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的划域求本——重读钱中文、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楠 肇钒伊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9,共10页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学理论建构划域求本的强调,本身就是对后学的理论引导与理论吁求,其理论创新的深意,需待重读与挖掘。文学特征的历史延续性研究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坚持,沿着这一路径,不仅划域求本的学科建构价值获得当下去疑解惑的重要性,而且,见诸“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转化、特征追问、态势把握的理论思维方法及理论研究中对于意识活动的强调,都展现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历史延续性 划域求本 活动意识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演变与问题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肇钒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64,共4页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使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渠道样态由有限演化为“无限”;渠道流向由单向度演化为双向互动;渠道功能由单功能演化为多功能,这无疑提升了电影传播的有效性。但电影传播渠道演变过程也呈现出由...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使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渠道样态由有限演化为“无限”;渠道流向由单向度演化为双向互动;渠道功能由单功能演化为多功能,这无疑提升了电影传播的有效性。但电影传播渠道演变过程也呈现出由于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过度追随,导致传播内容低俗与渠道技术开发无节度等新问题,问题的产生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尚需同步与超前外,还在于电影传播渠道使用领域尚缺失道德在场与审美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传播 渠道 演变 道德在场 审美引领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张恨水赢得市场何以可能
3
作者 肇钒伊 高桐 《艺术广角》 2019年第5期54-58,共5页
张恨水是兴起于中国上世纪20年代文坛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他从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30年代奠定了他社会言情小说创作代表性作家的地位。30年代前后,是张恨水小说创作的... 张恨水是兴起于中国上世纪20年代文坛的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他从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30年代奠定了他社会言情小说创作代表性作家的地位。30年代前后,是张恨水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影响甚广的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出自于此时,很多作品也被搬上银幕,受到市民热捧而风靡一时,形成了创造市场轰动效应的“张恨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言情小说 创造市场 张恨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电影 《啼笑因缘》 《金粉世家》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4
作者 王纯菲 肇钒伊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3期35-43,共9页
任何理论产生乃至理论坚持都是语境性的,中国有中国的语境,西方有西方的语境。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构型、审美传统铸就了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性别文化特质,这些深深地作用于中国女性的历史与现实生存,也作用于历史与现实的女性书... 任何理论产生乃至理论坚持都是语境性的,中国有中国的语境,西方有西方的语境。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构型、审美传统铸就了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性别文化特质,这些深深地作用于中国女性的历史与现实生存,也作用于历史与现实的女性书写。因此,尽管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影响甚大,但也仅仅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中国女性文学理论应该有较为系统的合于自身民族文化特质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此,本文从三个维度——性别伦理维度、性别哲学维度与性别美学维度进行有关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文学理论 民族主体性 性别伦理 性别哲学 性别美学
原文传递
《芳华》:一种青春之殇的讲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肇钒伊 《新世纪剧坛》 2018年第4期77-80,共4页
电影《芳华》无疑是演绎青春的,所以有人说《芳华》表现了冯小刚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但仅在缅怀青春的层面上去理解《芳华》,显然有失浅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表现着编导者对生活的态度、认知乃至对人生的回味。《芳华》也鲜明地体... 电影《芳华》无疑是演绎青春的,所以有人说《芳华》表现了冯小刚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但仅在缅怀青春的层面上去理解《芳华》,显然有失浅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表现着编导者对生活的态度、认知乃至对人生的回味。《芳华》也鲜明地体现着编导者对他们那一代逝去的青春生活的体认,即是对那一代人青春之殇的讲述。在当下电影界追随大众审美趣味日益趋俗的语境下,冯小刚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深度观照与批判意识是值得称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 大众审美趣味 电影界 艺术手段 批判意识 冯小刚 生活 编导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意义
6
作者 肇钒伊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9,共8页
一般认为,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起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如陈衡哲、冰心、凌淑华、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白薇、萧红等女作家,其作品群体性地表现了对旧传统的批判与决裂,也表现出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与接受,因此... 一般认为,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起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如陈衡哲、冰心、凌淑华、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白薇、萧红等女作家,其作品群体性地表现了对旧传统的批判与决裂,也表现出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与接受,因此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文学的创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意义 中国女性文学 现代女性文学 凌淑华 石评梅 陈衡哲 庐隐 萧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