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东海近岸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肖武鹏 柳欣 黄邦钦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2,共7页
采用HPLC-CHEMTAX方法分析了2008年春季东海近岸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甲藻,对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和32%。硅藻和甲藻均适于生长在低温、低盐和高氮... 采用HPLC-CHEMTAX方法分析了2008年春季东海近岸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甲藻,对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和32%。硅藻和甲藻均适于生长在低温、低盐和高氮磷比的环境,但硅藻水华发生在温度较低、盐度较高、氮磷比较高的长江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盐度锋面上,而甲藻水华发生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氮磷比较低的冲淡水与台湾暖流交汇的温度锋面上。LOWESS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甲藻分别随温度和盐度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硅藻随温度和盐度变化波动较大。叶绿素a和硅藻随氮磷比升高而递增,甲藻随氮磷比的变化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叶绿素A 春季水华 环境因子 东海近岸
下载PDF
九龙江口春季微型浮游生物数量变动及其与小型水母消长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旭光 郭东晖 +2 位作者 肖武鹏 郭卫东 黄邦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3,共5页
通过2011年春季对九龙江口的生态调查,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特征并对分粒级叶绿素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分析了营养盐、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参数。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种类45种,以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 通过2011年春季对九龙江口的生态调查,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特征并对分粒级叶绿素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分析了营养盐、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参数。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种类45种,以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针杆藻(Synedra spp.),以及绿藻门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甲藻门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蓝藻门的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微型浮游动物分为4大类,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占有最大的比例为55.5%-79.8%,无壳纤毛虫次之,砂壳纤毛虫和无节幼体所占的比例均不足10%;小型水母种类组成中主要以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厦门和平水母(Eirene xiamenensis)以及水螅水母幼体(Hydroidomedusae larvae)为主要优势类群,占小型水母总量的85%以上。小型水母数量在4月底和5月初达到丰度最高值(69.49±29.4)ind/L,此时微型浮游动物数量从小型水母出现初期的峰值(1085±574.66)ind/L下降为(526±152.93)ind/L,同时micro级叶绿素占总叶绿素比例达到最大值(42.26±12.94)%。小型水母数量下降后,微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回升。在小型水母数量消长过程中,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和小型水母数量间处于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母 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动物 丰度
下载PDF
中国南海西部浮游植物对中尺度涡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钟超 肖武鹏 黄邦钦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0,共8页
2011-09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并结合CHEMTAX软件研究了中国南海西部冷涡和暖涡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南海西部优势类群为定鞭金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中尺度涡影响了总叶绿素a(Chl-a)的垂直分布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2011-09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并结合CHEMTAX软件研究了中国南海西部冷涡和暖涡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南海西部优势类群为定鞭金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中尺度涡影响了总叶绿素a(Chl-a)的垂直分布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暖涡使叶绿素最大层下移,但冷涡并未使叶绿素最大层上移;同时,暖涡区定鞭金藻贡献量减少,原绿球藻和聚球藻贡献量增加,而冷涡区硅藻贡献量增加,聚球藻贡献量减少。中尺度涡并未显著影响南海西部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的优势地位,但其对水柱积分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暖涡区总叶绿素a显著增加,而冷涡区总叶绿素a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叶绿素a 冷涡 暖涡 南海西部
下载PDF
厦门筼筜湖潟湖底栖微藻光合色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欣 徐松立 +2 位作者 肖武鹏 谢聿原 黄邦钦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9-87,共9页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厦门筼筜湖潟湖表层沉积物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和光合色素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岩藻黄素、别藻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b四种光...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厦门筼筜湖潟湖表层沉积物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和光合色素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岩藻黄素、别藻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b四种光合色素,对应的微藻类群包括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底层(表层沉积物)与水层(水体)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底层-水层对应的光合色素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暗示底层光合色素主要是底栖微藻的贡献,而非来自水层浮游微藻的沉降.底栖微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夏季(6~8月)较低(1.30 mg/m2),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较高(86.16 mg/m2).各测站底栖微藻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随湖区的水深增加而降低,与沉积物表层光辐照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岩藻黄素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别藻黄素与水体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黄素分布主要受温度影响,除玉米黄素外,其他光合色素含量与光辐照度呈正相关.初步估算表明,底栖微藻占该浅水潟湖生态系统水层-底层微藻叶绿素a生物量和固碳量的27.64%和1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底栖微藻 光合色素 簧彗湖 亚热带泻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洋初级生产力与输出生产力的时滞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鲍敏 肖武鹏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4-324,共11页
生物泵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有机碳输出效率(e-ratio)通常用输出生产力(EP)与初级生产力(PP)的比值来表示.尽管国际学界已知e-ratio的估算受EP与PP时滞的影响,但是二者时滞的估算和解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造成时滞的原因尚不明... 生物泵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有机碳输出效率(e-ratio)通常用输出生产力(EP)与初级生产力(PP)的比值来表示.尽管国际学界已知e-ratio的估算受EP与PP时滞的影响,但是二者时滞的估算和解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造成时滞的原因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梳理EP与PP时滞的研究进展,总结估算和解析二者时滞的方法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海是研究EP与PP时滞效应的理想试验场,其丰富的历史观测资料有利于构建区域食物网模型,以准确估算EP与PP时滞,并解析造成不同生态系统时滞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泵 碳循环 食物网 浮游生物 边缘海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邦钦 肖武鹏 柳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0-397,共8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加剧,研究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对中国边缘海(南海、东海(包括台湾海峡)和黄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替格局和环境...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加剧,研究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对中国边缘海(南海、东海(包括台湾海峡)和黄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替格局和环境调控机制的认识,梳理了浮游植物群落对近岸上升流、冷涡和暖涡等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模式,汇总了东海和南海浮游植物群落在未来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可能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指出未来应以典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测站为重点,采用多平台多技术手段进行系统、长期、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影响及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演替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边缘海
下载PDF
南海SEATS站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及其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尚毅威 肖武鹏 +1 位作者 柳欣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8,共8页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 浮游植物的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浓度比值(简记为C∶Chl-a)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参数,在自然环境下有极大的变化.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南海的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the South East Asian Time-series Study,SEATS)站的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超微型浮游植物中三大类群的变化及其总C∶Chl-a的垂直分布.叶绿素a浓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碳生物量依据文献报道的同纬度海区的C∶Chl-a计算或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丰度与体积后经换算得到.结果显示基于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超微型浮游植物三大类群的碳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n=41,p<0.001),其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的碳生物量有一定的高估,而原绿球藻(Prochlorocoe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的数据结果则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聚球藻的光适应机制有关.通过计算南海SEATS站全粒径浮游植物的C∶Chl-a,发现其呈现随深度递减的变化趋势,但相对于同纬度海区整体上偏小,进而讨论了南海SEATS站浮游植物时空分布模式和C∶Chl-a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南亚时间序列观测站 超微型浮游植物 C∶Chl-a
下载PDF
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邦钦 肖武鹏 柳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799,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加勒比海、阿拉伯海和南中国海(南海)这3个典型低纬度边缘海的浮游植物群落演变格局,分析了其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与...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低纬度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加勒比海、阿拉伯海和南中国海(南海)这3个典型低纬度边缘海的浮游植物群落演变格局,分析了其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探讨了群落变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应加强低纬度边缘海生态结构与功能的长期观测,以期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系统 长期演变 全球气候变化 边缘海
下载PDF
弱光层异养过程对海洋储碳的影响:进展、挑战和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超 柳欣 +2 位作者 黄毅彬 肖武鹏 黄邦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3,共7页
海洋是地表系统最大的碳库和重要碳汇区。海洋生物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CO_(2)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并输送到深海,是海洋储碳的重要途径。弱光层(真光层底部到1000 m)的生物异养过程消耗... 海洋是地表系统最大的碳库和重要碳汇区。海洋生物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CO_(2)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并输送到深海,是海洋储碳的重要途径。弱光层(真光层底部到1000 m)的生物异养过程消耗了超过70%从真光层输出的POC通量,决定了生物泵的储碳效率,因此准确定量弱光层的再矿化速率对评估海洋碳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洋生物泵储碳问题,聚焦弱光层异养过程对海洋储碳的影响机制,对全球弱光层再矿化定量工作进行评述,综合分析弱光层POC的衰减、再矿化等问题,并展望了相关新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储碳 碳中和 海洋生物泵 异养过程 再矿化 弱光层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group-specific phytoplankton cell death in Xiamen Bay, China
10
作者 黄晓舟 柳欣 +3 位作者 陈纪新 肖武鹏 曹振 黄邦钦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24-335,共12页
Th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cell death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no published reports on this in Xiamen Bay. In this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dead phytoplankton cells associated wi... Th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cell death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no published reports on this in Xiamen Bay. In this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dead phytoplankton cell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ssessed at a station in Xiamen Bay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3, using a cell digestion assay,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nalyze dead/ living ceils in complex natur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The percentages of dead cells (% DC) in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in summer (16%+6%)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winter (27%q-16%). Six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G1-G6) were categori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s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ith divers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 DC ha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ortality wer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hil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showed little influence on phytoplankton death. Additio^aally,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ha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total phytoplankton % DC and viable cell abundance was more meaningful than total cells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Chl a). Moreover, the lowest mean % DC in total phytoplankton was 16%q-6% at our sample site, which is in a subtropical area with high water temperatures, full solar radiation, and rich nutrients. This indicates that phytoplankton cell death is a proces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summary, phytoplankton cell death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the fimctioning of subtropical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death cell digestion assay PHYTOPLANKTON Xiamen B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