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化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工伤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聂天翠 宋秋爽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10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工伤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方法对80例手外伤术后康复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方案为骨科常规治疗加工伤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案为骨科常规治疗加指导性功能训练。治疗3个...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工伤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方法对80例手外伤术后康复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方案为骨科常规治疗加工伤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案为骨科常规治疗加指导性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进行康复疗效分析评定及再就业准备评定。结果治疗组工伤患者的手功能康复疗效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林氏就业准备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规范化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手外伤工伤患者的手功能,帮助手外伤患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工伤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爱群 黎景波 +3 位作者 聂天翠 应其兴 刘娜 王瑜 《中国康复》 2018年第6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板限制健侧5h,患肢训练3h(gm CIMT治疗1h和病房管理ADL活动2h);常规治疗组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下患肢每天进行3h的训练(团体作业治疗1h和自我管理活动2h)。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otor activity log,MAL)评定患手使用频率(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FMA-UE、ARAT、FTHUE-HK、MAL-AOU、MAL-QO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gmCIMT组患者除MBI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得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gmCIMT和常规团体作业治疗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gmCIMT可以更加有效改善偏瘫上肢的运动控制及日常使用频率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团体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 作业治疗
下载PDF
新型感知提醒疗法与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董安琴 何爱群 +4 位作者 曹海燕 解益 黎景波 聂天翠 应其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与感知提醒疗法(sensory cueing treatment, SC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招募6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与感知提醒疗法(sensory cueing treatment, SC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招募6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mCIMT组(20例)、SCT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三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mCIMT组与SC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3周的单侧和双侧上肢强化训练。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UE)、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评定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CIMT组与SCT组FMA-UE、ARAT、MAL与MBI得分均明显增加,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mCIMT组MAL使用数量与活动质量评分均优于SC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SCT组ARAT与MBI得分优于mCIM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单侧肢体强化训练(如m CIMT)与双侧上肢强化训练(如SCT)均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使用频率与运动质量,以及功能性活动表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 感知提醒疗法
下载PDF
提醒治疗法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安琴 曹海燕 +4 位作者 何爱群 黎景波 聂天翠 解益 应其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8-332,共5页
目的研究提醒治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45例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3)和试验组(n=22)。对照组每天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试验组患侧手臂佩戴... 目的研究提醒治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45例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3)和试验组(n=22)。对照组每天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试验组患侧手臂佩戴定时提醒腕表,提醒患者需要完成的指定训练任务,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运动活动日志(MAL)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均有部分项目评分增加(P<0.05),试验组FMA-UE、FIM评分,MAL、SIS多项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t>1.183,P<0.05),其他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醒治疗法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和参与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提醒治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镜像治疗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何爱群 王杨 +5 位作者 聂天翠 应其兴 叶思媚 宋秋爽 徐慧 何茂莉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30 min/d,2组均5 d/周,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活动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及FTHUE-HK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THUE-HK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UE评分的提高分值(11.40±6.2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5.05±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RAT评分的提高分值(6.25±3.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3.25±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并作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启动时,其诱导的启动效应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活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治疗 任务导向性训练
下载PDF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循证实践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爱群 聂天翠 +2 位作者 宋秋爽 黎景波 王晓云 《中国康复》 2021年第9期564-567,共4页
镜像治疗(mirror therapy,MT)源于1996年,最早是由Ramachandran等[1]作为一种缓解截肢者幻肢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的。在镜像治疗中患者坐在桌子前,在他们面前的矢状面放置一面镜子,患肢放在镜子背后,患者按指示观察自己健侧肢体的镜像,... 镜像治疗(mirror therapy,MT)源于1996年,最早是由Ramachandran等[1]作为一种缓解截肢者幻肢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的。在镜像治疗中患者坐在桌子前,在他们面前的矢状面放置一面镜子,患肢放在镜子背后,患者按指示观察自己健侧肢体的镜像,并把镜像想象成患肢,给患者一种患肢正在正确工作的错觉或透视[2],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促进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治疗 上肢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