更应当成为承担"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使命的中坚力量。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扎实推进制度化,坚决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项制度安排(包括政策规定、规范要求等),是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功能的必要保障。具体而言,这种制度化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对党和国家要求的执行落实;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准化建设 制度化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