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癌中免疫活性细胞亚群的原位分析
1
作者 乔梁 陆献瑜 +5 位作者 赵美卿 杨毅 肖启煊 吴秋良 刘玉群 张新民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我们对30例甲状腺癌和2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进行了单克隆抗体(Leu4、OKT_4、OKT_8、B_1、M718)的原位标记。结果显示甲状腺癌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MNC)主要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少量B细胞。OKT...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我们对30例甲状腺癌和2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进行了单克隆抗体(Leu4、OKT_4、OKT_8、B_1、M718)的原位标记。结果显示甲状腺癌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MNC)主要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少量B细胞。OKT_4/OKT_8为1.35。M718^+多核巨噬细胞在局部组织内存在为甲状腺癌的特征之一。相反,甲状腺良性病变内MNC量很少。本研究提示MNC和多核巨噬细胞的浸润与癌的类型及病人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免疫组化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S—100蛋白抗体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年 肖启煊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9-170,共2页
一、S—100蛋白的性质和功能 S—100蛋白是一种高酸性钙结合蛋白,由Moore于1965年首次从牛脑浸液中分离。由于它溶于100%的硫酸铵溶液(PH7),故命名为S—100蛋白。S—100蛋白是由两条多肽链(即α和β)组成,分子量21,000—24,000道尔顿,... 一、S—100蛋白的性质和功能 S—100蛋白是一种高酸性钙结合蛋白,由Moore于1965年首次从牛脑浸液中分离。由于它溶于100%的硫酸铵溶液(PH7),故命名为S—100蛋白。S—100蛋白是由两条多肽链(即α和β)组成,分子量21,000—24,000道尔顿,为一种具有低免疫原性的小分子蛋白,对钙具有亲和性。由于这种蛋白富含苯丙氨酸,故也称苯丙氡酸酸性蛋白(Phenylalanine acidic Protein.PAP)。其包括三种亚型:PAPⅠ—a,PAPⅠ—b和PAPⅡ。其中PAPⅠ—a和PAPⅠ—b足S—100蛋白的主要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蛋白 抗体 肿瘤 病理诊断
下载PDF
提高Ⅲ期食管癌外科治疗效果的措施——术前放射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广森 黄植凡 +5 位作者 戎铁华 杨明添 詹友庆 肖启煊 张恩罴 李国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1984年第2期57-64,共8页
Ⅲ期食管癌往往占了可手术病例的一半以上,但疗效不佳。我科自1966~1982年收治Ⅲ期食管癌共245例,包括单一外科组171例和术前放疗的外科综合治疗组(以下简称综合治疗组)74例,对此两组临床材料作一比较与分析,以期提高Ⅲ期食管癌的疗效。
关键词 食管癌 生存率 疗效 食管肿瘤 术前 外科治疗 放射治疗 综合治疗 弓上吻合术 肿瘤长度 手术切除率
下载PDF
鼻咽腺样囊性癌(附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闭华庆 马益如 肖启煊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93-195,共3页
我院自1965年至1987年间共收治了19例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1:1.11)。发病年龄为30~60岁,40岁以上的17例(89.4%)。涕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12例(63.2%),其次是颅神经损伤症状和鼻塞各8例(42.1%),特别... 我院自1965年至1987年间共收治了19例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1:1.11)。发病年龄为30~60岁,40岁以上的17例(89.4%)。涕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12例(63.2%),其次是颅神经损伤症状和鼻塞各8例(42.1%),特别是颅神经损伤以三叉神经受累最多。此外,原发瘤可以扩展到鼻腔(5例),副鼻窦和颅底(5例)。平均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为7.2个月。最长者达60个月。13例接受手术和/或放疗;6例晚期患者接受单纯化疗。随访7例(36.84%)生存达5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唾液腺 鼻咽癌
下载PDF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附50例報吿
5
作者 趙永鏗 胡曦 +1 位作者 王念黎 肖啟煊 《镜湖医学》 1993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對1991年1〜12月鏡湖醫院皮膚科所見的糠秕砲子菌毛囊炎(PF)50W臨床資料進行分柝。本病的皮膚病變表現為多發的細小毛囊性丘疹,其間可見散在的毛囊性小膿皰,分佈在上背部、上胸部、肩部、頸部、面部、腹部及四肢。其診斷可根據典型... 本文對1991年1〜12月鏡湖醫院皮膚科所見的糠秕砲子菌毛囊炎(PF)50W臨床資料進行分柝。本病的皮膚病變表現為多發的細小毛囊性丘疹,其間可見散在的毛囊性小膿皰,分佈在上背部、上胸部、肩部、頸部、面部、腹部及四肢。其診斷可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皮疹的病理組織檢查而決定。在組織切片中,毛囊内、毛囊壁或毛囊周圍真皮内找到圓形酵母樣皰子是確診PF的有力依據.在治療方面,用抗真菌藥物治療本病有良効。澳門處於亞熱帶也區,年平均溫度及濕度均較高,成為本地區誘發PF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性丘疹 毛囊炎 抗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