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秀伟 田晶 +2 位作者 刘海波 常红 崔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937-937,共1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结论:...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于梗塞/放射摄影术 人类
下载PDF
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常红 刘海波 +2 位作者 肖秀伟 田晶 崔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动态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勇 巨平 +2 位作者 付跃波 肖秀伟 徐志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年第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内皮素 动态观察 发生机制 预后
下载PDF
脱氮型EGSB在乙二醇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
作者 肖秀伟 黄伟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0,共5页
总氮以硝态氮为主的污水目前大部分项目仍采用AO工艺处理,回流比大,投资运行成本高。采用脱氮型EGSB对高硝态氮污水进行处理,容积负荷1.0 kg/(m^(3)·d),循环回流比300%,上升流速4 m/h,硝态氮从712 mg/L可降低至150 mg/L。比同等水... 总氮以硝态氮为主的污水目前大部分项目仍采用AO工艺处理,回流比大,投资运行成本高。采用脱氮型EGSB对高硝态氮污水进行处理,容积负荷1.0 kg/(m^(3)·d),循环回流比300%,上升流速4 m/h,硝态氮从712 mg/L可降低至150 mg/L。比同等水质条件下的AO工艺节省用地约7~9倍,投资成本节省3倍以上,运行药剂及电耗费用也更节省,具有良好的投资成本优势、生产运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 EGSB 硝态氮 设计应用 颗粒污泥
下载PDF
纳滤分盐技术在废水零排放中的发展及应用
5
作者 肖秀伟 黄伟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53-57,共5页
对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的焦化废水纳滤分盐项目及宁东矿区的矿井水、煤化工废水纳滤分盐项目的设计及运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滤膜元件具有较高的分离特性,纳滤对氯离子具有负截留的特性,范围一般为-9.5%~-40%,对硫酸根截留率在90... 对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的焦化废水纳滤分盐项目及宁东矿区的矿井水、煤化工废水纳滤分盐项目的设计及运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滤膜元件具有较高的分离特性,纳滤对氯离子具有负截留的特性,范围一般为-9.5%~-40%,对硫酸根截留率在90%~99%,对其他离子也有不同的截留率,水回收率可达80%以上,纳滤分盐工艺在废水零排放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分盐 废水零排放 氯化钠 硫酸钠 水回收率 多段循环
下载PDF
能源化工废水V型滤池详细设计及运行应用
6
作者 肖秀伟 崔青艳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9期93-100,共8页
V型滤池是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单元,目前国内大型能源化工项目水消耗量大,需要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内部水循环,减少新鲜水需求。水资源回用特别需要加强V型滤池的设计与计算,保证预处理规模的合理性,确保水质达标。对项目中的V型滤... V型滤池是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单元,目前国内大型能源化工项目水消耗量大,需要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内部水循环,减少新鲜水需求。水资源回用特别需要加强V型滤池的设计与计算,保证预处理规模的合理性,确保水质达标。对项目中的V型滤池设计正常滤速6.35m/h,强制滤速8.46m/h,进水设计规模440m^(3)/h,实际排水规模为375m^(3)/h,设计规模比排水规模增大17%。对池体、设备选型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详细计算修正,反洗水泵扬程为14m,反洗风机扬程为58.8kPa,制作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运行步序表,并进行PLC编程,在恒水位过滤下全自动化运行。合理的设计规模及滤速选取并采用PLC自动化控制后,项目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反冲洗周期长,大于24h;三步联合清洗加表面扫洗工艺使附在均质滤料上的悬浮物极易脱落,随水流进入排水渠快速排出;运行吨水电耗约为0.0033kW·h/m^(3);产水水质稳定,出水平均SS<2mg/L,长期稳定在3mg/L以下,水质优于项目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滤池 设计 计算 设备 运行成本 去除率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对比观察
7
作者 肖秀伟 刘海波 +2 位作者 田晶 崔勇 常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8期6745-6746,共2页
目的:利用SPECT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48 h后复查头部CT。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SPECT与CT比较具... 目的:利用SPECT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48 h后复查头部CT。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放射性核素显像 脑血流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小脑梗塞30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肖秀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17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小脑梗塞 临床分析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以双耳听力丧失为临床表现的颞叶出血1例报告
9
作者 肖秀伟 刘忠岩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1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双耳听力丧失 临床表现 颞叶出血 病例报告 脑出血
下载PDF
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认识(附25例报告)
10
作者 王祖英 肖秀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30-130,共1页
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认识(附25例报告)一汽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神经科王祖英肖秀伟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25例中男9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1∶1.8,女性高于男性。年龄34~87岁,平均62.5岁,50~79岁最多为... 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认识(附25例报告)一汽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神经科王祖英肖秀伟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25例中男9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1∶1.8,女性高于男性。年龄34~87岁,平均62.5岁,50~79岁最多为21例。②主要临床表现头痛1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出血 脑室血肿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以持续性心前区痛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脑梗塞一例
11
作者 刘忠岩 肖秀伟 王洪艳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81-181,共1页
以持续性心前区痛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脑梗塞一例一汽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神经内科刘忠岩肖秀伟王洪艳*1临床病例患者,男,83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痛4h,鼾睡2h入院。高血压、糖尿病病史5年。入院前4h持续性心前区痛,含服硝酸甘... 以持续性心前区痛为首发症状的大面积脑梗塞一例一汽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神经内科刘忠岩肖秀伟王洪艳*1临床病例患者,男,83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痛4h,鼾睡2h入院。高血压、糖尿病病史5年。入院前4h持续性心前区痛,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于2h前就诊于急诊室,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心前区痛 首发症状
下载PDF
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P-选择素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勇 田晶 +2 位作者 张晓红 肖秀伟 常红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1期1155-1156,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P-选择素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 h内,表现为部分或完全前循环梗死,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8(55.14±10.23)岁;在患者入院时、24 h、48 h、72 h、7 ...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P-选择素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 h内,表现为部分或完全前循环梗死,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8(55.14±10.23)岁;在患者入院时、24 h、48 h、72 h、7 d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采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P-选择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情况,以CSS评分评价患者4周后恢复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在发病后24 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48 h明显下降,7 d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 d P-选择素水平与自身24 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选择素峰值水平在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在不同预后(治疗后进步与无变化)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时间血浆P-选择素水平不同,在发病后24 h开始显著升高,并达到高峰,P-选择素表达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 血栓状态 预后
原文传递
墙面《腰部扭扭操》场景微运动开发
13
作者 王亚龙 付云超 肖秀伟 《体育教学》 2024年第12期61-62,共2页
202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此举旨在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参与不同场景活动,从而在日常的课间活动中培养运动习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适度的身体活动不仅对他们的生长发... 202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此举旨在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参与不同场景活动,从而在日常的课间活动中培养运动习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适度的身体活动不仅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影响,而且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以课间微运动墙面场景《腰部扭扭操》在学校课间开展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为课间微运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间微运动 腰部扭扭操 跨学科整合 身体协调 实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