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中SEMA3B基因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坤庭 史冬涛 +2 位作者 虞竹雯 田文妍 陈卫昌 《胃肠病学》 2015年第5期267-271,共5页
背景:SEMA3B为一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初步探讨DNA甲基化调控机制对胃癌中SEMA3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real-time PCR检测6株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AGS、MGC803、BGC823、MKN45、HGC27)... 背景:SEMA3B为一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初步探讨DNA甲基化调控机制对胃癌中SEMA3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real-time PCR检测6株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AGS、MGC803、BGC823、MKN45、HGC27)、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41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非癌组织中的SEMA3B mRNA表达。以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EMA3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去甲基化药物5-Aza-dC(10μmol/L)处理上述细胞株72 h,观察SEMA3B基因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变化。结果:6株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中的SEMA3B mRNA表达分别显著低于GES-1细胞(P<0.001)和相应癌旁非癌组织(P<0.01)。6株胃癌细胞SEMA3B基因启动子区均发生甲基化,GES-1细胞则未发生甲基化。胃癌组织SEMA3B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非癌组织(67.6%对32.4%,P<0.01),甲基化状态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经5-Aza-dC处理后,5株胃癌细胞SEMA3B基因甲基化程度下降,伴mRNA表达上调。结论:SEMA3B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其在胃癌中表达下调的原因之一,并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SEMA3B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记物以及表观遗传学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 SEMA3B 基因 肿瘤抑制 DNA甲基化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坤庭 虞竹雯 李建中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8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FD(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根除Hp(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意义。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FD患者,回顾性研究其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X组(n=75)和治疗Y... 目的:探讨对老年FD(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根除Hp(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意义。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FD患者,回顾性研究其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X组(n=75)和治疗Y组(n=75)。对治疗X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消化不良治疗,对治疗Y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抗消化不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根除Hp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抗消化不良治疗的疗效及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的评分。结果:治疗Y组患者进行抗消化不良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X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治疗Y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评分低于治疗X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FD患者实施根除Hp的治疗可提高其进行抗消化不良治疗的效果,更有效地缓解其消化不良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意义
下载PDF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虞竹雯 肖坤庭 +2 位作者 徐小明 张陈霏 陈卫昌 《胃肠病学》 2015年第8期462-466,共5页
背景:胶囊内镜(CE)因无创性、直观性以及较高的检出率,已成为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一线方法。然而,无论CE检查结果是阳性或阴性,均无法准确预测患者是否会发生再出血。目的:初步探讨OGIB患者CE检查阳性或阴性后再出血的相关... 背景:胶囊内镜(CE)因无创性、直观性以及较高的检出率,已成为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一线方法。然而,无论CE检查结果是阳性或阴性,均无法准确预测患者是否会发生再出血。目的:初步探讨OGIB患者CE检查阳性或阴性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再出血率。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行CE检查并有随访数据的OGIB患者116例,分析CE检查阳性或阴性患者的再出血率以及与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E诊断率为56.9%,总的再出血率为37.9%。CE检查阳性患者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48.5%对24.0%,P<0.01)。男性、年龄≥50岁、高血压史、CE检查前3个月内累计出血量≥500 mL是CE检查阳性患者再出血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凝血异常、未经特异性治疗是CE检查阴性患者再出血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OGIB再出血高危患者,CE检查后应至少密切随访24个月;对于无危险因素的OGIB患者临床可避免重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胶囊内镜 危险因素 再出血
下载PDF
胃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探讨
4
作者 胡陈睿 孙明兵 +2 位作者 赵鑫 虞竹雯 肖坤庭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7-31,43,共6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住入院的胃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36例。对该组病例术前检查(包括胃镜和CT检查)和肿瘤相关指标(包括CA125、CA199、CYFRA211、CA72-4、CA153、SCCA、AFP...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住入院的胃间质瘤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36例。对该组病例术前检查(包括胃镜和CT检查)和肿瘤相关指标(包括CA125、CA199、CYFRA211、CA72-4、CA153、SCCA、AFP、CEA)以及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包括CD117、CD34、vimentin、SMA)进行统计分析。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3、6、12、24、36个月,主要通过电话进行随访。结果患者行CT检查和(或)胃镜以初步诊断,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肿瘤剜除术,全胃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等。该组中,1例(2.8%,1/36)CA125>35 U/mL,该例确诊为胃间质瘤腹腔转移。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团块状软密度影,增强不均匀。术后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vimentin阳性率均在90%以上,SMA均为阴性。随访三年生存率为90.0%(27/30)。结论该病初步诊断通过CT检查,尽可能完善胃镜检查,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以胃镜下止血;病灶完整切除是治疗该病的首选;CA125的检测有可能对肿瘤的良恶性行为做出初步指导;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该病预后较好,早期切除病灶可以获得良好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出血 胃镜检查 免疫组化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