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抗、收编与互融——“异质性”空间与文化霸权及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炜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7,共8页
福柯的"异托邦"、索亚的"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等理论都显示出对"异质性"空间的重视。"异质性"空间具有开放性、边缘性、反抗性等特质,由于被压制而更具革命潜能。但文... 福柯的"异托邦"、索亚的"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等理论都显示出对"异质性"空间的重视。"异质性"空间具有开放性、边缘性、反抗性等特质,由于被压制而更具革命潜能。但文化霸权与资本逻辑对"异质性"空间的收编和利用从来没有停止:既压制差异,又创造、利用差异;既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同质化与无害化,又通过商品化使其卷入全球资本发展中。"异质性"空间始终是一种理论探讨而非实践策略,它与资本逻辑和文化霸权的关系由对抗、利用,到彼此融合。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引入动态与辩证的视角,并注意到"差异"的自我否定性以及空间固化的物质属性与理想空间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空间 第三空间 异托邦 分形空间 资本逻辑 文化霸权
下载PDF
福柯“异托邦”在汉语世界的语义分叉、创生驱力及理论反思 被引量:4
2
作者 肖炜静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61,共9页
福柯的"异托邦"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反复运用,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阐释力,可以将其归结为五个语义分叉: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想象、对特殊地域和历史空间的书写、对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幻象世界的阐释,在科幻小... 福柯的"异托邦"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反复运用,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阐释力,可以将其归结为五个语义分叉: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想象、对特殊地域和历史空间的书写、对青年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幻象世界的阐释,在科幻小说批评领域的运用、以及建筑理论和其它文化现象的运用。通过考察福柯在《词与物》与《别样空间》对"异托邦"的阐释,可以发现其理论源头定义的模糊性与广延性,而现实的需要以及与"乌托邦"、"恶托邦"相关联的语义基础也是其获得影响的重要原因。"异托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差异性、他性,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正常世界"的批判性。但值得反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异托邦"的泛滥,"差异"的反抗性已经十分可疑,甚至很有可能成为资本收编的对象,"异托邦"被用在广告和推销中就是其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异托邦 空间理论 差异性
下载PDF
Fetishism:幻象的替代性占有与无止境追寻--“拜物教”、“恋物癖”学理关系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炜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65,共6页
Fetishism的基本逻辑是"意义的高估"与"表象的沉迷",将人为赋意与抽空赋意过程相结合。在拜物教中体现为商品价值形式与生产相脱离和商品被附加符号意义,在恋物癖中则是主体对某物的病态迷恋;商品世界的视觉机制可... Fetishism的基本逻辑是"意义的高估"与"表象的沉迷",将人为赋意与抽空赋意过程相结合。在拜物教中体现为商品价值形式与生产相脱离和商品被附加符号意义,在恋物癖中则是主体对某物的病态迷恋;商品世界的视觉机制可制造"可感觉又超感觉"的幻象,而精神分析的"观看"则具有僭越性与私密性,二者在资本世界中得到了汇合;"菲勒斯"与货币都是意义凝结体,具有崇高地位;"资本拜物教"抽空货币的实体属性,追求纯粹数字的无限积累,拉康则引入能指链,促使主体在欲望驱力的推动下,通过object a僭越性地追求那永不可得的"原乐",二者在形式和逻辑上具有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ISHISM 拜物教 恋物癖 object a
下载PDF
“空能指”的政治之维:从列维-斯特劳斯到齐泽克 被引量:1
4
作者 肖炜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能指的政治维度是贯穿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隐秘线索。空能指是没有所指,但又能吸纳一切所指的能指。语言系统的差异性与任意性、拉康的能指链、锚定点、对象a是其理论基础。列维-斯特劳斯对萨满治疗术中"能指过剩"和&qu... 能指的政治维度是贯穿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隐秘线索。空能指是没有所指,但又能吸纳一切所指的能指。语言系统的差异性与任意性、拉康的能指链、锚定点、对象a是其理论基础。列维-斯特劳斯对萨满治疗术中"能指过剩"和"玛纳"的分析已具有空能指的内涵。拉克劳认为漂浮的能指通过"链接"凝聚到主能指的过程,就是领导权的争夺与形成的过程,占主导地位的能指不得不吸收其他能指的内涵,并由特殊过渡到普遍。齐泽克否认了拉克劳的乐观态度,更强调特殊性霸权和被排除在多元民主之外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逻辑。空能指与主能指是对立转化的统一体,前者强调虚空性、普遍性,后者强调主导性、特殊性,齐泽克对拉克劳的批判就是从主能指维度对空能指的批判。马克思、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与拉克劳对霸权形成的分析可视为两种不同的政治分析模式,前者致力于纵向探究表象背后的本质,后者则在平面维度描绘多元因素的彼此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能指 主导能指 拉克劳 齐泽克
下载PDF
语言与话语:从“无法言说之物”到“被排斥的人”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炜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5,共7页
"语言中无法言说之物"指的是无法用现实语言描述的飘渺哲思,"现实世界中被排斥的人"指的是无法受到社会规则系统保护的人,也就是阿甘本意义上的"神圣人"或福柯笔下的"疯狂者"。将二者放在20世... "语言中无法言说之物"指的是无法用现实语言描述的飘渺哲思,"现实世界中被排斥的人"指的是无法受到社会规则系统保护的人,也就是阿甘本意义上的"神圣人"或福柯笔下的"疯狂者"。将二者放在20世纪西方文论由"语言"到"话语"的转向之中审视,会发现其中诸多的同构性与异质性。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逻辑矛盾依旧存在,但是被批判的对象由语言的固有缺陷转化为对社会权利系统的批判。其次,二者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硬性牵强的,而是由语言内部的形式分析到语用学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进而过渡到整个文化系统的话语分析实践。最后,由对"无法言说之物"的苍白指认转化为对"边缘群体"的特殊关注,并赋予其理论上的革命反叛性,甚至试图颠倒社会规则与"异在之物"的"主奴关系",只不过,这种"反抗性"也很容易被收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话语 实在界 神圣人
下载PDF
资本逻辑的渗透与超越——礼物之争视域下布迪厄“象征资本”与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之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炜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25-131,共7页
莫斯《礼物》中描述的夸富宴有强制性、耗费性、竞技性、"总体呈现"、"礼物之灵"等特征。鲍德里亚称之为"象征交换",并将它作为超越现实资本逻辑的异质性存在,强调交互中的平等性。而布迪厄则将礼物交换... 莫斯《礼物》中描述的夸富宴有强制性、耗费性、竞技性、"总体呈现"、"礼物之灵"等特征。鲍德里亚称之为"象征交换",并将它作为超越现实资本逻辑的异质性存在,强调交互中的平等性。而布迪厄则将礼物交换重释为"象征资本",认为那是资本渗透现实的隐蔽形式,通过时间机制的引入强调支配性、风险性以及合法化过程。二者都强调了与纯粹经济利益的差异性,但后者需要借助于符号的区分特征来发挥作用,甚至有可能因为过分强调文化对经济现状的复制而消解了变革的可能。而前者是与符号/交换价值完全异质的存在,展示了现实的另一种可能,但过分乐观无疑忽视了任何交换方式都具有支配性的事实,资本的入侵无所不在,如夸富宴的耗费有可能满足了当下消费社会资本实现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资本 象征交换 礼物 鲍德里亚
下载PDF
以“形式”为“中介”——从特里·伊格尔顿《如何读诗》说起
7
作者 肖炜静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4期73-78,共6页
特里·伊格尔顿2007年的著作《如何读诗》显示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思想从注重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到注重文学内部修辞的转变,他依然寻求在"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之间的调节,但更侧重于诗歌内部形式,将形式作为诗... 特里·伊格尔顿2007年的著作《如何读诗》显示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思想从注重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到注重文学内部修辞的转变,他依然寻求在"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之间的调节,但更侧重于诗歌内部形式,将形式作为诗歌与历史的中介。《如何读诗》通过对作为"中介"的诗歌内部修辞形式的强调,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的泛意识形态化乃至泛文化研究的潮流不乏纠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形式 意识形态 历史 中介
下载PDF
掌舵人、牧羊人、经济人——福柯论治理技艺的三重譬喻
8
作者 肖炜静 《法国研究》 2021年第2期54-62,共9页
福柯晚期演讲稿论述的治理技艺在掌舵人、牧羊人和经济人这三个譬喻中得到了典型呈现。航行譬喻既凸显他人治理的总体化、精细化、知识化等特征,也表明自我治理是通过诸方式达到对自我的掌控和回归。在与古希腊牧羊人譬喻的比较中,希伯... 福柯晚期演讲稿论述的治理技艺在掌舵人、牧羊人和经济人这三个譬喻中得到了典型呈现。航行譬喻既凸显他人治理的总体化、精细化、知识化等特征,也表明自我治理是通过诸方式达到对自我的掌控和回归。在与古希腊牧羊人譬喻的比较中,希伯来牧羊人譬喻强调牧羊人对羊群的勤勉、责任、付出,核心特点是“为了一个牺牲全体”的悖论,对个人由心灵到肉体的全方位考察在基督教中得以制度化和严苛化。治理技艺的现代化最初表现为“国家理性”,它无任何来世救赎与末世帝国的企盼,而是对内强调无限治安,对外提升国家竞争力。经济人譬喻则是自由主义兴起后的治理方式,个体不是出卖劳动者,而是自我投资者,主动追逐个人利益的主体是系统平衡的前提,因此必须尽量减少直接干预。福柯的每个譬喻既有鲜明的特征,也与其他治理技艺、传统的政治哲学相互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治理 牧领权力 航行譬喻
下载PDF
升华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炜静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3,共13页
“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 “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拓展;其主要内涵也由“主体欲望目标的转移”,转变为强调“客体位置和外在规则的强制性”。升华的理论来源杂糅了个体心理学、索绪尔语言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在个体欲望分析、资本社会意识形态批判、艺术批评等维度都显示出强大的理论阐释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华 弗洛伊德 拉康 齐泽克
原文传递
在悲剧和喜剧之间--齐泽克论大屠杀书写的特征及其政治之维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炜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齐泽克用悲剧和喜剧的悖论来讨论大屠杀书写的特征。一方面,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丧失了一切人之为人的尊严,没有任何传统悲剧人物应该具备的品质。在悲剧时代已逝时,对之过度模仿就会沦为戏仿。另一方面,集中营的恐怖与极权的非理性虽然确... 齐泽克用悲剧和喜剧的悖论来讨论大屠杀书写的特征。一方面,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丧失了一切人之为人的尊严,没有任何传统悲剧人物应该具备的品质。在悲剧时代已逝时,对之过度模仿就会沦为戏仿。另一方面,集中营的恐怖与极权的非理性虽然确实会呈现出滑稽的反讽感,但将大屠杀书写为纯粹的喜剧又是不道德的,即使是喜剧作品也会在特定时刻凸显其悲剧内核。悲剧和喜剧背后隐含着赤裸生命和崇高牺牲两种政治维度:前者是集中营的常态,而后者的崇高感既会以"牺牲""赎罪"的名义被纳粹利用,也会在反抗极权时真切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大屠杀 齐泽克 赤裸生命
原文传递
错位与回归——“媚俗”术语的东方语义之旅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炜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中国学界对"kitsch"一词的翻译存在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译法:"媚俗"与"媚雅"。究竟哪一种翻译更为合适?该词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所说的"kitsch"是指人类普遍... 中国学界对"kitsch"一词的翻译存在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译法:"媚俗"与"媚雅"。究竟哪一种翻译更为合适?该词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所说的"kitsch"是指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昆德拉本人还是中国学术界,对"kitsch"的语义选择都与接受主体的生命体验与历史语境密切相关。而"媚俗"与"媚雅"二词同时含有、也同时掩盖了"kitsch"的完整语义。"媚俗"的译法被广泛接受后,它所体现的是"kitsch"所具有的"坏趣味"的含义,从而忽略了"媚雅"的自媚性,感伤性。也就是说,学界对"kitsch"的语义选择,相对于"kitsch"的完整语义,实则经历了一个错位与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俗 媚雅 KITSCH 米兰·昆德拉
原文传递
卑俗之物占据“原质”之位——齐泽克对崇高美学的拉康化拓展及其政治哲学之维
12
作者 肖炜静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153,共11页
齐泽克对崇高美学所进行的拉康化阐释,隐含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之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原质"与其"代理者"不同关系的展现,分别是"完美地占据原质之位"、"保持原质空位"、&... 齐泽克对崇高美学所进行的拉康化阐释,隐含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之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原质"与其"代理者"不同关系的展现,分别是"完美地占据原质之位"、"保持原质空位"、"将卑俗之物提升至原质之位"。这潜在地与封建社会中对"完美君主"的渴求、民主社会中维持至高权力的空位以及被排除在系统之外的"活死人"和备受尊敬的领导者的"卑俗"之面相对应。在商品拜物教中,货币就是占据崇高之位的卑俗之物,而主体则是"知行分裂"的主体。齐泽克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更关注"崇高化"的符号机制,"卑俗"、"崇高"既是"绝对视差",又是"莫比乌斯带"的两端。齐泽克对艺术史与政治哲学的分析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式,在二者之间建立的是"结构化类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原质 齐泽克 拜物教
原文传递
“meta”:“后”与“元”悖论下隐含的合法性危机
13
作者 肖炜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11,共11页
英语中作为前缀的"meta"意为"在……之后",在汉语中往往译为"元",因为"元"意为"根源"、"本源",抓住了"meta"的"本质性"、"第一性"的内涵,... 英语中作为前缀的"meta"意为"在……之后",在汉语中往往译为"元",因为"元"意为"根源"、"本源",抓住了"meta"的"本质性"、"第一性"的内涵,从"metaphysics"即可窥见一斑。后现代解构潮流中,"meta"的时间滞后性、人为建构性让"元"的"压制性"、"第一性"备受争议,"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等级也被颠覆。但不可否认的是,"元理论"具有揭示看似自然的现象所隐藏的"非真实性"的特质,后现代的言说方式其实与之如出一辙。而对知识本身进行深入阐释也是理论向前推进的方式。因此,"meta"所具有的时间滞后性与"元"所具有的高等地位之间的悖论,一方面让"元理论"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另一方面又证明了自身的言说方式是无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语言 META 形而上学 后现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