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ICU中应用改良探视制度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韩涵 耿延花 臧舒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5期140-141,共2页
目的观察改良的探视制度即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对急诊ICU患者重症颅脑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急诊ICU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探视方法,实验组采用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 目的观察改良的探视制度即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对急诊ICU患者重症颅脑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急诊ICU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探视方法,实验组采用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观察2组急诊ICU患者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急诊ICU患者感染发生率(28.57%)明显高于实验组(4.76%),2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ICU患者采用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预约式探视 限制性探视 急诊ICU
下载PDF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耿延花 张倩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24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急... 目的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急救后1个月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分。结果研究组确诊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精神面貌、健康状况、支持帮助、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急救护理 急诊 创伤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对重症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耿延花 张倩倩 《临床研究》 2021年第9期194-195,共2页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对重症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ICU进修的护士20例,给予传统带教模式,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来本院急诊ICU进修的护士20例,给予持续质量改...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对重症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ICU进修的护士20例,给予传统带教模式,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来本院急诊ICU进修的护士20例,给予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模式,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士成绩、带教评分、对带教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质量评分、带教安排评分、沟通交流评分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带教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应用于重症护理带教中能显著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成绩,提高带教老师带教质量,提高对带教的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带教质量 成绩 满意度
下载PDF
SBARR沟通模式在EICU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亚楠 臧舒婷 +1 位作者 芦良花 耿延花 《全科护理》 2018年第34期4311-4313,共3页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反馈(SBAR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3月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班的病人为对照组,2017年5月—2017年7月按照SBARR沟通模式...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反馈(SBAR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护理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3月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班的病人为对照组,2017年5月—2017年7月按照SBARR沟通模式逐条进行交班的病人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交接班耗时、交接班完整性和护理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交接班耗时有所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交接班的完整性和病区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BARR沟通模式的床旁交接班缩短了EICU床旁交接班耗时,提高了交接班的完整性,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R沟通模式 急诊重症监护室 床旁交接班 护理
下载PDF
凹槽式功能枕早期良肢位摆放在急诊重症监护室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倩倩 耿延花 侯丹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6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究凹槽式功能枕早期良肢位摆放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入医院EICU治疗的150例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凹槽式功能枕早期良肢位摆放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入医院EICU治疗的150例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凹槽式功能枕早期良肢位摆放干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价患者脑损伤程度、肢体张力以及肢体痉挛程度。结果干预前,两组GCS、MAS、M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GCS、MAS、MT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EICU意识障碍患者早期康复中应用凹槽式功能枕辅助良肢位摆放可降低脑损伤以及肌肉张力,且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槽式功能枕 早期良肢位摆放 脑损伤程度 肢体张力 肢体痉挛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倩倩 耿延花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12期1754-1758,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1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在医院接受急诊治疗,其...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1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在医院接受急诊治疗,其中观察组70例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率(HR)、早期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全身性感染相关性气管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R、MAP、CVP、LAC、ScvO2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72 h后,观察组患者的MAP、ScvO2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后,观察组患者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28 d治疗病死率25.71%与对照组的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基础治疗+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早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缩短呼吸机及ICU治疗时间,但是对救治结局的影响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干预 急诊感染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杨 田竟 +2 位作者 胡明楠 耿延花 张红梅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期171-173,共3页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心率(HR)、呼吸频率(RR)、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机械通气时间、急诊ICU(E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R、RR、pH、PaCO2、PaO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较短,干预后HAMA、HAMD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 预后 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人文关怀理念的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衰患者情绪的影响
8
作者 毛阿敏 臧舒婷 +1 位作者 耿延花 张倩倩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88-291,共4页
目的评估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心理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衰(AHF)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0年6月的260例AHF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配病例至观察组(纳入130例,采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心理护理)、对照组(纳入130例,采用常规护理),评价组间... 目的评估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心理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衰(AHF)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0年6月的260例AHF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配病例至观察组(纳入130例,采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心理护理)、对照组(纳入130例,采用常规护理),评价组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74,GQOLI-74)、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scale,HH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心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前,组间GQOLI-74、SAS、SDS、HHI、PSQI、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GQOLI-74、SAS、SDS、HHI、PSQI、心功能指标更佳,P<0.05。结论对AHF患者采用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减轻睡眠障碍,促进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理念 心理护理 急性心衰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原文传递
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耿延花 臧舒婷 +2 位作者 张倩倩 汤文文 朱冉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20期2749-275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 目的探讨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结局分类 护理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通路选择和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倩倩 臧舒婷 +2 位作者 耿延花 毛阿敏 吴豪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2年第5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通路选择与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改善。方法遴选时段2020年4月~2021年4月内E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均经股动脉路径、桡动脉行经皮冠...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通路选择与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改善。方法遴选时段2020年4月~2021年4月内E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均经股动脉路径、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实施常规EICU护理措施100例(记对照组),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100例(记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对比指标: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并发症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同时较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转出EICU时间、住院时间较明显更短,且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并发症率更低(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结论E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桡动脉路径并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控制相关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可实现提高患者预后,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CU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护理干预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