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东地区稻田二熟制模式的生产力、温光资源利用和氮磷养分平衡比较
1
作者 翁玉林 王高杰 +5 位作者 夏方招 熊兴军 李兴华 李承力 胡荣桂 杨特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3-201,共9页
为了优化鄂东地区稻田耕作制度,挖掘作物周年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连续4 a的定位试验,比较了油菜-玉米(oilseed rape-maize,O-M)、油菜-水稻(oilseed rape-rice,O-R)、油菜-节水抗旱稻(oilseed rape-water-savi... 为了优化鄂东地区稻田耕作制度,挖掘作物周年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连续4 a的定位试验,比较了油菜-玉米(oilseed rape-maize,O-M)、油菜-水稻(oilseed rape-rice,O-R)、油菜-节水抗旱稻(oilseed rape-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t rice,O-WDR)、小麦-玉米(wheat-maize,W-M)、小麦-水稻(wheat-rice,W-R)、冬闲-双季稻(fallow-double season rice,F-DR)6种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生产效益、温光资源和氮磷利用以及土壤氮磷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周年经济产量以W-R模式最高,其次为O-R模式,而平均周年生产效益以O-R模式最高;氮利用率以O-R和W-R模式在鄂最高,磷利用率以O-R模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则以F-DR模式最高。经过4轮复种后,O-R模式在鄂东地区具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良好的生产效益,并有利于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和降低氮流失风险,具有替代传统双季稻模式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作物生产力 资源利用 土壤肥力 稻田耕作制度 氮磷养分 油稻复种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下湖北二季晚粳群体物质生产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罗浩 彭福燕 +4 位作者 高俊阳 翁玉林 姚璇 涂军明 杨特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4,共9页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种大田种植密度(28.3万和37.6万穴/hm^2)和5个施氮水平(0、165、195、225、255 kg/hm^2)下比较了其产量形成的差异,并运用Gompertz方程对群体叶...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种大田种植密度(28.3万和37.6万穴/hm^2)和5个施氮水平(0、165、195、225、255 kg/hm^2)下比较了其产量形成的差异,并运用Gompertz方程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增长动态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二季晚粳产量主要决定于施肥量,而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说明其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适宜施肥水平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群体生物学产量显著提高,进而增加经济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二季晚粳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群体高效物质生产能力取决于其较高的干物质生产速率和较长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并以快速建立起适宜叶面积指数为基础。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和较短的叶面积指数快速增长期。依据二次曲线模型提出了二季晚粳各阶段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生产量,可为其高产群体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季晚粳 籼改粳 群体结构 产量 施肥水平 种植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