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策略的波普战术与流行乐的二重性--评毛利嘉孝《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1
作者 耿盈章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流行乐的商品特征越发凸显,因此,毛利嘉孝认为有必要对阿多诺的流行乐理论进行再阐释。他还提出,流行乐具有二重性特征,继而肯定了流行乐通过波普战术进行文化实践的可能性。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资本主义 波普战术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儒家士人形象嬗变与文学转型
2
作者 耿传明 耿盈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传统,儒家士人形象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清末以来文学史上儒家士人形象嬗变的考察,可以深入透视近现代以来知识群体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而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古今之变、文学转型以及现代... 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传统,儒家士人形象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清末以来文学史上儒家士人形象嬗变的考察,可以深入透视近现代以来知识群体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而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古今之变、文学转型以及现代性等问题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走出儒家文化,将其对象化、他者化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儒家从其本质上而言就具有一种文化守成主义的精神气质。进入近代之后的中国人的核心焦虑集中表现为,为了生存是否必须抛弃五千年来绵延至今的生活方式、伦理准则和价值核心?如果抛弃了这些作为国魂、族魂来源的传统,只剩下了自然生物人特性的中国人是否还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代文明究竟会走向趋同即由西方主导的单一化文明,还是会多元并立、依然保持复数化的文明状态?中国文明是否能在经历现代性的冲击后,转型再生为与西方并立的一种现代文明?这些问题也正是此一时期的儒家士林小说共同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儒家士人 古今之变 文学转型
下载PDF
从非同质化代币到元宇宙:数字文化工业中的“光晕” 被引量:1
3
作者 耿盈章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2期90-95,共6页
在本雅明的“光晕”(Aura)理论中,艺术品自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以来,就不再具有独一无二性,传统艺术品所具有的“光晕”消逝了。“NFT艺术”却试图借助其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属性,重新创造数字时代的“光晕”。近年来,依托于NFT技术所创... 在本雅明的“光晕”(Aura)理论中,艺术品自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以来,就不再具有独一无二性,传统艺术品所具有的“光晕”消逝了。“NFT艺术”却试图借助其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属性,重新创造数字时代的“光晕”。近年来,依托于NFT技术所创造出的数字艺术品成为当下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新热点,而它同元宇宙概念的结合,则承载了人们对于新现实的憧憬。然而,我们不能忽略NFT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强烈金融属性,更要追问NFT艺术执着于重塑“光晕”的原因。就目前而言,大部分NFT艺术创作依然从属于阿多诺所提出的文化工业生产,只不过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其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T艺术 光晕 元宇宙 文化工业
下载PDF
长镜头、空镜头与反线性叙事——侯孝贤影像语言的主体能动性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耿盈章 《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艺术家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和独创性。侯孝贤电影创作的能动性和独创性就突出体现在其运用的别具一格的影像语言上,这种影像语言主要表现为"静观式"的长镜头;多重功能的空镜头与反线性叙事的剪辑方... 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艺术家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和独创性。侯孝贤电影创作的能动性和独创性就突出体现在其运用的别具一格的影像语言上,这种影像语言主要表现为"静观式"的长镜头;多重功能的空镜头与反线性叙事的剪辑方式的有机组合。侯孝贤通过对这种独特影像语言的运用,既保证了其影片的客观视角,又完成了主体意境的传达。从电影的纪实美学传统看,侯孝贤的写实主义风格虽暗合了某些巴赞式的写实主义理论,比如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的运用,但又与巴赞所倡导的"客观记录性"宗旨有所不同,是一种为创作者主体意识渗透的客观性写实;侯孝贤这种影视语言形成本身就代表了创作者试图以一种超越主客对立的、不同一般的个人性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理解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语言 长镜头与空镜头 抒情性 反线性叙事
原文传递
2017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述评
5
作者 刘忠波 耿盈章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4,共7页
2017年度纪录片研究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国家形象、产业发展、媒体融合等是高频关键词。本体研究围绕着"动画纪录片"的概念、素材的含义、对"直接电影"反思几个问题展开。类型/题材纪录片的理论总结涉及第一人称... 2017年度纪录片研究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国家形象、产业发展、媒体融合等是高频关键词。本体研究围绕着"动画纪录片"的概念、素材的含义、对"直接电影"反思几个问题展开。类型/题材纪录片的理论总结涉及第一人称纪录片、体育纪录片等多元化对象。传播研究关注如何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也重视域外涉华题材纪录片的舆情变动等问题。整体上,学科意识问题、方法论问题和国际学术融合问题等要求纪录片理论及时建立起更为深入的学科信念和价值选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理论 纪录片本体研究 纪录片传播 纪录片产业
原文传递
茅盾小说中的他者书写与现代性的反思视野--以《野蔷薇》为例
6
作者 耿盈章 耿传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沈雁冰主要是以小说编辑(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文学活动家(“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以及文学批评家、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不进行具体的文学创作,但他担负的是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引导者,评论者的...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沈雁冰主要是以小说编辑(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文学活动家(“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以及文学批评家、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不进行具体的文学创作,但他担负的是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引导者,评论者的重要角色,因此他对“新文学”早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为他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自己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者 文学批评家 《小说月报》 茅盾小说 《野蔷薇》 文学创作 新文学 沈雁冰
原文传递
废名小说的精神取向与文化心灵 被引量:1
7
作者 耿盈章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废名具有一种追根探源的思想者的气质,这种终极追问者的精神气质使他无法满足于任何现成的、相对的、有限的答案和目标,而是追问"富强之后又如何","机器发达之后又怎样"等在其时代显得迂阔、不切...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废名具有一种追根探源的思想者的气质,这种终极追问者的精神气质使他无法满足于任何现成的、相对的、有限的答案和目标,而是追问"富强之后又如何","机器发达之后又怎样"等在其时代显得迂阔、不切实际的思想命题,在他看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比改造外部世界更为重要。废名的文学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造梦到后期的写实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他的心灵由唯美主义的梦之迷恋到现实主义的道德关怀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他在文化精神上由个人主义的精神漂泊向东方文化皈依、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小说 精神取向 造梦与写实 现代性 “心文化”
原文传递
侯孝贤电影研究综述
8
作者 耿盈章 《文艺评论》 2020年第5期108-114,共7页
有关侯孝贤的电影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术研究近四十年来未曾间断,其中台湾地区关于侯孝贤的学术研究最早也最为集中。早在1988年,台湾电影评论界的旗手人物焦雄屏,就在其编著的《台湾新电影》(1)一书中,开设专章集中评论了侯... 有关侯孝贤的电影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术研究近四十年来未曾间断,其中台湾地区关于侯孝贤的学术研究最早也最为集中。早在1988年,台湾电影评论界的旗手人物焦雄屏,就在其编著的《台湾新电影》(1)一书中,开设专章集中评论了侯孝贤的电影作品。该章收录了黄建业、陈国富、张昌彦以及她本人在内的六篇电影评论,评论范围主要集中于侯孝贤在"新电影"期间的创作;多篇文章分别从电影语言的原创性、电影美学、成长主题等多个角度对侯孝贤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 电影评论 台湾新电影 电影语言 电影美学 焦雄屏 电影作品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