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教征途聚合力 对标创新正当时——翁方波初中跨学科学科带头人工作室
1
作者 翁方波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第10期14-17,共4页
坚守科教初心,培植专业苗圃。普陀区是上海的教育“大区”。2010年起,直面“高端教师稀少、骨干教师不足”难题,普陀区革新区域骨干教师成长的观念文化,区教育局与区教育学院协同推进,构建了区域骨干教师梯次培养模式,组建了由区特级教... 坚守科教初心,培植专业苗圃。普陀区是上海的教育“大区”。2010年起,直面“高端教师稀少、骨干教师不足”难题,普陀区革新区域骨干教师成长的观念文化,区教育局与区教育学院协同推进,构建了区域骨干教师梯次培养模式,组建了由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和高级指导教师3支队伍,及其分别选拔学员构成的区域骨干教师学习平台,探索区域大规模教师培养管理模式,建立起区域优质教师资源“柔性流动,充分共享”的运行机制,充分实现了“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区域研修共同体文化常态。十几年来,普陀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已发展建设至第6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带头人 教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平台 骨干教师 聚合力 协同推进 指导教师
下载PDF
大豆DNA导入引起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的遗传稳定性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建粤 范士靖 +1 位作者 邹震 翁方波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共5页
利用浸种及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总 DNA导入水稻 ,提高了水稻后代种子的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及赖氨酸含量。三代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大豆总 DNA的导入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稻米蛋白质... 利用浸种及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总 DNA导入水稻 ,提高了水稻后代种子的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及赖氨酸含量。三代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大豆总 DNA的导入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稻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 ,而且稻米高蛋白、高赖氨酸变异性状还能够稳定表达至第三代 ;本试验还分析比较了两种DNA直接导入法。虽然从总体而言 ,在提高种子蛋白质含量以及保持后代种子高蛋白性状的遗传稳定性方面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大豆 DNA,相对浸种及苗期浇灌法效果更好。但从不同株系蛋白质含量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 ,连续两年采用大豆 DNA溶液浸种及苗期浇灌处理获得的株系 ,在维持后代种子高蛋白性状的表现方面效果更明显 :三代经大豆DNA处理的水稻种子 ,赖氨酸含量都伴随着氨基酸总含量的提高而提高 ,而且第二代和第三代种子的赖氨酸含量都超过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豆 外源DNA导入 花偻管通道法 苗期浇灌法 糙米蛋白质含量 遗传稳定性 赖氨酸含量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应变中主动求新 研修中共同入境——团队研修助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
3
作者 翁方波 《现代教学》 2023年第9期11-12,共2页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成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标落地的关键是教师,区域初中科学工作室要充分发挥“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作用,引领团队尝试学行并驱、螺旋递进地推进项目化学习主题研修,...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成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标落地的关键是教师,区域初中科学工作室要充分发挥“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作用,引领团队尝试学行并驱、螺旋递进地推进项目化学习主题研修,聚力攻坚、创新奋进地去直面挑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教师提升跨学科素养以及跨学科教学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研修 教学能力提升 跨学科教学
下载PDF
青少年科普宣传素养发展实践活动—关注节能环保
4
作者 翁方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第4期18-19,共2页
科普宣传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社会事业。青少年科普宣传素养发展实践活动,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条件和环境支持下,围绕一定的主题走出课堂,到校园和社会开... 科普宣传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社会事业。青少年科普宣传素养发展实践活动,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条件和环境支持下,围绕一定的主题走出课堂,到校园和社会开展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 科普宣传 科学素养 实践活动 节能环保 社会教育活动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知识
下载PDF
空气导热性实验的改进及分析
5
作者 黄平生 翁方波 《物理教学》 2007年第4期29-30,共2页
在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二学期]》学科关于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空气的导热性能,教材采用了一个对比加热的实验装置(教材22页,如图1)。该装置的试管A中电发热器在上,温度计玻璃泡在下;... 在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第二学期]》学科关于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空气的导热性能,教材采用了一个对比加热的实验装置(教材22页,如图1)。该装置的试管A中电发热器在上,温度计玻璃泡在下;试管B中电发热器在下,温度计玻璃泡在上。通过给装置中的发热器通电几分钟后,比较平底大试管A、B内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差值,给出一个“大试管A中温度计升温慢,是因为大试管A内发热器发出的热,是以传导方式往下传递,传热速度慢;而大试管B中温度计升温快,是因为大试管B的发热器发出的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往上传递,传热速度快、效果好”的解释,进而帮助学生得出关于“传导与对流均可在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而空气的导热性较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探索 空气 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 温度计 牛津上海版 第二学期 试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