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对第1、2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肖寄余 《中医药导报》 2006年第3期64-65,共2页
通过对43例第1、2颈椎损伤的病人进行X线平片与CT扫描分析对比,发现CT诊断全部诊断正确,X线平片仅正确诊断29例,结果提示CT诊断本病更准确,应常规使用。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骨折 脱位 CT诊断
下载PDF
HRCT扫描技术对颅面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肖寄余 罗金辉 《基层医学论坛》 2007年第11期1012-1013,共2页
目的探讨HRCT扫描技术对颅底及面颅等复杂部位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为法医学鉴定提供证据。方法对临床或CT常规扫描怀疑颅底或面颅骨折的及法医学鉴定时有争论的207例创伤患者,予以HRCT扫描。结果全部207例中,薄... 目的探讨HRCT扫描技术对颅底及面颅等复杂部位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为法医学鉴定提供证据。方法对临床或CT常规扫描怀疑颅底或面颅骨折的及法医学鉴定时有争论的207例创伤患者,予以HRCT扫描。结果全部207例中,薄层CT扫描发现骨折线165处,而HRCT扫描发现骨折线281处,其中62例薄层CT未发现骨折线,而HRCT发现骨折线75处,且HRCT扫描技术较单纯薄层CT扫描能够更清晰、准确、直观地显示颅底及面颅骨折的存在、部位、走行及范围等,尤其是对鼻窦、乳突等含气空腔壁的显示明显优于薄层CT扫描。结论HRCT扫描技术能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高分辨率 颅底骨折 面颅骨折
下载PDF
不同级别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MSCT检查征象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寄余 喻红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检查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来本院就诊的3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检查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来本院就诊的3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级别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并进一步对MSCT检查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肿块主要位于胃部23例(63.89%),小肠7例(19.44%),十二指肠4例(11.11%),直肠1例(2.78%),回盲部1例(2.78%),其中出现肝转移2例;其中极低度危险8例,低度危险11例,中度危险9例,高度危险8例。MSCT表现: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多表现为分叶状、类圆形、椭圆形等不规则形态,且主要以腔外生长和腔内生长为主,同时瘤内多伴坏死、溃疡或囊变,边界多较清晰,但强化多不均匀,且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平扫密度、脂肪间隙是否清晰、瘤内有无坏死或溃疡、强化程度等CT征象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强化方式及血管样强化等CT征象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很好地反映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点,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在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强化方式、血管样强化等CT征象上均具有明显差异性,MSCT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首选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肖寄余 喻红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727-1729,共3页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16例,分别进行CTA(62例)和MRA(54例)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16例,分别进行CTA(62例)和MRA(54例)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和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及病灶分级的符合率。结果116例患者中,共74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病灶,其中CTA检出42例、MRA检出32例。CTA检查与MRA检查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的灵敏度与准确率(95.24%与91.94%)高于MRA检查(75.00%与77.78%,P<0.05)。以DSA结果为基准,CTA检查的病灶分级结果与DSA的符合率为95.00%(38/40),MRA检查的病灶分级结果与DSA的符合率为83.33%(20/24)。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分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结论CTA与MR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其中CTA对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与准确率相对更高,但对于直径<3 mm的小动脉瘤也容易被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5
作者 喻红 肖寄余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诊断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CTA图像,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诊断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CTA图像,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共检查出各种斑块74个,其中软斑块29个(29/74,39.19%),钙化斑块25个(25/74,33.78%),混合斑块20个(20/74,27.03%);无狭窄10处(10/74,13.51%),极小狭窄12处(12/74,16.22%),轻度狭窄17处(17/74,22.97%),中度狭窄15处(15/74,20.27%),重度狭窄15处(15/74,20.27%),闭塞1处(1/74,1.35%),无法评估4处(4/74,5.4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能够无创、方便快捷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能较准确的评估狭窄程度,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放射摄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与前循环血管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喻红 肖寄余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378-1381,共4页
目的通过颅脑CT血管造影(CTA)前循环血管形态参数分析,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mA)形成与前循环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CTA诊断为AComA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CTA检查结果阴性的72例受检者... 目的通过颅脑CT血管造影(CTA)前循环血管形态参数分析,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mA)形成与前循环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CTA诊断为AComA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CTA检查结果阴性的72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前循环血管的形态学参数,包括颈内动脉(ICA)直径、大脑前动脉A1段(A1)直径、大脑前动脉A2段(A2)直径、大脑中动脉M1段(M1)直径、颈内动脉与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比(ICA/A1)、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直径比(A1/A2)、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分叉角度(A1-A2夹角)。结果观察组动脉瘤同侧ICA、A1直径明显大于对侧,且大于对照组ICA、A1直径(均P<0.05)。观察组对侧A1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A1直径(P<0.001)。观察组对侧ICA/A1直径比值明显大于同侧和对照组的ICA/A1直径比值(均P<0.001)。观察组同侧A1/A2直径比值明显大于对侧及对照组的A1/A2直径比值(均P<0.001)。观察组对侧A1/A2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的A1/A2直径比值(P<0.001)。观察组同侧A1-A2夹角最窄,对照组A1-A2夹角最宽。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侧A1-A2夹角、同侧A1/A2直径比值、对侧ICA/A1直径比值是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形态学预测因子(均P<0.05)。结论前循环血管形态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前循环血管形态CTA定量参数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