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3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发育与形态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国柱 金锦锦 +1 位作者 肖乔芝 仇玉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1,共9页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青鳉 鳍斑青鳉 弓背青鳉 仔鱼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入侵早期食蚊鱼仔幼鱼食物组成、摄食策略及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金锦锦 陈国柱 +2 位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仇玉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3,共11页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仔幼鱼 摄食 营养状况 生物入侵
下载PDF
青鳉与食蚊鱼竞争排斥的生态形态学解释 被引量:4
3
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2 位作者 金锦锦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87-2097,共11页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鱼类 食蚊鱼 生态形态学 同域分布 生物入侵
原文传递
滇池发现外来鱼类大口黑鲈 被引量:1
4
作者 肖乔芝 陈利娟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4-835,共2页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产于北美洲,北方亚种(M.salmoides salmoides)于1983年首次引入中国大陆;2009至2010年间,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又被引入中国(蔡磊等2011)。近年来,大口黑鲈已入侵至我国南方多个自然...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产于北美洲,北方亚种(M.salmoides salmoides)于1983年首次引入中国大陆;2009至2010年间,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又被引入中国(蔡磊等2011)。近年来,大口黑鲈已入侵至我国南方多个自然水域,如珠江水系的广东北江流域(顾党恩等2013)和肇庆七星湖(陈学年等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水系 大口黑鲈 滇池 自然水域 七星湖
原文传递
云南滇池入侵虾虎鱼类的共存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利娟 肖乔芝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57-3369,共13页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表明: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上与上述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摄食分析显示,粘皮鯔虾虎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其主要摄食种类为圆形盘肠溞和腺介虫等,与其他虾虎鱼类主要摄食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摄食生态位上,滇池入侵虾虎鱼类存在显著分化。这说明形态差异、空间生态位分化及营养生态位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强度,促进了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虾虎鱼类实现共存。粘皮鯔虾虎鱼可能凭借摄食策略上的优势在种群数量、占据栖息地范围上优于竞争对手,成为研究区域入侵虾虎鱼类中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虾虎鱼类 同域共存 形态分化 摄食分化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金锦锦 肖乔芝 +2 位作者 陈利娟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2-682,共11页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臀云南鳅 两性异形 摄食分化 繁殖力 生态形态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