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耿花娥 李岩杰 李国庆 《中国医药》 2015年第12期1786-1788,共3页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7、MMP-1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6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7、MMP-1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6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72例)。2组均给予常规FOLFOX化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制素治疗(7.5mg/m^2静脉滴注,1次/d,给药14d后休息1周,3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250ml,1次/d,连续给药21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血清MMP-2、MMP-7、MMP-11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埘照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3%(47/72)比56.2%(36/64),P〉0.05]。治疗后,2组血清MMP-2、MMP-7、MMP-1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4.1±1.0)μg/L比(5.0±1.4)μg/L、(9.4±1.0)μg/L比(16.9±1.1)μg/L、(33±3)肛g/L比(43±4)μg/L;对照组:(4.7±1.1)μg/L比(5.0±1.2)μg/L、(13.1±1.0)μg/L比(16.8±1.2)μg/L、(38±3)μg/L比(42±4)μg/L],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15/72)比37.5%(24/64)、16.7%(12/72)比40.6%(26/64),P〈0.05],而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减少,并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2、MMP-7、MMP-1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胃癌 参芪扶正注射液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氯沙坦与培哚普利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2
作者 李淑兰 丁召兴 +1 位作者 薄其美 耿花娥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18期24-24,26,共2页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2012年-2013年收治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老年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2012年-2013年收治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老年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g)检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两者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LVMI及Fg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用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能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Fg含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血浆纤维蛋白原 氯沙坦 培哚普利
下载PDF
“十八反”源流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耿花娥 《河南中医》 2007年第10期7-7,共1页
关键词 “十八反” “相反” 配伍
下载PDF
中药汤剂中包煎药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耿花娥 王玉英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5-46,共2页
中药汤剂中需要包煎的药物以煎出物干重为指标,采用不同装量的方法,进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装量不同,煎出效果也不同。并对传统认为包煎的必要性,作了详细观察,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包煎 煎出物干重 装量
下载PDF
浅谈中药归经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耿花娥 《国医论坛》 2009年第2期36-37,共2页
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 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归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药十八反诸参考证 被引量:3
6
作者 耿花娥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年第12期802-803,共2页
关键词 十八反 诸参 中药 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