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使用鼻胃管不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
1
作者 Karl-Heinz Kerger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13年第6期7-12,共6页
虽然研究数据存在争议,仍有很多学者建议常规使用鼻胃管以预防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为此,本研究观察常规使用鼻胃管能否减少PONV的发生。本研究基于4055例患者的大样本,初始目的为定量分析联... 虽然研究数据存在争议,仍有很多学者建议常规使用鼻胃管以预防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为此,本研究观察常规使用鼻胃管能否减少PONV的发生。本研究基于4055例患者的大样本,初始目的为定量分析联合使用止吐剂对预防PONV的效果。此次分析通过倾向评分匹配以保证各组基础因素的均衡。术中鼻胃管使用者和围术期鼻胃管使用者分别与未使用者基于所有可能的潜在混杂因素进行配对。对1032例.术中和176例围术期使用或未使用鼻胃管的患者分别进行倾向评分配对。术中使用鼻胃管者PONV的发生率为44.4%,未使用者为41.5%(P=0.35)。围术期使用及未使用鼻胃管者发生率分别为27.8%和31.3%(P=0.61)。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常规使用鼻胃管不能降低PONV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鼻胃管 PONV 倾向评分 使用者 围术期 发生率 联合使用
原文传递
肥胖患者罗库溴铵的给药剂量应按理想体重还是校正体重计算
2
作者 Christian S. Meyhoff, MD, PhD JФrgen Lund, MD +6 位作者 Morten T. Jenstrup, MD Casper Claudius, MD, PhD Anne M. Scrensen, MD, PhD JФrgen Viby-Mogensen, MD, DMSc Lars S. Rasmussen, MD, PhD, DMSc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11年第4期62-67,共6页
背景对于肥胖患者,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应按照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罗库溴铵给药剂量,但此方生却可能延长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或不能满足插管条件。本研究按不同的校正体重将患者分成3组,并分别按照校正体重计算罗库溴铵给药剂量,比较3... 背景对于肥胖患者,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应按照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罗库溴铵给药剂量,但此方生却可能延长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或不能满足插管条件。本研究按不同的校正体重将患者分成3组,并分别按照校正体重计算罗库溴铵给药剂量,比较3组中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插管条件和药物持续时间。方法将51例择期行腹腔镜胃束带减容术和胃转流术的肥胖患者随机分成3组,平均体重指数为44(34-72)kg/m^2,分别按照理想体重(IBW组,n=17)、理想体重加超标体重的20%[校正体重(CBW)20%组,n=17]、理想阵重加起标体重的40%(CBW40%组,n=17)计算罗库溴铵给药剂量(0.6mg/kg).所有患者都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一次静注丙泊酚200mg并以5mg·kg^-1·h^-1泵注维持麻醉,瑞芬太尼则以1.0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输注,2种药物均采用CBW40%组的校正体重计算给药量。采用TOF(4个成串刺激)监测神经肌肉功能,首要观察指标为罗库溴铵持续时间,即4个成串神经刺激中第4个肌颤搐的恢复时间。结果IBW组、CBW20%组和CBW40%组罗车溴铵持续时间分别为32(18~49)分钟、38(25~66)分钟和42(24—66)分钟,IBW组和CBW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在各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5、84和80秒)和注药后90秒内的插管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胃束带减容术和胃转流术的肥胖患者,按照理想体重给予罗库溴铵后其持续时间短,不会明显延长药物的起效时间,也不会影响插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体重 罗库溴铵 肥胖患者 给药剂量 校正 芬太尼复合麻醉 统计学差异 插管条件
原文传递
氟哌啶醇和恩丹西酮合用与单独使用恩丹西酮预防术后恶心和呕吐作用的比较
3
作者 Loreta Grecu Edward A. Bitmer +4 位作者 Jay Kher Sarah E. Smith Carl E. Rosow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1期67-70,共4页
介绍1mg氯哌啶醇和4mg恩丹西酮均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恶心与呕吐。本研究在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中,比较两药复合使用与单独使用恩丹西酮时的效果。方法268例成年全麻患者分别接受4mg恩丹西酮,随机加1mg氟哌啶醇或生理盐水,采取双... 介绍1mg氯哌啶醇和4mg恩丹西酮均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恶心与呕吐。本研究在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中,比较两药复合使用与单独使用恩丹西酮时的效果。方法268例成年全麻患者分别接受4mg恩丹西酮,随机加1mg氟哌啶醇或生理盐水,采取双盲方法,观察从麻醉结束至手术后480分钟之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效果更明显(76.2%和59.2%),恶心发生率低.补救用药率低,补救用药开始迟。镇静程度、手术后窒息、QTc延长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没有患者发生张力异常、静坐不能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复合用药对于预防手术后恶心与呕吐的效果及时程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恩丹西酮,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丹西酮 术后恶心 氟哌啶醇 单独 呕吐 预防 补救用药 QTC延长
原文传递
脑外伤儿童围手术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4
作者 Deepak Sharma, MD, DM Jill Jeladc, MD +5 位作者 Rohini Chennuri, MD Onuma Chaiwat, MD Wayne Chandler, MD Monica S. Vavilala, MD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2期30-38,共9页
背景脑外伤后出现的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本实验研究了脑外伤儿童围手术期发生高血糖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1994年至2004年间,港景医学中心(成人与儿童一级创伤中心)开展脑外伤(TBI)急诊开颅术的13岁以下儿童做回顾性群组研... 背景脑外伤后出现的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本实验研究了脑外伤儿童围手术期发生高血糖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1994年至2004年间,港景医学中心(成人与儿童一级创伤中心)开展脑外伤(TBI)急诊开颅术的13岁以下儿童做回顾性群组研究。分别在手术前(从到达急诊室至开始全身麻醉)、手术中(全身麻醉期间)及手术后早期(手术后首个24小时)测试每例患者的血糖值,计算高血糖(血糖2200mg/dl)及低血糖(血糖〈60mg/d1)的发生率。持续性高血糖定义为在3个实验阶段中(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早期)有任意两阶段出现血糖升高,而暂时性高血糖是指有任意一阶段出现血糖升高。采用多元10~stic归分析来推测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独立预测因子,数据表示为经修正的比值比(AOR)(95%可信区间),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每个实验阶段中至少记录1次血糖值:手术前(86[82%]),手术中(94[89%]),和手术后(101[97%])。在麻醉期间,有64%儿童的血糖测定次数不足每小时1次。47例(45%)儿童在3个实验阶段中至少有1次血糖升高,有29例儿童(28%)发生了暂时性高血糖,18例儿童(17%)发生了持续性高血糖。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4岁(AOR[95%CI];3.5[1.2~10.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AOR[95%CI];7.2[2.4~21.5])以及合并有硬膜下血肿的复合损伤(AOR[95%CI];34.7[2.3—525.5])。6例儿童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两例儿童出现了非胰岛素相关性低血糖。结论围手术期高血糖是常见的,而手术中低血糖也并不少见。为了有效监测手术中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概率,需要增加手术中血糖测定频率。年龄〈4岁、严重的脑外伤和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复合损伤是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高血糖 围手术期 脑外伤后 危险因素 发生率 儿童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暂时性高血糖
原文传递
高危患者在血管外科手术前行冠状动脉重建术之利弊综述
5
作者 Miklos D. Kertai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如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将增加。手术前心血管功能评估有助于发现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危患者,并随后进行冠状动脉重建术,以达到改善围手术期甚至长期心血管转归的目的。但与药物治疗相比... 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如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将增加。手术前心血管功能评估有助于发现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危患者,并随后进行冠状动脉重建术,以达到改善围手术期甚至长期心血管转归的目的。但与药物治疗相比,冠状动脉重建手术的适应证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已发表的文献,探讨与保守的药物治疗相比,手术前行血管重建术在择期血管手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重建术 血管外科 高危患者 手术前 心血管并发症 综述 冠状动脉疾病 外科手术患者
原文传递
适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改变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心肌功能
6
作者 Stefanie Cromheecke Suraphong Lorsomradee +3 位作者 Philippe J. Van Stefan G. De Hert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09年第6期37-44,共8页
背景通常冠状动脉手术患者都能较好地耐受中度血液稀释,但这一情况并不适用于心肌氧需增加的患者。我们假设,在此类心率增快的患者中,血液稀释将导致心肌功能损害。方法根据房室起搏率将40例冠状动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 背景通常冠状动脉手术患者都能较好地耐受中度血液稀释,但这一情况并不适用于心肌氧需增加的患者。我们假设,在此类心率增快的患者中,血液稀释将导致心肌功能损害。方法根据房室起搏率将40例冠状动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房室起搏率70bpm(组70)和90bpm(组90)。按固定心率起搏下,在心肺转流术前实施血液稀释。通过肺动脉、PiCCO管和左室压力导管采集数据。所有的数据均取自等容稀释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阶段。结果组70的血液稀释将血球压积从40%±2%降至30%±1%,组90的血液稀释将血球压积从39%±4%降到30%±2%,结果2组患者的体循环血管阻力均下降,而舒张末容积增加。组70患者伴有每搏量的增加,组90没有。组90在血液稀释后,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下降[从856±93mmHg/s下降到716±80mmHg/s(P〈0.01)],而组70的值保持不变(血液稀释前843±86mmHg/s,稀释后832±79mmHg/s)。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度血液稀释的患者,心率增加可能导致心肌功能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冠状动脉手术 心肌功能损害 中度血液稀释 病患 心率增快 左室压力 血球压积
原文传递
《麻醉与镇痛》杂志对于采用未经注册的药物开展临床实验的政策
7
作者 Steven L. Shafer, MD 肖洁() 王祥瑞(校) 《麻醉与镇痛》 2008年第6期6-8,共3页
某大型制药公司的资深副总裁曾经建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于由麻醉医生使用药物所产生的风险不要太在意,他说:“如果你能安全地使用肌肉松弛药,那么你就可以安全地使用任何药物”。当然他是夸大了,但他是想表明那些管... 某大型制药公司的资深副总裁曾经建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于由麻醉医生使用药物所产生的风险不要太在意,他说:“如果你能安全地使用肌肉松弛药,那么你就可以安全地使用任何药物”。当然他是夸大了,但他是想表明那些管理机构,包括FDA,还没有对由于麻醉医生使用药物而带来的诸如过度镇静、通气抑制、循环抑制,以及其他许多严重后果而感到切实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医生 药物所 临床实验 食品药品管理局 注册 杂志 镇痛 肌肉松弛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