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被引量:21
1
作者 肖咏之 王朝晖 +2 位作者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7,共6页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南海 藻类 水体营养化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肖咏之 齐雨藻 +1 位作者 王朝晖 吕颂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0-54,共5页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底泥捕捉器 大亚湾 海洋 赤潮
下载PDF
我国赤潮新记录种——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菊芳 齐雨藻 +2 位作者 肖咏之 徐宁 李锦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23,共4页
1999年 5月在广东省惠阳大亚湾发生一起Peridinium quinquecorne赤潮。利用光镜和电镜对赤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赤潮期间 ,赤潮生物最高密度可达 11.8× 10 6L-1,随着气温骤降 ,赤潮消退。P .quin quecorne是一喜生活在富营养化... 1999年 5月在广东省惠阳大亚湾发生一起Peridinium quinquecorne赤潮。利用光镜和电镜对赤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赤潮期间 ,赤潮生物最高密度可达 11.8× 10 6L-1,随着气温骤降 ,赤潮消退。P .quin quecorne是一喜生活在富营养化的浅湾内兼具附着、浮游习性的种类 ,针对赤潮发生区域的营养盐与该种赤潮发生的关系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形态学 种群动态 中国 海洋污染 甲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