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象与本相:“铜梁”的山岳名实演变与县名建构
1
作者 聂炜鑫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35-42,共8页
唐宋以来,文献记载中的“铜梁”“铜梁县”“铜梁山”“小铜梁山”名实含混不清。梳理历朝有关记载,唐铜梁县得名应该源于小铜梁山,唐代铜梁山与小铜梁山实为两山,两宋以后总体趋势由两山逐渐混为一山,致使铜梁县得名说法混乱繁杂。实际... 唐宋以来,文献记载中的“铜梁”“铜梁县”“铜梁山”“小铜梁山”名实含混不清。梳理历朝有关记载,唐铜梁县得名应该源于小铜梁山,唐代铜梁山与小铜梁山实为两山,两宋以后总体趋势由两山逐渐混为一山,致使铜梁县得名说法混乱繁杂。实际上,在山岳名实关系复杂的表象背后,暗含的是对“铜梁”山名资源的借用。“铜梁”拥有文学、旅游、宗教等价值,从而具有丰厚的山名资源。因此,明清以后,人们出于浓厚的乡土情怀,通过模糊山岳名实、虚构山岳归属、嫁接山岳文本的方式重新建构铜梁县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梁山 小铜梁山 铜梁县 名实关系 山名资源
下载PDF
论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1935年~1949年党在大华纱厂的活动为例
2
作者 聂炜鑫 林抒睿 阳若尘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16期52-53,共2页
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视的一项内容。文章以1935年至1949年即西安大华纱厂自创立至公私合营这一时期为限,条陈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大华纱厂的党组织建设及相关工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建设具有组织严密、形式多样、广泛... 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视的一项内容。文章以1935年至1949年即西安大华纱厂自创立至公私合营这一时期为限,条陈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大华纱厂的党组织建设及相关工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建设具有组织严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特点,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华纱厂所做贡献也表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纱厂 民族工业 基层建设 共产党
下载PDF
历史交通地理视域下清代关中盆地交通发展研究
3
作者 贾淋婕 聂炜鑫 曲彬滨 《新西部》 2020年第14期103-104,共2页
文章研究解析了清代关中盆地交通发展概况。认为清代关中道路在承袭明朝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网状道路系统,具体分为向西、向东两大主干道,及向西北和向东北的两大辅道。文章梳理、统计并比较了驿站与其配套设施的增... 文章研究解析了清代关中盆地交通发展概况。认为清代关中道路在承袭明朝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网状道路系统,具体分为向西、向东两大主干道,及向西北和向东北的两大辅道。文章梳理、统计并比较了驿站与其配套设施的增减情况,从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角度分析了关中盆地道路发展的区域格局,总结关中盆地交通网络构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关中盆地 道路 驿站 历史交通地理
下载PDF
清代关中南北向道路交通研究
4
作者 贾淋婕 聂炜鑫 曲彬滨 《区域治理》 2020年第41期60-62,共3页
清代陕西是沟通华东、西南及西北之枢纽。清廷以“秦居天下上游”而重视该区交通建设。经过二百余年建设,形成了以关中为核心,向东西南北延伸的七条主要道路和众多小路分支,其中南北向道路主要有三条,北通延安、榆林,东南达商洛、荆楚,... 清代陕西是沟通华东、西南及西北之枢纽。清廷以“秦居天下上游”而重视该区交通建设。经过二百余年建设,形成了以关中为核心,向东西南北延伸的七条主要道路和众多小路分支,其中南北向道路主要有三条,北通延安、榆林,东南达商洛、荆楚,西南连汉中、四川。研究南北向道路的建设发展历程、承担的功能等方面,可以更深刻体会关中及所沟通地域的城市经济,同时也可以管窥王朝政策对道路建设和道路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关中盆地 道路 驿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