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度诠释道德的信仰基础 被引量:5
1
作者 肖立斌 刘树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3,共4页
从理论的维度来看,信仰作为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为个体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尺度和恒久动力。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道德为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往往自觉地趋向于信仰。从现实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切实发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作... 从理论的维度来看,信仰作为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为个体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尺度和恒久动力。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道德为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往往自觉地趋向于信仰。从现实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切实发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不仅应为大众提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终级关怀”,而且应提供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次级关怀”,更应提供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初级关怀”。由此,必须把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下载PDF
再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肖立斌 杨国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14,共5页
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产物;二、把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整合为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三、广泛的思想改造... 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产物;二、把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整合为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三、广泛的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要条件;四、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和树立大众化的道德榜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的对立统一 被引量:3
3
作者 肖立斌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0-53,共4页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悖的。概言之,正是由于"信"、"望"、"爱"之间的道德悖论,使基督教伦理呈现出超越性与虚幻性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伦理 “信” “望” “爱”
下载PDF
浅析国际互联网络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肖立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国际互联网络 负面影响 社会道德 社会生活 技术应用 道德义务 道德选择 社会舆论监督 人的存在价值 价值标准
下载PDF
信仰:超越、不确定与延异 被引量:2
5
作者 肖立斌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8,共4页
信仰是个体对基本生存状态、人生内在矛盾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在此过程中,由于"理性的跳跃",信仰的对象、心态和根据均呈现出不确定性。进一步,信仰的不确定性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凸显并获得了合法性,使信仰在个体生存、文化传... 信仰是个体对基本生存状态、人生内在矛盾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在此过程中,由于"理性的跳跃",信仰的对象、心态和根据均呈现出不确定性。进一步,信仰的不确定性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凸显并获得了合法性,使信仰在个体生存、文化传统和符号流中无限延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超越 不确定 延异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中“仁”与“义”的对立统一 被引量:2
6
作者 肖立斌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仁” “义” 对立统一 宗法等级制度
下载PDF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肖立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建国后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一、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 ;二、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 ;三、树立大众化的道德榜样和造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建国后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一、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 ;二、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 ;三、树立大众化的道德榜样和造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四、广泛的政治改造和政治动员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些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较好实践 ,并收到巨大的社会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共产主义道德
下载PDF
析“无言”的天与“言说”的上帝 被引量:1
8
作者 肖立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16,共5页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言” 上帝 “言说”
下载PDF
道德信仰及其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肖立斌 《安顺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3-95,107,共4页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信仰 基础性 真诚性 崇高性 非终极性
下载PDF
析信仰视域中的道德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立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9,共5页
在汉语语境里,信仰视域中的道德有着双重意蕴:一是道德应该被信仰。这是由道德的本性、独特价值和社会作用使然。二是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持。道德既需要世界观信仰的支持以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又需要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生活信仰的支持... 在汉语语境里,信仰视域中的道德有着双重意蕴:一是道德应该被信仰。这是由道德的本性、独特价值和社会作用使然。二是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持。道德既需要世界观信仰的支持以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又需要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生活信仰的支持以获得适宜的生成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世界观信仰 生活信仰
下载PDF
析中世纪基督徒的道德情感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立斌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5-18,共4页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基督徒们以其对上帝的信仰为精神支撑和价值根基,效法基督耶稣,自觉地培育和形成了博爱、罪感、谦卑和忏悔等道德情感,并推动了西方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中世纪 基督徒 道德情感 博爱 罪感 谦卑 忏悔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是诸多规定的统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立斌 《理论观察》 2004年第2期5-6,共2页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内涵 ,是诸多规定的统一。它是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 ,是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 。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化 个性化
下载PDF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道德调控机制
13
作者 肖立斌 徐建康 《贵州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24-28,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道德建设 企业伦理竞争机制 道德监督 上市公司 道德调控机制
下载PDF
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工程
14
作者 肖立斌 孙国梁 《兰州学刊》 2006年第2期207-208,共2页
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把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有机结起来,必须贴近时代、贴近对象、贴近现实。
关键词 理想教育 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15
作者 肖立斌 《教育文化论坛》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而由盛转衰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诸宗争鸣推动佛教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确保马克思...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而由盛转衰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诸宗争鸣推动佛教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应形成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派别,使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活力在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民间精英中同时激发;禅宗创立者慧能宣扬"佛性即无南北"并尊称听众为"善知识"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歌颂大众、发动大众并尊重大众的首创精神;佛教普度众生的多重法门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对人的精神关怀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关怀和物质生活关怀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启示
下载PDF
“德得相通”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16
作者 肖立斌 《理论观察》 2009年第3期32-33,共2页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利、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德得相通"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是"德得相通"观念否定了唯道义论;二是"德得相通"作...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利、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德得相通"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是"德得相通"观念否定了唯道义论;二是"德得相通"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提供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道德生活给予理性批判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德得相通”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网恋探析
17
作者 肖立斌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14-17,共4页
由于网恋具有独特的想象性原则,反映了在互联网情境里个体追求自我表现和情感支持的基本心理——社会需要,而且它的道德成本偏低,具有便捷的产生方式,所以会如此普遍而流行。但网恋作为现实爱情生活的一个虚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由于网恋具有独特的想象性原则,反映了在互联网情境里个体追求自我表现和情感支持的基本心理——社会需要,而且它的道德成本偏低,具有便捷的产生方式,所以会如此普遍而流行。但网恋作为现实爱情生活的一个虚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其本质是立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爱情产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恋 现实爱情生活 互联网 虚拟性 爱情价值 想象性 社会需要 道德规范
下载PDF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道德要求
18
作者 肖立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26-30,共5页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具有的公众性、规模性、绩优性、规范性和公开性等特点,据此认为其企业道德要求应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即:上市公司必须在全力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同时,更多地兼顾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具有的公众性、规模性、绩优性、规范性和公开性等特点,据此认为其企业道德要求应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即:上市公司必须在全力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同时,更多地兼顾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企业道德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企业道德要求 中国
下载PDF
析中国传统道德的认知方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国强 肖立斌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1-73,共3页
直觉思维、中庸思维和实践理性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认知方式,既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注重总体把握、灵活应用和关注道德现实等合理成分,又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缺乏逻辑推理、思辨理性和圆滑老成等消极因素。
关键词 传统道德 认知方式 直觉思维 中庸思维 实践理性
下载PDF
以人为本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首要原则
20
作者 杨国强 肖立斌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2期17-19,共3页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叠共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基于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学发...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叠共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基于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首要原则,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