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愿景与格局的落差——论张翎的小说《归海》兼及其他小说
1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归海》以近百年来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为背景,从第三代女性的中加跨国视角,表现中国三代女性的悲欢离合,并通过作者擅长的绝境书写,增加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加深人性拷问的深度,让作者独特的“女性如水”的创作理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宏大... 《归海》以近百年来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为背景,从第三代女性的中加跨国视角,表现中国三代女性的悲欢离合,并通过作者擅长的绝境书写,增加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加深人性拷问的深度,让作者独特的“女性如水”的创作理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宏大愿景。但《归海》在延续“战争的孩子”的写作思路时,也沿袭了旧作的桥段、手法、修辞等等,作者惯常的绝境书写和女性意识使《归海》难以突破以往的小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归海》 女性文学 存在主义
下载PDF
重读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赵汤之争” 被引量:6
2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12年第4期69-76,共8页
"赵汤之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直接的争论虽然只在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但双方所代表的华裔文学阵营却因此展开一系列的争论。今天重读华裔文学中的"赵汤之争",应重新认识双方争论的三个... "赵汤之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直接的争论虽然只在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但双方所代表的华裔文学阵营却因此展开一系列的争论。今天重读华裔文学中的"赵汤之争",应重新认识双方争论的三个重点——"传统改写"、"自传写作"和"性别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赵汤之争 传统 自传 性别
下载PDF
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10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裔性在美国主流语境的宰制下变得身不由己,它给华裔文学的创作和解读带来哪些局限?三、除了负面效应之外,华人族裔性应是华裔... 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裔性在美国主流语境的宰制下变得身不由己,它给华裔文学的创作和解读带来哪些局限?三、除了负面效应之外,华人族裔性应是华裔文学保持自身文学特色的一种特质,若华裔作家运用巧妙,华人族裔性能给华裔文学带来哪些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华人 族裔性
下载PDF
绘制世界华文文学史论版图的独行侠——古远清当代文学史著作述评 被引量:2
4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13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古远清先生的学术地位建立在他独自撰写的多部当代文学史上,他以中国大陆为本位,将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尽收眼底,涉猎广泛,出入文史之间,绘制了一幅独特的世界华文文学史论版图。他将两岸三地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互为参照,开创了多维度... 古远清先生的学术地位建立在他独自撰写的多部当代文学史上,他以中国大陆为本位,将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尽收眼底,涉猎广泛,出入文史之间,绘制了一幅独特的世界华文文学史论版图。他将两岸三地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互为参照,开创了多维度的文学批评空间,不仅为后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也为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尚属年轻的学科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文学史 华文文学 民族立场
下载PDF
沪港并蒂结新谱,南音一曲话旧年——读葛亮的《燕食记》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粤菜、沪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燕食记》是葛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的丰富与深化,作者再一次通过表现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和创新,思考中国文化“常与变”的主题。葛亮的“物系列”小说继承了中国诗学“借物抒情”的大... 以粤菜、沪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燕食记》是葛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的丰富与深化,作者再一次通过表现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和创新,思考中国文化“常与变”的主题。葛亮的“物系列”小说继承了中国诗学“借物抒情”的大传统,《燕食记》在这种大传统的语境中重新演绎了“上海、香港地区”的双城记,以“饮食”为核心,从“技、信、义”三个层面展现中国人既朴素又长久的为人处事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燕食记》 南音 双城记
下载PDF
大寒尚有蝉——白先勇作品中的时空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23-131,共9页
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白先勇的作品彰显了世界华文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本体特征,因'跨界'而产生的'时空'问题在白先勇的笔下变得异常鲜明且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显示了成熟的西方现代文学技法,但仍以... 从《台北人》到《纽约客》,白先勇的作品彰显了世界华文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本体特征,因'跨界'而产生的'时空'问题在白先勇的笔下变得异常鲜明且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显示了成熟的西方现代文学技法,但仍以中华文化为底蕴。蝉与禅同音近义,作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解读白先勇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事业的方便法门。本文从大寒与蝉并举所形成的阐释张力探析白先勇作品中的三大时空问题:一、今昔对比中时空跳接的写作技巧和形上思考;二、如何在远行与回归的时空起始点之间参悟本来面目;三、神话时空与人间时空的共生结构蕴含的文学追求和情感寄寓。究其实,这三大时空问题无不是白先勇对《红楼梦》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下载PDF
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王鼎钧散文论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多年的战争经历使王鼎钧具备了和平年代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阅历、悲悯和智慧,非常年代的特殊经历使作者领悟到危急时刻极具个人性的表意系统和修辞方式,从而写出“因果纠结、生死流转”中“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作者在忧患意识和... 多年的战争经历使王鼎钧具备了和平年代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阅历、悲悯和智慧,非常年代的特殊经历使作者领悟到危急时刻极具个人性的表意系统和修辞方式,从而写出“因果纠结、生死流转”中“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作者在忧患意识和审美境界的相互转换和辩证统一中,通过种种关于“非常情非常理”的书写,参悟人事的道理、万物的灵性和创作的奥妙,以积极入世的随缘心态破解“非常”背后的“平常”,力争达成人生和艺术的三重境界的修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忧患 审美 非常 平常
下载PDF
残酷的陌生化──中国当代作家的悲悯情怀与文学想象
8
作者 肖画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78-82,共5页
“陌生化”本是文学理论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占据重要位置。质言之,陌生化汰旧换新,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强化、延伸读者的感知过程,... “陌生化”本是文学理论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占据重要位置。质言之,陌生化汰旧换新,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强化、延伸读者的感知过程,从而让读者醒悟曾经习焉不察的事物竞如此特别,由此发现一片前所未有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文学想象 悲悯情怀 当代作家 俄国形式主义 中国 什克洛夫斯基 形式主义文论
下载PDF
华裔的位置——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父权意识、家国召唤及创作语境与期待视野
9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103,共12页
在美国的族裔政治与文学场域中,华裔族群与华裔文学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往往根据美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和中美关系而发生变动。辨析华裔作家的父权意识、与家国召唤,探讨华裔文学的创作语境与期待视野,由此勘探华裔族群与华裔文学的位置。
关键词 位置 父权 家国 创作语境 期待视野
下载PDF
与华人有关的三桩悬案——美国少数族裔的性别、种族与阶级
10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严禁华人与白人之间的婚恋是美国排华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断绝华人通过血缘向白人主流社会靠近,而华人男性的性别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被严重扭曲,成为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大障碍。但当两个种族试图冲破这种禁令,主流与边缘结合的结... 严禁华人与白人之间的婚恋是美国排华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断绝华人通过血缘向白人主流社会靠近,而华人男性的性别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被严重扭曲,成为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大障碍。但当两个种族试图冲破这种禁令,主流与边缘结合的结果如何?意义何在?一个历史事件,两篇文学作品,让读者反思美国少数族裔的性别、种族与阶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 性别 阶级 通婚
下载PDF
45度的光:舒辉波儿童文学论
11
作者 肖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2期77-94,共18页
舒辉波的儿童文学迄今主要围绕四个主题:一、成长中的孤独体验和独语体中的风景呈现;二、关于未成年人的创伤书写形成了以忧伤为基调的“天使系列”,在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对照中显示别样的写实主义和深层的伦理关怀;三、将儿童游戏... 舒辉波的儿童文学迄今主要围绕四个主题:一、成长中的孤独体验和独语体中的风景呈现;二、关于未成年人的创伤书写形成了以忧伤为基调的“天使系列”,在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对照中显示别样的写实主义和深层的伦理关怀;三、将儿童游戏融入新历史主义的儿童抗战小说,在写实和虚构的张力间形成的“诗情”为抗战文学带来抒情特征;四、以历险为主题的“生态小说”强化儿童文学的奇幻效果,启发儿童的共情能力。贯穿这四个主题的是作者“45度”的叙述温度、伦理角度和审美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辉波 儿童文学论 独语 忧伤 诗情 共情
下载PDF
论哈金的语言意识
12
作者 肖画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6年第1期41-51,共11页
哈金是美国第一代移民中放弃母语改用第二语言英语写作的华人作家之一,他这种强烈的语言意识是进入文学内部研究与考察文学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由此引起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金选择英文创作出于什么考虑,并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 哈金是美国第一代移民中放弃母语改用第二语言英语写作的华人作家之一,他这种强烈的语言意识是进入文学内部研究与考察文学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由此引起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金选择英文创作出于什么考虑,并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哈金的语言意识和他的身份认同有什么关系?哈金的英文写作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与华语语系文学有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意识 身份认同 中华文化 华语语系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父权黑暗面——以两部《猴王》与《龙年》、《姐妹》、《儿子》为例
13
作者 肖画 《华文文学》 2013年第5期44-52,共9页
"父权"是美国华裔文学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这种伦理、政治的秩序,既是对子女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机制的操控。具体表现在华裔文学中,父权所具备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对作家的人物塑造、叙述基调、情节安排等有重大影响,而这... "父权"是美国华裔文学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这种伦理、政治的秩序,既是对子女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机制的操控。具体表现在华裔文学中,父权所具备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对作家的人物塑造、叙述基调、情节安排等有重大影响,而这一秩序中隐藏的黑暗面让文学作品更增添了思辨的力度,让读者反思在美国主流父权的统治下,华裔父权表现出的两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权 伦理 政治 心理
下载PDF
论刘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的“结构意识”
14
作者 肖画 《学术评论》 2021年第1期72-78,共7页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四十年来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该学科的史料累积、理论建设、批评视野与研究范式已然具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分庭抗礼的资格和规模,而后者也越来越难以涵盖、统筹、整编...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四十年来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该学科的史料累积、理论建设、批评视野与研究范式已然具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分庭抗礼的资格和规模,而后者也越来越难以涵盖、统筹、整编前者的发展势头和壮大潜力。"世界华文文学"要在学科建制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量齐观,除了需要教育/学术体制推陈出新之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独当一面的研究"结构"是这门学科能自立门户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建制 学术体制 自立门户 批评视野 研究范式 全球化
下载PDF
梦、灵、情的三重境界——董宏猷儿童文学论
15
作者 肖画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第5期71-76,共6页
从成名作《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到《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梦""灵""情"贯穿了董宏猷三十多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梦""灵""情"既是儿童天性的表征,也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 从成名作《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到《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梦""灵""情"贯穿了董宏猷三十多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梦""灵""情"既是儿童天性的表征,也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精髓所在。董宏猷的儿童文学创作从梦出发、因灵而生、以情感人,"梦""灵""情"的三重境界由此格外值得关注。如要追问董宏猷的"梦""灵""情"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源头正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林与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创作 董宏猷 以情感人 三重境界 儿童天性 成名作
下载PDF
从瞎眼里看见地狱 在绝壁上寻找生路——论陈应松作品中的罪与赎
16
作者 肖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6年第2期80-90,共11页
乡土文学与底层书写在陈应松笔下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他的小说围绕神农架山区的底层人事,展现了鄂西农村独特的乡土生态与人情风貌,深刻揭示了当代乡土变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陈应松的小说以存在主义为底蕴,其文体特征、社会关怀与... 乡土文学与底层书写在陈应松笔下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他的小说围绕神农架山区的底层人事,展现了鄂西农村独特的乡土生态与人情风貌,深刻揭示了当代乡土变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陈应松的小说以存在主义为底蕴,其文体特征、社会关怀与精神内核表现了他对何谓现实、主客之辩与抒情方式的个人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底层书写 主体性 抒情
下载PDF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消费语境
17
作者 肖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5年第1期173-181,共9页
借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代流行文化——流行歌曲、影视、动漫等——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流行文化的接受群体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隔膜,尤其是对古典文学更加陌生,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 借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代流行文化——流行歌曲、影视、动漫等——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流行文化的接受群体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隔膜,尤其是对古典文学更加陌生,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当代消费语境,成为当今流行文化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解读当代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并对转化的效果加以评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传统文化 流行文化 消费语境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怨女”与“小丈夫”
18
作者 肖画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0年第2期65-70,共6页
本文以台湾、香港、海外的三篇小说为例,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小说中的"怨女"与"小丈夫"两种文学形象上。两种形象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从其互动与反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于心理与性别两个角度,解读其中"自恋"... 本文以台湾、香港、海外的三篇小说为例,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小说中的"怨女"与"小丈夫"两种文学形象上。两种形象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从其互动与反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于心理与性别两个角度,解读其中"自恋"与"时空"这两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女 小丈夫 心理 性别
下载PDF
90年代中国女性私小说:现代消费,快感想象和自惭情境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玲珍 肖画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2年第2期148-167,共20页
"做女人不难,说真话难。"这是遇罗锦在1982年一篇文章中的感叹,道尽了一位女性袒露心声之艰难。许多在新时期着力表述个人感悟和经历的女作家,对遇罗锦的由衷告白都深有同感。20世纪80年代初,有过两次婚姻的遇罗锦不仅在社会... "做女人不难,说真话难。"这是遇罗锦在1982年一篇文章中的感叹,道尽了一位女性袒露心声之艰难。许多在新时期着力表述个人感悟和经历的女作家,对遇罗锦的由衷告白都深有同感。20世纪80年代初,有过两次婚姻的遇罗锦不仅在社会上遭受道德的谴责,还被贴上"阴/隐私作家"的标签,有着近似身败名裂的痛楚经历。可是到了90年代中期,侧重再现私人/个人情感和故事的女作家的境遇已迥然不同。在林白与陈染的自传性作品中,性别视角开始支配一切,性已成为叙事主题,而隐私更成为作品的卖点。个人的声音势不可挡,成为这些作品中最有意识也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以往关于爱情、婚姻、性的公众道德却遭到嘲弄和鄙弃,变得无关紧要。陈染为她的自传小说取名《私人生活》,目的就是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小说 消费主义文化 林白 陈染 私人生活 自传文学 现代消费 王安忆小说 母亲形象 情绪基调
下载PDF
后人类视域中的人性反思——刘宇昆科幻小说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画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2-34,共23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人类理论'已形成一种'未来的坐标或参照',用于反思传统人文主义的危机,为想象人类的未来打开新的局面。同时,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虚拟空间不断扩张,传统认知逐渐被'具身认知'所取代,认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人类理论'已形成一种'未来的坐标或参照',用于反思传统人文主义的危机,为想象人类的未来打开新的局面。同时,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虚拟空间不断扩张,传统认知逐渐被'具身认知'所取代,认知、身体和环境构成嵌入式的动态统一体。本文将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置于后人类的视域中,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进入刘宇昆对后人类的种种想象,通过思维、灵魂、伦理三个方面解读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并在这三者的探索中融入身体的多重意义,在'思维、灵魂和伦理'之'虚'与'身体'之'实'形成的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中,探讨科幻文学对人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幻 人性 具身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