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 被引量:32
1
作者 万丹 梁博 +2 位作者 聂晓刚 喻武 张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5-1074,共10页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变化无明显规律;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容重总均值、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8—1.10g/cm^3、57.00%—72.47%、53.33%—67.59%和3.20%—4.87%。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渗透性具有相同规律,均为3800、3400m处最大,3200m和3600m处最小,4000—4600m居中,田间持水率随海拔梯度变化呈M型波动性趋势。(3)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在不同土层和海拔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人为干扰也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4)总体上,色季拉山表层土壤(0—10cm)物理结构优于深层次(>10—30cm)土壤;3200m和3600m处最差,4000—4600m居中,3400—3800m最佳。研究结果提示,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原始森林地带,土壤结构脆弱,为保持水土,应防止旅游和森林生产经营的过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物理性质 海拔梯度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K值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孙启武 赵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7-1388,共12页
探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可蚀性K值强弱与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理论及数据基础。选取落叶常绿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三种林分,采集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团聚体破坏率、颗粒组成及其有机质... 探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典型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可蚀性K值强弱与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理论及数据基础。选取落叶常绿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三种林分,采集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团聚体破坏率、颗粒组成及其有机质,以EPIC模型计算K值。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具有差异,湿筛及干筛条件下团聚体以>0.25 mm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0.16%~24.74%间;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黏粒仅占0.51%~3.02%。有机质在92.53~133.79g·kg-1间;(2)研究区土壤K值在0.1862~0.3430间,均值为0.2635,K值总体较高;(3)经相关分析,K值与黏粒、有机质含量及团聚体破坏率呈正相关,与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一定程度,团聚体破坏率可评价土壤可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土壤可蚀性K值 林地 EPIC模型
下载PDF
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3 位作者 杨东升 喻武 万丹 方江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76,共8页
【目的】分析藏东南高寒气候条件下不同海拔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为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构建色季拉山... 【目的】分析藏东南高寒气候条件下不同海拔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为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构建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色季拉山3 200~4 600 m区域土壤抗蚀性强弱进行研究。【结果】在色季拉山海拔3 200~4 600m区域,除团聚体破坏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体积质量外,其余土壤抗蚀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缓慢增大的趋势。以变异系数评价色季拉山不同土层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土壤团粒类指标在海拔4 200~4 600m和3 200~3 600m区域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02%~123.54%和0.85%~19.58%;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海拔3 600m区域出现最大值,而变异系数最小值出现在海拔4 200~4 600m区域;有机胶体类指标即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则在海拔4 600m区域出现最小值,为17.86%,在海拔4 200m区域出现最大值,为93.63%。【结论】通过构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区域土壤综合抗蚀性强弱顺序为3 600m>3 800m>3 400m>4 400m>4 000m>4 600m>3 200m>4 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海拔 土壤抗蚀性 空间差异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杨东升 万丹 方江平 赵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0~15cm土层<15~30cm土层,人工林地(1.51g/cm^3)>农耕地(1.40g/cm^3)>草地(1.16g/cm^3)>河滩林地(1.12g/cm^3)>天然林地(0.92g/cm^3)。天然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壤体积质量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天然林地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均极显著大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除河滩林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天然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人工林地>草地。除草地外,其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渗透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有差异,其中天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人工林地较差,在进行土地利用时应减少人为干扰强度,避免对自然植被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性 渗透性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雅江中游土壤理化性质及颗粒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梁博 林田苗 +4 位作者 任德智 聂晓刚 万丹 喻武 赵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3-621,共9页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4种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理化性质,并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与土壤粒径、性状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稀疏灌丛>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随着土壤层次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均与容重规律相反;(2)4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黏粒含量仅占到0.36%~4.27%,土壤质地偏砂性;(3)0~30 cm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农耕地>荒草地>人工林地>稀疏灌丛。人工林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相对疏松、通透性好。而稀疏灌丛受到砾石影响,分形维数最小,但在保水保肥能力上最弱;(4)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3,P<0.01);与粉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0,P<0.01);与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3,P<0.01)。这表明,一定程度上,研究区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估水土流失的指标;(5)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各土壤单一物理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容重、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颗粒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2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杨东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2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0.25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cm=0.203x-4.877(R^2=0.458),y15~30cm=0.514x-11.133(R^2=0.434)。整体而言,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相对较差,建议实施客土还田的同时对农业耕作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河流域 水稳性团聚体 非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西藏
下载PDF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聂晓刚 梁博 +1 位作者 喻武 万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 藏中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对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藏中半干旱地区农耕地、人工林地、撂荒地和灌丛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土壤容重、砾石含量、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人工林地(3.55)>农耕地(2.45)>撂荒地(1.78)>灌丛地(0.05)。但就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抗蚀性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建议该区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加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农耕地的科学施肥,增强其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中半干旱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万丹 何财基 +2 位作者 王玉民 聂晓刚 喻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4,共9页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研究高寒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大类、13个...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研究高寒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大类、13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类指标和有机质能很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5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25 mm非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水稳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有机质7个指标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最为明显,是表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抗蚀性指标值基本表现出(0~15)cm>(16~30)cm规律.通过建立权重求和模型发现0~15 cm表层土壤抗蚀性能远远大于16~30 cm;最终,通过叠加法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评价从强到弱顺序为:灌木林地(SL)、天然林地(NF)、农耕地(CL)、河滩林地(BL)、人工林地(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河河谷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3 位作者 万丹 喻武 杨东升 汪书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0-1457,共8页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泥石流 群落演替 重要值
下载PDF
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丹 梁博 +2 位作者 喻武 聂晓刚 赵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4,共7页
选取藏东南6条不同发生年限的泥石流沟,以时空替代法,分析不同年限泥石流沟沉积区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特征,揭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先锋种的出现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2... 选取藏东南6条不同发生年限的泥石流沟,以时空替代法,分析不同年限泥石流沟沉积区植被演替物种多样性特征,揭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先锋种的出现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2 700~3 0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3 300~3 600 m海拔,乔木先锋种为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随着演替的进行,植被群落趋于稳定,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随时间有所降低,优势度、均匀度一般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于该区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的恢复,应遵循各个泥石流沉积区特殊的环境小气候,做到因地制宜,使泥石流沉积区得到迅速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泥石流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可蚀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乔锋 王明刚 +3 位作者 李晶 杨文姬 喻武 聂晓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为揭示藏东南典型气候带土壤可蚀性强弱及K值分布特征,以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EPIC模型对该区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气候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又减小的变化规律... 为揭示藏东南典型气候带土壤可蚀性强弱及K值分布特征,以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EPIC模型对该区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气候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又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EPIC计算发现土壤可蚀性K值主要分布在0. 322 9~0. 345 2,属高可蚀性;不同气候类型土壤可蚀性大小顺序依次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亚高山寒温带>山地温带>高山寒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 <0. 05),与海拔、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5),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色季拉山 气候类型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土壤类型的抗蚀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鹏 姚甜甜 +3 位作者 喻武 万丹 聂晓刚 周金星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该研究以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灌丛土共4种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土壤团粒类、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类和土壤有机胶体类的11个抗蚀性指标进行...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该研究以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灌丛土共4种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土壤团粒类、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类和土壤有机胶体类的11个抗蚀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土壤类型抗蚀性的研究,以期为高海拔寒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土壤容重、团聚体破坏率、>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有机质含量6个指标;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依次为草甸土(1.13)>荒漠土(-0.25)>灌丛土(-0.27)>草原土(-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土壤类型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突破思维定势 增强判断能力
13
作者 聂晓刚 《初中数语外辅导》 2001年第5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定势思维 判断能力 习惯用法 初中 英语 选择题 试题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