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阳11号小麦单体系统的转育及校正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子泉 张新苹 +1 位作者 胡晓蓉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1-15,共5页
1982年开始,用中国春单体系统作母本,经6次选择、回交,完成了对绵阳11号单体系统的转育.新选育的单体,外部形态、特征基本纯合,似绵阳11号.核型为2n-1=20″+1′=41.在B_4代用中国春双端体(2n-1″+t″=20″+t″) 作父本,对绵阳11号单体... 1982年开始,用中国春单体系统作母本,经6次选择、回交,完成了对绵阳11号单体系统的转育.新选育的单体,外部形态、特征基本纯合,似绵阳11号.核型为2n-1=20″+1′=41.在B_4代用中国春双端体(2n-1″+t″=20″+t″) 作父本,对绵阳11号单体系统进行测交.测交的21个系F_1花粉母细胞核型,其中18个单体系为正确核型20″+t′,4A和3B二个系发生了变迁,出现19″+1′+1′t和19″+1′+1′+t′的核型,6A出现20″+1′t′的核型,不能说明正确与否.以上三个系已开始重新转育.被测验正确的绵阳11号单体系,已用于外源基因的导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单体 转育 杂交育种
下载PDF
亲本类型对提型恢复系选育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1 位作者 肖子泉 薛章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分析1990~1994年R×R、R×B和A×R型恢复系的产量表现及各类恢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反应和它们在恢复力、配合力上的异同,从亲本选配角度对提型恢复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F4、F5... 通过分析1990~1994年R×R、R×B和A×R型恢复系的产量表现及各类恢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反应和它们在恢复力、配合力上的异同,从亲本选配角度对提型恢复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F4、F5、F6代,R×R型恢复系的恢复力明显高于R×B和A×R型;到了F7代,来自不同亲本类型的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再有明显的差异。随着恢复系整体水平的提高,R×R型后代中也能选育出产量潜力较高的恢复系,但多数高产恢复系都是R×B或A×R的后代。恢复系产量相近时,R×R型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低于其它两种类型。1991年条锈病优势小种发生变化后,R×B或A×R的后代中有21%~22%的组合高抗条锈,而R×R的后代中抗病组合仅占16%。这些结果说明,广泛应用小麦常规新品系是加快提型恢复系遗传改良进度和扩大其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亲本类型 三系配套 杂交
下载PDF
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肖子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自交结实率在三个F2群体中的分布,对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对主效恢复基因足以使提型不育系的结实率达90%以上。这两对主效基因是完全显性,具有累加性质,它们的效应有大小之... 根据自交结实率在三个F2群体中的分布,对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对主效恢复基因足以使提型不育系的结实率达90%以上。这两对主效基因是完全显性,具有累加性质,它们的效应有大小之分;效应大的主效基因能稳定地使不育系的结实率恢复到85%左右;效应较小的主效基因能恢复60%左右的结实率,微效基因和遗传背景对其表现度有较大的影响。除主效基因外,恢复系中可能还具有2—3对微效基因,它们的外显率和表现度似乎与遗传背景有关。二对主效恢复基因的显性累加遗传方式意味着,在四川盆地比较容易选育出恢复力高的提型恢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提型杂种小麦 育性恢复 遗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小麦优良种质77中2882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4
作者 李跃建 宋荷仙 +2 位作者 朱华忠 肖子泉 薛章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40,共8页
根据小麦种质77中2882的试验和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研究了该种质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77中2882是一个丰产、多抗、早熟、优质,并合1B/1R易位的优良冬春杂交小麦种质。它的丰产性、矮秆抗倒、抗病、多花乡杜和高蛋白质... 根据小麦种质77中2882的试验和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研究了该种质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77中2882是一个丰产、多抗、早熟、优质,并合1B/1R易位的优良冬春杂交小麦种质。它的丰产性、矮秆抗倒、抗病、多花乡杜和高蛋白质、高湿面筋含量等重要农艺性状,都能很好地遗传给7个衍生审定小麦品种。7个衍生品种累计推广130多万公顷。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挖掘利用该种质的重要意义和利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良种质 育种
下载PDF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罗江陶 刘仲齐 +9 位作者 任勇 陶军 肖子泉 饶世达 田宁 郑建敏 刘培勋 邓清燕 李生荣 蒲宗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3185-3196,共12页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历经50余载,至今仍在继续.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中的T型三系研究较为系统,从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的改良以及组合配制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针对T型三系恢复源窄,提出了主效恢复基因选择法,... 四川杂交小麦研究历经50余载,至今仍在继续.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中的T型三系研究较为系统,从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的改良以及组合配制方面均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针对T型三系恢复源窄,提出了主效恢复基因选择法,极大提高了恢复系的选择效率.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领域,对其发现、育性转化、改良、组合配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应用成果也很显著,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绵阳32和绵杂麦168、四川省审定的绵杂麦512和绵杂麦638;在化杀两系杂交小麦选育方面,对药剂类型、施药剂量、用药时期等进行研究,培育出2个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和川麦69并释放生产应用.同时,针对四川小麦生产实际,对杂交小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T型三系 温光敏 化杀剂 蓝矮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