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风5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翁小满 刘健 +2 位作者 马东来 孙秋宁 袁联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提高麻风及麻风反应的诊断率,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曾被误诊的麻风患者临床与实验检查资料,探讨可靠的诊断依据和剖析误诊原因。结果 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曾被误诊为"结节病"或"其它分枝杆菌肉芽肿&quo... 目的提高麻风及麻风反应的诊断率,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曾被误诊的麻风患者临床与实验检查资料,探讨可靠的诊断依据和剖析误诊原因。结果 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曾被误诊为"结节病"或"其它分枝杆菌肉芽肿",是忽视了对皮损区痛、触、温觉与外周神经检查所致。1例漏诊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因未能选择活动性及有代表性的皮损活检,错失了特异性病变的诊断依据所致。另2例瘤型麻风并Ⅱ型麻风反应的患者,其中1例被误诊为"变应性血管炎"20余年,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导病情恶化,另1例被误诊为"淋巴瘤",但肝脏和骨髓检查提示为瘤型麻风,内脏受损。结论全面认识麻风的皮肤、黏膜、神经与内脏受累可能性,强调对疑似麻风患者应予以感觉、神经功能与皮肤组织液、活检抗酸染色检查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误诊分析
下载PDF
母子俩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皮肤寻常狼疮 被引量:6
2
作者 翁小满 陈小华 邢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58,共2页
母子俩分别在儿童期接种卡介苗(BCG)后,均在接种部位发生寻常狼疮。2例均在接种处出现丘疹、结节融合的、直径≥10.0cm的棕红色浸润性斑块,已持续达15~30年。玻片压诊呈现"苹果酱结节"。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皮损组织病... 母子俩分别在儿童期接种卡介苗(BCG)后,均在接种部位发生寻常狼疮。2例均在接种处出现丘疹、结节融合的、直径≥10.0cm的棕红色浸润性斑块,已持续达15~30年。玻片压诊呈现"苹果酱结节"。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形成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与PCR扩增分枝杆菌均为阴性。诊断:寻常狼疮(BCG接种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寻常狼疮 并发症
下载PDF
酚糖酯-免疫球蛋白M和鼻分泌物中麻风菌PCR检测在麻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翁小满 温艳 +10 位作者 袁联潮 杨荣德 龙恒 卢少峰 张远文 洪炳和 王耀辉 赵雪松 郭耀辉 杨光荣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流行乡村(同烘和南丘)麻风病患者、家内接触者及普通人群麻风菌感染的检测,评估实验流行病学对预测麻风病传播的意义。方法采用酚糖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ELISA)和检测鼻携带麻风菌的PCR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麻... 目的通过对流行乡村(同烘和南丘)麻风病患者、家内接触者及普通人群麻风菌感染的检测,评估实验流行病学对预测麻风病传播的意义。方法采用酚糖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ELISA)和检测鼻携带麻风菌的PCR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麻风病家内接触者的酚糖酯-免疫球蛋白M(PGL-IgM)阳性率和PCR检测的麻风菌鼻携带率分别为30.4%和23.1%;但PGL抗体阳性率在家内接触者和普通村民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2)两村普通村民的PGL-IgM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然而,在<20岁的年龄组中,同烘村的PGL-IgM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南丘村。无论同烘或南丘村,PGL-IgM阳性率高峰均在<20岁的年龄组。随年龄的增加,阳性率逐渐下降。此外,女性的PGL-IgM阳性率高于男性。结论两村的新发现病人主要为年轻人,这与两村PGL-IgM阳性高峰位于<20岁年龄组相关。在<20岁的年龄组中,同烘村的PGL-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南丘村,除与同烘村患病率和发现率均高于南丘村相关,也与消除麻风病运动(LEC)后,同烘村仍有新病人出现有关。这一现象似乎支持麻风患病率与PGL-IgM阳性率相关。为评价麻风病的传播是否得到控制,以PGL的血清学仍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检测 麻风流行病学 免疫球蛋白M 酚糖酯 鼻分泌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 PGL 麻风菌感染 PCR方法 显著性差异 抗体阳性率 IGM阳性 麻风病 年龄组 20岁 接触者 普通人群 患病率 携带率 统计学
下载PDF
酚糖脂抗原及S100蛋白检测在麻风病组织学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翁小满 张长淮 +2 位作者 陈书媛 范建英 李桓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0-272,共3页
对原临床和常规病理确诊有困难的10例PB和11例MB的复发皮损组织进行了平行的常规HE、AF和特异性的PGL-、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与9例已确诊PB和1例MB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在疑似复发的1例PB中虽然AF... 对原临床和常规病理确诊有困难的10例PB和11例MB的复发皮损组织进行了平行的常规HE、AF和特异性的PGL-、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与9例已确诊PB和1例MB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在疑似复发的1例PB中虽然AF和PGL-1均为阴性,但病灶内显示S100蛋白阳性;疑似复发的11例MB中有8例AF和PGL-1染色一致,在HE非特异性病变的4例病例中有3例AF和PGL-1染色均呈阴性。PGL-1、S100蛋白染色在复发病例中,分布部位典型,为正确诊断麻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酚糖酯 S100蛋白 抗原 诊断
下载PDF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翁小满 陈书媛 +6 位作者 龙恒 杨荣德 胡廷云 卢仕学 冉顺鹏 张长淮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 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 : 对 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 ,采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 1单克隆抗体、S 10 0蛋白染色。... 目的 : 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 : 对 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 ,采用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 1单克隆抗体、S 10 0蛋白染色。结果 :  (1)连续切片的抗酸染色和PGL抗原检测可提高对早期皮损内抗酸菌 (AFB)及PGL抗原的发现率。AFB及PGL抗原多分布在真皮浅层、神经内/或神经束膜及周围血管浸润的组织细胞中 ;(2 ) 10例PGL抗原阳性的单个皮损麻风 ,7例AFB阳性。其中 5例神经内有AFB ,6例神经内有PGL抗原 ,4例神经内AFB及PGL抗原均阳性 ;(3)经S 10 0蛋白染色显示 ,未定类皮损组织学的非特异性炎性浸润 ,多是以淋巴细胞为主、有选择性的皮神经分支的炎性浸润 ,6 0 %具有特异性神经病变 ;(4)除皮损数不清的 3例外 ,单个皮损的确诊率为 41.6 % (10 / 2 4)。随着皮损数的增加 ,病理确诊率也增高 ;两块皮损和 3块以上的确诊率分别为 6 6 .6 % (6 / 9)和 88.8%(8/ 9)。结论 : PGL 1、S 10 0蛋白免疫染色 ,可提高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麻风病 免疫组化技术 PGL-1抗原 S-100蛋白 诊断
下载PDF
新发和复发麻风患者中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翁小满 温艳 +1 位作者 王红斌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检测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以了解复发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在PCR扩增出麻风菌的氨苯砜耐药基因folP1、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靶片段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序和异源双链分析确定相应基因是否有突变。结果:在7例复发病例中,发现... 目的:检测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以了解复发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在PCR扩增出麻风菌的氨苯砜耐药基因folP1、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靶片段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序和异源双链分析确定相应基因是否有突变。结果:在7例复发病例中,发现2例为DDS耐药菌株,但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在35例新病人中,有22例和31例分别扩增出folP1和rpoB基因,但均未发现有DDS、RFP基因突变。结论:结合2例DDS耐药病例的临床病史分析提示,folP1基因不同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DDS耐药。虽然本研究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但是对复发病例开展DDS、RFP耐药检测却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苯砜 复发 耐药基因 利福平 麻风 RFP 新发 耐药菌株 发病 患者
下载PDF
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的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翁小满 钱立石 +2 位作者 朱伉 李桓英 J.T.Douglas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麻风菌鼻携带在麻风病传播、维持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鼻携带检测来评价麻风病防治效果,比较了PCR和Dot-ELISA/ECL平行检测32例活动性麻风患者、13例愈后者和143名麻风家内接触者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的麻风菌及其PGL-1... 为了更好地理解麻风菌鼻携带在麻风病传播、维持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鼻携带检测来评价麻风病防治效果,比较了PCR和Dot-ELISA/ECL平行检测32例活动性麻风患者、13例愈后者和143名麻风家内接触者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的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结果显示,Dot-ELISA/ECL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是一项适用于现场研究的简便、快速、经济的麻风流行病学工具。此外,用于免疫学试验,GVHP是一种吸附性好,适合于检测粘膜分泌物抗原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药 聚合酶链反应 PGL-1系统
下载PDF
鼻拭子中麻风菌DNA的提取与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翁小满 范建英 温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鼻拭子 麻风菌 DNA 提取 检测
下载PDF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翁小满 刘健 +4 位作者 王峥 温艳 洪炳和 杨寿先 VARALAKSHMI VISSA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麻风菌 基因分型 传播
下载PDF
麻风病神经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翁小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448,共4页
麻风病的神经病变是导致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力而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为早期预测神经损伤,研发防止或干预神经损伤的药物,本文综述麻风杆菌侵犯人外周神经施万细胞后导致的免疫炎性反应、脱髓鞘与轴损伤等病变的分子机理。另一方面... 麻风病的神经病变是导致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力而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为早期预测神经损伤,研发防止或干预神经损伤的药物,本文综述麻风杆菌侵犯人外周神经施万细胞后导致的免疫炎性反应、脱髓鞘与轴损伤等病变的分子机理。另一方面,评述可早期预测神经损伤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神经损伤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北京地区的6例麻风 被引量:1
11
作者 翁小满 王非 +1 位作者 袁联潮 李桓英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2,共2页
北京虽属麻风非流行区,但居民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据统计,自60年代共发现130名患者。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大增,麻风仍时有发生。解放后,我国政府组织了全国性的麻风防治,病例总数已由50万减至1万名以下;因此,新一代的皮科医生对麻风缺乏... 北京虽属麻风非流行区,但居民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据统计,自60年代共发现130名患者。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大增,麻风仍时有发生。解放后,我国政府组织了全国性的麻风防治,病例总数已由50万减至1万名以下;因此,新一代的皮科医生对麻风缺乏感性认识,误诊较多;同时,社会歧视仍然存在,病人违疾忌医。谨将本所在90年代收治的6例麻风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流行病学 诊断
下载PDF
MS—ELISA筛检麻风的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翁小满 邓云山 +5 位作者 吴勤学 肖金平 王振宝 王惠民 黄琳生 张正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0-193,共4页
用Ms—ELISA及PG1—ELISA对照研究,检测了新麻风病人、麻风家内接触者及流行区、非流行区健康人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Ms—IgG与PG1—IgM抗体一样,均能反映与感染程度和带菌量的相关性,然而以PG1—ELISA为标准对照表明,以Ms—ELISA作筛检... 用Ms—ELISA及PG1—ELISA对照研究,检测了新麻风病人、麻风家内接触者及流行区、非流行区健康人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Ms—IgG与PG1—IgM抗体一样,均能反映与感染程度和带菌量的相关性,然而以PG1—ELISA为标准对照表明,以Ms—ELISA作筛检试验,其特异性偏低,故不宜单独用于麻风低流行区。在治疗期间Ms—IgG抗体随用药和时间不同有与疗效相应的变化,故Ms—ELISA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菌 MS 筛检 低流行区 非流行区 IgG 多菌型 接触者 带菌量 细菌指数
下载PDF
新一代麻风病皮肤试验抗原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
13
作者 翁小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1-193,共3页
关键词 麻风 皮肤试验 皮试抗原
下载PDF
从3例患者谈麻风病诊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14
作者 翁小满 石书舫 +1 位作者 陈小华 温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58-359,共2页
虽然麻风病诊断和治疗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案,但临床上仍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讨论如下。
关键词 麻风病 诊疗 患者
下载PDF
以干血法做胶乳凝集试验检测对麻风菌特异酚糖脂的抗体
15
作者 翁小满 李爽 +3 位作者 粟绍刚 谭艳霞 于军 毛志明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15-218,共4页
用GPAT试验盒在197例单用DDS的麻风治愈者中进行了调查,并对比了使用血清法和干血法所得的结果,发现两者的一致率达88%,其阳性率分别为27.9%和36.5%;此两法所用的滴度一致率为80%,相差一个滴度的占13%,相差两个滴度的为6%。在599... 用GPAT试验盒在197例单用DDS的麻风治愈者中进行了调查,并对比了使用血清法和干血法所得的结果,发现两者的一致率达88%,其阳性率分别为27.9%和36.5%;此两法所用的滴度一致率为80%,相差一个滴度的占13%,相差两个滴度的为6%。在599例治愈者中用GPAT和PGL—ELISA对照,发现前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4.3%和93.9%。在GPAT阳性的治愈者中,原为MB的,其复发率为9.6%;原为PB的,其复发率为4.5%;GPAT阴性者则无一复发。每例试验用干血系采20μl耳血制成,折合血清8μl,但因挤压时含有一些组织液,故稀释液以加108μl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麻风菌 抗体 干血法 GPAT
下载PDF
中国麻风菌株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与麻风传播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燕 李威 +6 位作者 王永红 黎明 宁勇 武文斌 张联华 刘健 翁小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麻风菌基因型特征及其在国内的传播情况,为控制麻风传播提供有效信息。方法采用SNP分型与17个位点的VNTR分型,对目前国内尚有麻风新发病例的17个省及西藏、新疆自治区的190例麻风患者的菌株进行分型。结果除SNP外,18-8,12-5... 目的了解我国麻风菌基因型特征及其在国内的传播情况,为控制麻风传播提供有效信息。方法采用SNP分型与17个位点的VNTR分型,对目前国内尚有麻风新发病例的17个省及西藏、新疆自治区的190例麻风患者的菌株进行分型。结果除SNP外,18-8,12-5,rpoT,(TA)10等VNTR位点是鉴别我国麻风菌株的重要标记物。目前的菌株分型揭示中国存在四个不同基因型的麻风菌群和不同地域水平的聚类株。东南部的福建、广东及邻近省的SNP1型菌株与它们特有的VNTR基因型关联;东南地区的SNP3型菌株可通过VNTR分型,与我国其他地区的SNP3菌株区分开;东部的江苏、安徽、以及与西藏接壤的四川藏区发现了在日本、韩国检测到的rpoT4拷贝的SNP3型菌株。云南丘北、贵州兴义与分散的四川菌株存在基因多态性,但麻风流行区具有当地特有的聚类株。结论 VNTR与SNP结合分型揭示陆上/北向丝绸之路为中国麻风病传播路径外,还有经南海和东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路径。VNTR分型是揭示具有民族和地理多样性的中国麻风菌株基因型的有力工具。其分型为各级水平上的病例发现和追踪传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菌株分型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传播
下载PDF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温艳 翁小满 +6 位作者 陈小华 刘健 汪顺泉 蒋永祥 范建英 陈康林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rRNA均为阴性。结论: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菌 RT-PCR 16S RRNA
下载PDF
建立巢式PCR和异源双链法检测石蜡标本麻风菌DDS耐药株 被引量:5
18
作者 温艳 翁小满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11期847-850,共4页
目的:为了能检出石蜡包埋组织中麻风菌氨苯砜(DDS)的耐药基因folP1,有必要建立敏感、特异的巢式PCR,为开展回顾性麻风菌DDS耐药流行病学研究服务。方法:从石蜡组织中提取麻风菌DNA,建立巢式PCR,优化PCR条件,扩增DDS耐药基因片段。用异... 目的:为了能检出石蜡包埋组织中麻风菌氨苯砜(DDS)的耐药基因folP1,有必要建立敏感、特异的巢式PCR,为开展回顾性麻风菌DDS耐药流行病学研究服务。方法:从石蜡组织中提取麻风菌DNA,建立巢式PCR,优化PCR条件,扩增DDS耐药基因片段。用异源双链法筛选突变菌株,并经直接测序进一步证实。结果:巢式PCR将PCR检测folP1的敏感性,从6.5%(3/46)提高到76.7%(33/43);优化后的巢式PCR,最终使敏感性更进一步提高至90.7%(39/43)。8株folP1突变菌、两种突变型被发现。结论:巢式PCR是一项快速、简便、可行的方法。通过优化多项PCR条件,提高了石蜡包埋组织中folP1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异源双链法可用于筛选DDS耐药突变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复发 耐药检测 PCR扩增 巢式PCR DDS耐药 PCR检测 异源双链 麻风菌 石蜡标本
下载PDF
北京市1990~2005年麻风患者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袁联潮 翁小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72-173,共2页
关键词 麻风患者 北京市 人口流动 医学研究所 低流行区 流动人口 麻风病
下载PDF
麻风病流行区水、土壤中麻风杆菌的检测初步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邢燕 刘建 +1 位作者 温艳 翁小满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检测云南省丘北县水、土壤中是否存在麻风杆菌,探究水、土壤是否充当麻风杆菌病原库。方法:从麻风病不同流行程度的村庄采集水、土壤,从中分离出微生物、提取DNA;Nested—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用基本局域线性搜索工具(BLAST)... 目的:检测云南省丘北县水、土壤中是否存在麻风杆菌,探究水、土壤是否充当麻风杆菌病原库。方法:从麻风病不同流行程度的村庄采集水、土壤,从中分离出微生物、提取DNA;Nested—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用基本局域线性搜索工具(BLAST)与NCBI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较,以确认PCR产物是否为麻风杆菌。结果:从36个采样点采集的59份水样中,有29份PCR阳性,其中18份标本测序后能确认为麻风杆菌。从7个采样点采集的11份土样中有7份PCR阳性,其中3份标本测序后能确认为麻风杆菌。结论:麻风病流行村庄水、土壤中存在的麻风杆菌可能是麻风病的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杆菌 PCR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