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头痛发病机制中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翟庆龄 董晓梦 +2 位作者 谢丹娜 王凯新(综述) 陈金波(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135-1137,共3页
偏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流行疾病,第二大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1]。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并没有显著进展。50%左右的患者对偏头痛症状复发的治疗并不满意。偏头痛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偏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流行疾病,第二大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1]。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并没有显著进展。50%左右的患者对偏头痛症状复发的治疗并不满意。偏头痛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也存在很多争议。它最初定义为由三叉神经控制的血管异常舒张而引起的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信号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中枢敏化
下载PDF
吡仑帕奈调控MAPK信号通路抗偏头痛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翟庆龄 谢丹娜 +3 位作者 王凯新 王雪贞 陈金波 董晓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25-1731,共7页
目的探讨吡仑帕奈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APK)信号通路对偏头痛大鼠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10只:空白(生理盐水)组、硝酸甘油(NTG)组、吡仑帕奈50μg/kg+NTG预防组、吡仑帕奈100μg/kg+NTG预防组。观察大鼠挠... 目的探讨吡仑帕奈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APK)信号通路对偏头痛大鼠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10只:空白(生理盐水)组、硝酸甘油(NTG)组、吡仑帕奈50μg/kg+NTG预防组、吡仑帕奈100μg/kg+NTG预防组。观察大鼠挠头时间、爬笼次数,纤维丝测定大鼠眶周痛阈值,明暗箱实验观察大鼠畏光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G)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TG中PACAP、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PCR)测定PACAP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液中PACAP的浓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NTG组大鼠眶周痛阈降低,爬笼行为与梳理面部行为时间长,进入明室时间缩短,PACAP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NTG组相比,吡仑帕奈50μg/kg+NTG预防组、吡仑帕奈100μg/kg+NTG预防组眶周痛阈提高,爬笼行为与梳理面部行为时间短,进入明室时间延长,PACAP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NTG组的p-p38MAPK、p-ERK、p-JNK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NTG组相比,吡仑帕奈预防组的p-p38MAPK、p-ERK、p-JNK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吡仑帕奈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传导通路缓解偏头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信号传导通路 吡仑帕奈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下载PDF
诺卡酮对抑郁样行为和海马中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凯新 王三旺 +5 位作者 翟庆龄 赵娣 刘晶 孟凡涛 李晨 陈金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5-730,共6页
目的观察诺卡酮(nootkatone)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海马脑区神经再生及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诺卡酮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诺卡酮(nootkatone)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海马脑区神经再生及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诺卡酮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CUS组(CUS+0.9%氯化钠溶液),CUS+诺卡酮组(CUS+诺卡酮)。用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试验来评价小鼠的抑郁行为表型;用RT-PCR检测海马BDNF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BDNF、PKA及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齿状回脑区神经元的再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US组小鼠糖水偏好降低(P<0.05),强迫游泳潜伏期减少和不动时间增加(P<0.05),海马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量、PKA和p-CREB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CUS组小鼠相比,CUS+诺卡酮组小鼠糖水偏好增加(P<0.05),强迫游泳潜伏期增加和不动时间减少(P<0.05),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量、PKA和p-CREB的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CUS组海马双皮质素(DCX)标记神经元数量降低(P<0.05);与CUS组比较,CUS+诺卡酮组DCX标记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结论诺卡酮可改善CUS小鼠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和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 诺卡酮 神经再生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Lasmiditan治疗偏头痛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丹娜 宋晓文 +2 位作者 翟庆龄 李文聪(综述) 陈金波(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767-768,共2页
偏头痛是一种致残的神经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畏光和恐音,持续时间为4 h~72 h,全球发病率约为12%。最近,对偏头痛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已经从血管扩张(血管假说)演变为涉及疼痛和其他感官处理的大脑功能障碍[1... 偏头痛是一种致残的神经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畏光和恐音,持续时间为4 h~72 h,全球发病率约为12%。最近,对偏头痛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已经从血管扩张(血管假说)演变为涉及疼痛和其他感官处理的大脑功能障碍[1]。偏头痛涉及硬脑膜及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伤害感受器的激活和敏化,并释放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HT1F受体激动剂是曲坦类药物的潜在替代治疗药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5-HT1F受体激动剂 Lasmiditan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偏头痛慢性化及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宋维伟 陈金波 +1 位作者 张德福 翟庆龄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0期1422-1424,共3页
慢性偏头痛是全世界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理论支持神经元释放的炎症因子引起中枢敏化造成偏头痛慢性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现已成为伤害感受功能的重要调节... 慢性偏头痛是全世界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理论支持神经元释放的炎症因子引起中枢敏化造成偏头痛慢性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现已成为伤害感受功能的重要调节剂,近年来其在偏头痛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认识,本文对BDNF参与慢性偏头痛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中枢敏化
原文传递
褪黑激素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丹娜 陈金波 +1 位作者 翟庆龄 宋晓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期203-206,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压力、睡眠障碍等与偏头痛周期性发作有密切联系。褪黑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其节律...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压力、睡眠障碍等与偏头痛周期性发作有密切联系。褪黑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其节律性减少或失调有关的疾病中,如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偏头痛患者被证明存在时间生物学功能障碍,并且褪黑激素被证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焦虑、镇痛等作用,因此对褪黑激素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概括,以期为偏头痛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 偏头痛 睡眠障碍 抗炎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