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成都生活理念的二大文化基因
- 1
-
-
作者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3期58-61,共4页
-
文摘
成都生活理念是不可复制的,它的不可复制源于它独特的二大文化基因:静态封闭与活态开放的对立统一;巴蜀人特有的发散性球形思维模式与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相互消长。
-
关键词
文化基因
生活理念
成都
对立统一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
思维模式
发散性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成都时刻——民族复兴的杠杆点与重建责任
- 2
-
-
作者
耳火
付强
元亨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6期42-51,共10页
-
文摘
有着3000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成都,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大量的深厚思想,丰腴而富饶的天府之国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它不仅是国家复兴的后方基地,而且多次成为国家深刻变革的精神先导和开路先锋。在这些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有近代的保路运动和川军抗战,以及5·12抗震救灾。在这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分体现了成都的开创进取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与精神。
-
关键词
民族复兴
成都
责任
杠杆点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事件
文化积淀
物质基础
-
分类号
D64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32.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都江堰:华夏文明起承转合的支点
- 3
-
-
作者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5期77-81,共5页
-
文摘
宝墩文化的六座古城是大禹父亲鲧的领地,芒城遗址是发达的农耕文明的物证,也是鲧治理洪水方式的遗存。禹在长期的治水经验和父亲的死亡中,总结了新的治水方法,他在都江堰治水成功的经验与方式,既让他走向了政治权力的顶端,也让他摸索出了一套系统地管理国家的缜密制度,一种新的华夏文明就这样诞生了。
-
关键词
农耕文明
都江堰
支点
治水方法
父亲
洪水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事物是文化属性的产物——文化力与文化新时代
- 4
-
-
作者
海夫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4期32-35,共4页
-
文摘
文化力就是文化的创造力、生产力和影响力,是人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生产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能力,与科技生产力本质上是殊途同归,并且是原创的强有力的进步推动力。因着这一直接推动力,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随之呈井喷式地放射出不可阻挡的发展活力。
-
关键词
文化属性
博物馆
产物
事物
群岛
成都
社会效益
生产力
-
分类号
G124
[文化科学]
-
-
题名都江堰 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 5
-
-
作者
海夫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5期56-61,共6页
-
文摘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它充分体现在和谐社会、文化、经济、稳定互动等方方面面。看不见宏伟的工程建筑,外观都十分平常的都江堰似乎什么东西也没有。却是当之无愧的"天府之母",让两千多年后的子孙还可以靠它吃上好饭,过上好日子——都江堰千百年来就是这样以事实胜于雄辩的大气魄论述着科学发展之道。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都江堰
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工程建筑
社会
经济
-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文化力的三大力学观察
- 6
-
-
作者
海夫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4期38-39,共2页
-
文摘
在人类有史可查的数千年文明史中,物质具有明显的断代性,而文化则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性。每一次物质文明的飞跃,都在时代前进的列车上堆积着完全不同的物质形式,而每一次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则并不是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的摒弃,而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突破,在突破中绽放出另一种全新的形式和载体。
-
关键词
文化
力学
物质文明
物质形式
文明史
传承性
创新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
-
题名文化是未来与发展的动力核心
- 7
-
-
作者
海夫
耳火
-
出处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4期36-37,共2页
-
文摘
"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渗透力就越强;城市发展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荷载的文化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就越大。
-
关键词
文化
城市特征
城市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
分类号
G269.2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