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0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闻照片的决定性瞬间
被引量:
1
1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1期59-64,共6页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象征性
新闻照片
萨德
镜头
十七世纪
瞬间
新闻摄影
红衣主教
摄影家
原文传递
摄影报道
2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7年第1期51-58,共8页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确地抓取瞬间,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纯熟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有超乎常人的“三只眼”,另外还要碰运气。任何事件都有无数多的瞬间,关键是记者选择了什么瞬间。举例来看,图一是一张车祸的照片。车翻了,警察正在帮助一位女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拍摄时如果耽隔一秒钟或一分钟,或是相机的角度有些变化。这对照片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瞬间。图二也是一张车祸的照片,它的画面构图与前一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面构图
警察
广角镜头
摄影记者
摄影报道
霍普金斯
照片
图片编辑
新闻事件
编辑工作
原文传递
布列松的独特摄影风格
3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7年第2期51-56,共6页
今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展览。布列松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并且拍摄了大量的记录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照片。他的纪实体裁的作品,给中国读者留下了...
今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展览。布列松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并且拍摄了大量的记录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照片。他的纪实体裁的作品,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08年,他生于法国,193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从法国杂志《看》、《哈泼市场》接受摄影任务,后来也为美国《生活》杂志和其它报刊杂志供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法国,布列松在1939年参了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人
作品
独特风格
摄影者
名字
现实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
摄影家
视觉形象
生活中
原文传递
柯达一步成像相机为何停产?
4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6年第2期58-59,57,共3页
今年1月份,美国联邦高级法庭裁决:限定美国柯达公司立即停止生产一步成像相机及胶片。至此,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专利诉讼案总算告一段落。这场马拉松式的战斗以柯达公司败北而告终。柯达在经济上要直接损失3亿美...
今年1月份,美国联邦高级法庭裁决:限定美国柯达公司立即停止生产一步成像相机及胶片。至此,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专利诉讼案总算告一段落。这场马拉松式的战斗以柯达公司败北而告终。柯达在经济上要直接损失3亿美元以上,而且这一判决对公司声誉的损伤,还要远远超过经济上的损失。为了要了解这场诉讼案的原委,不得不从头谈起。二十世纪的奇迹1948年,在摄影界出现了一件惊人的事件,一架新奇美妙的一步成像相机问世了。这简直象是变魔术一般:摄影者只要按下快门,一张照片就会立即从相机的前方送出来,在一分钟内,照片上会自动地显现出被摄的影像。这种摄影打破了历来传统的摄影程序。它不像一般胶片那样,拍摄后需要经过显影加工、印像、冲洗等过程,而是把这些步骤合并为一步,一次即可立即获得照片。而且,拍摄手续简便,不需要暗房,也不需要大量加工药液。这些程序都在相机内,自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达胶片
大公司
一步成像
印像
月份
相机
直接损失
诉讼案
公司声誉
美国历史
原文传递
一组成功的摄影专题报道
5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3期61-64,共4页
今年5月份,美国《生活》画报以11页的篇幅,作了人工移植心脏手术的专题报道。(图一)这篇报道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它饶有情趣地概述了病人接受长达个月5的手术过程。整组照片形式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看了这组报道,读者会情不自禁的与当...
今年5月份,美国《生活》画报以11页的篇幅,作了人工移植心脏手术的专题报道。(图一)这篇报道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它饶有情趣地概述了病人接受长达个月5的手术过程。整组照片形式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看了这组报道,读者会情不自禁的与当事者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以及分担他们遭受挫折的苦恼。乐观、自信的基调这组报道的一大特点是,它没有囿于科技领域,来评价这种手术在医学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报道
克拉克
性格
心脏手术
人工移植
手术后
心情
科技领域
引人入胜
摄影
原文传递
连续新闻照片
6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新闻照片中,有时一幅单张的照片很难说清事件的全部内容,如果使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照片,就可以把事件的过程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从两张具有连续性的静止画面里,可以理解到事件的变化,能够在头脑中产生了像看到电影画面一样的...
在新闻照片中,有时一幅单张的照片很难说清事件的全部内容,如果使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照片,就可以把事件的过程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从两张具有连续性的静止画面里,可以理解到事件的变化,能够在头脑中产生了像看到电影画面一样的活动情景。从连续照片的效果来看,它主要不是展示事件的进程,而更多地是为了加深对内容意义的表达。1945年5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同盟国在艾森豪尔的最高司令部宣布了签字的消息。就在这一天,座落在阿姆斯特丹皇宫前面的著名的达姆广场上,荷兰人民正在聚众庆祝。正在大家欢庆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摄影
电影机
新闻照片
理查德
叙述性
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连续性
印第安纳
电视画面
原文传递
创造性的照片剪裁
7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4期60-65,共6页
业余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常常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他在面向客观现实选取对象时,画面上常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背景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会干扰主体形象和冲淡照片的感情色彩。一些富有经验的编辑使用剪裁的手法,能够把一张毫不出色的...
业余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常常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他在面向客观现实选取对象时,画面上常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背景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会干扰主体形象和冲淡照片的感情色彩。一些富有经验的编辑使用剪裁的手法,能够把一张毫不出色的照片,剪裁成为一张精彩的照片。有人说,一张照片只要看上它五百次,你总会发现照片中有些新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片
创造性
剪裁方法
编辑
感情色彩
主体形象
画面
客观现实
摄影者
妻子
原文传递
一位著名女摄影家的悲剧
8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2期60-62,58,共4页
黛阿妮·阿帕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一些摄影刊物上,曾介绍过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她原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家,后来转而从事写实摄影并长期在杂志社工作。她拍摄了不少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新闻照片。1967年,美...
黛阿妮·阿帕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一些摄影刊物上,曾介绍过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她原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家,后来转而从事写实摄影并长期在杂志社工作。她拍摄了不少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新闻照片。1967年,美国摄影艺术博物馆曾展出黛阿妮·阿帕斯、莉·弗里兰德以及加里·温诺格兰德三人的“写实摄影展览”。这次展览被美国摄影界誉为,开辟了写实摄影的新纪元。阿帕斯曾两次荣获格吉赫姆奖金,并作为美国第一位摄影家被邀请去意大利威尼斯比恩诺,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在1972年现代艺术回顾展览后,她的画册销售量达到18万本的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意大利
威尼斯
艺术家
精神病医生
作品
名字
摄影家
时装摄影
母亲
原文传递
瞬间和空间的微妙变化
9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2期61-65,共5页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头
战士
战争
新闻照片
希特勒
现实生活
新闻摄影
胶片
西班牙内战
摄影记者
原文传递
动体摄影
10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3期62-66,43,共6页
动体摄影有三种类型:一是分解动作,把肉眼不能分辨的快速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片断;二是生动、逼真地体现出动作的意图;三是美学上的欣赏。这三种类型有时能够结合在一起。比如这张芭蕾舞演员的照片(图一),它是使用8个闪光灯连续闪动拍摄的...
动体摄影有三种类型:一是分解动作,把肉眼不能分辨的快速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片断;二是生动、逼真地体现出动作的意图;三是美学上的欣赏。这三种类型有时能够结合在一起。比如这张芭蕾舞演员的照片(图一),它是使用8个闪光灯连续闪动拍摄的。闪光灯在万分之一秒的短时间内放出耀眼的光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焦距镜头
美学
长镜头
动体摄影
演员
三种类型
片断
照片
闪光灯
底片
原文传递
西方报纸选用新闻照片的条件
11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4期60-64,共5页
报纸的编辑偏爱耸人听闻的新闻照片,这类照片会很快采用,而且不至于被丢弃。但是,在送到报纸的大量照片中,并不都是这类照片。那么,怎么从中选择可以使用的照片,这就要看编辑如何掌握辨别照片的原则,或者划分照片等级的尺度了。有了选...
报纸的编辑偏爱耸人听闻的新闻照片,这类照片会很快采用,而且不至于被丢弃。但是,在送到报纸的大量照片中,并不都是这类照片。那么,怎么从中选择可以使用的照片,这就要看编辑如何掌握辨别照片的原则,或者划分照片等级的尺度了。有了选择的标准后,编辑就能更好地判断照片,而且可以说服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很多照片是由一些凭直觉的人来选用的,他们并不能说清判断的理由,这就使选择照片的标准受到影响。据我在全国报纸或地方报纸选用照片的经验,凡每幅能用的照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片内容
重要环节
新闻照片
职业特点
地方报纸
兴趣
编辑
摄影记者
生动性
画面
原文传递
西方新闻摄影的“信任危机”
12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3期59-63,共5页
西方新闻摄影界在论述新闻照片的特性时,特别强调“新闻照片必须表现真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它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新闻照片不容许作假,每个读者都是极好的裁判员,他们会一眼辨出真伪……”,所以“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
西方新闻摄影界在论述新闻照片的特性时,特别强调“新闻照片必须表现真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它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新闻照片不容许作假,每个读者都是极好的裁判员,他们会一眼辨出真伪……”,所以“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等等。但是,近几年来,在西方,对于新闻照片真实性方面的责难日益增多了。人们列举了新闻照片多方面失实的情况。有人谴责“新闻摄影在走向堕落”,“这一传播工具面临毁灭”。哈罗德·伊文思在他的《报纸上的照片》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宣布他写这本书的部分目的就在于正视它的严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记者
新闻照片
新闻摄影
美国人
信任危机
照相机
真实性
裁判员
西方
童工
原文传递
美国“新闻摄影文章”《街道警察》
13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1期60-64,共5页
“摄影文章”并不是以文为主的文章,而是美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体裁。它是以照片为主,以几张、几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摄影文章”与找国的摄影专题报道有类似之处,...
“摄影文章”并不是以文为主的文章,而是美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体裁。它是以照片为主,以几张、几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摄影文章”与找国的摄影专题报道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摄影文章”最初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展到今天,它包含的内容越加广泛,形式也日趋多样,在报道手法上也有着不少的发展与创新。美国《生活》杂志曾以“摄影文章”的报道形式闻名于世,后来不少画报、杂志也竞相采用这种形式。有不少的“新闻摄影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
专题报道
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
发展与创新
摄影报道
文章
照片
报道形式
三十年代
原文传递
《纽约时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
14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2年第3期58-62,共5页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的版面在传统上比较严肃,新闻照片不多,并且尺寸也小。近年来,由于电视的影响和报业的竞争,《纽约时报》在新闻照片的运用上的尺寸也扩大了。在《纽约时报》来看,报纸运用照片,不只是作为活跃版...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的版面在传统上比较严肃,新闻照片不多,并且尺寸也小。近年来,由于电视的影响和报业的竞争,《纽约时报》在新闻照片的运用上的尺寸也扩大了。在《纽约时报》来看,报纸运用照片,不只是作为活跃版面的手段,而且也应成为报纸报道工作的重要环节。《时报》报纸的页数很多,平均每天约84页,星期日版多达数百页。平日版面大体分为A、B、C、D 四个组。每组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有时也有少许变动。报纸每天的页数并不相同,因此每组的页数也经常略有变动。以今年没有突发性事件的三月份报纸为例,除星期天外,每天平均利用照片五十三张(见下表),因为每天包括的组别不同,平均各组刊登照片的张数是(星期日版未统计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环节
相对固定
新闻照片
纽约时报
纽约市
电视
加利福尼亚
专题照片
报纸
摄影记者
原文传递
瞬间成历史 图片动人心
15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2年第1期59-62,共4页
小约翰·肯尼迪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向国旗致敬。南越警察头目正向越共俘虏的头部开枪。一群暴徒向开罗检阅台冲去,将安瓦尔·萨达特射杀。对当代人来说,一提到上面这些形象,人们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幻灯片。这些形象...
小约翰·肯尼迪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向国旗致敬。南越警察头目正向越共俘虏的头部开枪。一群暴徒向开罗检阅台冲去,将安瓦尔·萨达特射杀。对当代人来说,一提到上面这些形象,人们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幻灯片。这些形象被人们铭记着,而且可以想像得出来。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都被照片记录下来了。二十年来,还很少有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没有从十多个不同的角度拍成照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记者
二十年
检阅台
肯尼迪
警察
国旗
电视
汉堡
黑白照片
萨达特
原文传递
对着枪口按快门——美国《新闻周刊》关于开罗事件的摄影报道
16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4期58-60,共3页
十月六日,在庆祝中东十月战争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被暴徒枪杀了。这一突发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它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中心。在十月十九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国际版上,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事件的进程和现场情景。
关键词
新闻周刊
萨达特
专题报道
突发事件
新闻照片
十月战争
枪口
暴徒
开罗
历史功绩
原文传递
精彩的六人摄影报道
17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3期58-60,共3页
自从法国“国立乔治·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正式开放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这里,其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艾菲尔铁塔的游客和卢浮宫的参观者。法国人骄傲地说:“它已经跃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了。”为了向世界更多的观众介...
自从法国“国立乔治·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正式开放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这里,其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艾菲尔铁塔的游客和卢浮宫的参观者。法国人骄傲地说:“它已经跃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了。”为了向世界更多的观众介绍这一中心,法国政府特邀六位摄影家,请他们共同拍摄报道该中心的宣传照片。摄影家们精心挑选了一百二十张照片,组成了题为《六人》的影展,在世界各地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家
文化中心
参观者
观众
照片
画面
法国人
法国政府
艺术
卢浮宫
原文传递
报纸上的新闻照片
18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2期59-61,19,共4页
今天,照片用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战争爆发,人登上月球,国王加冕或足球锦标赛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我们都希望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这些事件的照片。新闻照片也可以出现在书籍封面、年历、明信片和广告上,总之,实际上只...
今天,照片用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战争爆发,人登上月球,国王加冕或足球锦标赛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我们都希望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这些事件的照片。新闻照片也可以出现在书籍封面、年历、明信片和广告上,总之,实际上只要是有纸和油墨的地方都会有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照片
报纸
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
新闻图片
足球锦标赛
新闻报道
暴力行为
重大事件
美国人
原文传递
从目击者报道看美国新闻摄影观点
19
作者
肖绪珊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2-64,共3页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新闻照片
目击者
文字符号
视觉形象
文字说明
传播手段
三个基本问题
信息传播
传播效果
原文传递
美国人像摄影大师菲利浦·哈尔斯曼
20
作者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0年第2期61-63,共3页
菲利浦·哈尔斯曼是美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本刊1980年第1期曾刊登了他所写的“我给《生活》画报拍了一百张封面”。我们现在发表肖绪珊同志撰写的这篇文章,对于哈尔斯曼的生平和摄影艺术加以介绍。
关键词
人像摄影
摄影艺术
超现实主义者
西班牙
性格特征
菲利浦
法国
摄影作品
专题照片
快门
原文传递
题名
新闻照片的决定性瞬间
被引量:
1
1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1期59-64,共6页
文摘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
关键词
法国
象征性
新闻照片
萨德
镜头
十七世纪
瞬间
新闻摄影
红衣主教
摄影家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摄影报道
2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7年第1期51-58,共8页
文摘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确地抓取瞬间,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纯熟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有超乎常人的“三只眼”,另外还要碰运气。任何事件都有无数多的瞬间,关键是记者选择了什么瞬间。举例来看,图一是一张车祸的照片。车翻了,警察正在帮助一位女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拍摄时如果耽隔一秒钟或一分钟,或是相机的角度有些变化。这对照片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瞬间。图二也是一张车祸的照片,它的画面构图与前一张不同。
关键词
画面构图
警察
广角镜头
摄影记者
摄影报道
霍普金斯
照片
图片编辑
新闻事件
编辑工作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布列松的独特摄影风格
3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7年第2期51-56,共6页
文摘
今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展览。布列松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并且拍摄了大量的记录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照片。他的纪实体裁的作品,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08年,他生于法国,193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从法国杂志《看》、《哈泼市场》接受摄影任务,后来也为美国《生活》杂志和其它报刊杂志供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法国,布列松在1939年参了军。
关键词
法国人
作品
独特风格
摄影者
名字
现实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
摄影家
视觉形象
生活中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柯达一步成像相机为何停产?
4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6年第2期58-59,57,共3页
文摘
今年1月份,美国联邦高级法庭裁决:限定美国柯达公司立即停止生产一步成像相机及胶片。至此,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专利诉讼案总算告一段落。这场马拉松式的战斗以柯达公司败北而告终。柯达在经济上要直接损失3亿美元以上,而且这一判决对公司声誉的损伤,还要远远超过经济上的损失。为了要了解这场诉讼案的原委,不得不从头谈起。二十世纪的奇迹1948年,在摄影界出现了一件惊人的事件,一架新奇美妙的一步成像相机问世了。这简直象是变魔术一般:摄影者只要按下快门,一张照片就会立即从相机的前方送出来,在一分钟内,照片上会自动地显现出被摄的影像。这种摄影打破了历来传统的摄影程序。它不像一般胶片那样,拍摄后需要经过显影加工、印像、冲洗等过程,而是把这些步骤合并为一步,一次即可立即获得照片。而且,拍摄手续简便,不需要暗房,也不需要大量加工药液。这些程序都在相机内,自行完成。
关键词
柯达胶片
大公司
一步成像
印像
月份
相机
直接损失
诉讼案
公司声誉
美国历史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一组成功的摄影专题报道
5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3期61-64,共4页
文摘
今年5月份,美国《生活》画报以11页的篇幅,作了人工移植心脏手术的专题报道。(图一)这篇报道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它饶有情趣地概述了病人接受长达个月5的手术过程。整组照片形式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看了这组报道,读者会情不自禁的与当事者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以及分担他们遭受挫折的苦恼。乐观、自信的基调这组报道的一大特点是,它没有囿于科技领域,来评价这种手术在医学上的成就。
关键词
专题报道
克拉克
性格
心脏手术
人工移植
手术后
心情
科技领域
引人入胜
摄影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连续新闻照片
6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1期56-62,共7页
文摘
在新闻照片中,有时一幅单张的照片很难说清事件的全部内容,如果使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照片,就可以把事件的过程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从两张具有连续性的静止画面里,可以理解到事件的变化,能够在头脑中产生了像看到电影画面一样的活动情景。从连续照片的效果来看,它主要不是展示事件的进程,而更多地是为了加深对内容意义的表达。1945年5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同盟国在艾森豪尔的最高司令部宣布了签字的消息。就在这一天,座落在阿姆斯特丹皇宫前面的著名的达姆广场上,荷兰人民正在聚众庆祝。正在大家欢庆时刻。
关键词
电影摄影
电影机
新闻照片
理查德
叙述性
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连续性
印第安纳
电视画面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创造性的照片剪裁
7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4期60-65,共6页
文摘
业余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常常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他在面向客观现实选取对象时,画面上常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背景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会干扰主体形象和冲淡照片的感情色彩。一些富有经验的编辑使用剪裁的手法,能够把一张毫不出色的照片,剪裁成为一张精彩的照片。有人说,一张照片只要看上它五百次,你总会发现照片中有些新的东西。
关键词
照片
创造性
剪裁方法
编辑
感情色彩
主体形象
画面
客观现实
摄影者
妻子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一位著名女摄影家的悲剧
8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5年第2期60-62,58,共4页
文摘
黛阿妮·阿帕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一些摄影刊物上,曾介绍过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她原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家,后来转而从事写实摄影并长期在杂志社工作。她拍摄了不少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新闻照片。1967年,美国摄影艺术博物馆曾展出黛阿妮·阿帕斯、莉·弗里兰德以及加里·温诺格兰德三人的“写实摄影展览”。这次展览被美国摄影界誉为,开辟了写实摄影的新纪元。阿帕斯曾两次荣获格吉赫姆奖金,并作为美国第一位摄影家被邀请去意大利威尼斯比恩诺,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在1972年现代艺术回顾展览后,她的画册销售量达到18万本的纪录;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意大利
威尼斯
艺术家
精神病医生
作品
名字
摄影家
时装摄影
母亲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瞬间和空间的微妙变化
9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2期61-65,共5页
文摘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
关键词
镜头
战士
战争
新闻照片
希特勒
现实生活
新闻摄影
胶片
西班牙内战
摄影记者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动体摄影
10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4年第3期62-66,43,共6页
文摘
动体摄影有三种类型:一是分解动作,把肉眼不能分辨的快速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片断;二是生动、逼真地体现出动作的意图;三是美学上的欣赏。这三种类型有时能够结合在一起。比如这张芭蕾舞演员的照片(图一),它是使用8个闪光灯连续闪动拍摄的。闪光灯在万分之一秒的短时间内放出耀眼的光亮。
关键词
长焦距镜头
美学
长镜头
动体摄影
演员
三种类型
片断
照片
闪光灯
底片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西方报纸选用新闻照片的条件
11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4期60-64,共5页
文摘
报纸的编辑偏爱耸人听闻的新闻照片,这类照片会很快采用,而且不至于被丢弃。但是,在送到报纸的大量照片中,并不都是这类照片。那么,怎么从中选择可以使用的照片,这就要看编辑如何掌握辨别照片的原则,或者划分照片等级的尺度了。有了选择的标准后,编辑就能更好地判断照片,而且可以说服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很多照片是由一些凭直觉的人来选用的,他们并不能说清判断的理由,这就使选择照片的标准受到影响。据我在全国报纸或地方报纸选用照片的经验,凡每幅能用的照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关键词
照片内容
重要环节
新闻照片
职业特点
地方报纸
兴趣
编辑
摄影记者
生动性
画面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西方新闻摄影的“信任危机”
12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3期59-63,共5页
文摘
西方新闻摄影界在论述新闻照片的特性时,特别强调“新闻照片必须表现真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它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新闻照片不容许作假,每个读者都是极好的裁判员,他们会一眼辨出真伪……”,所以“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等等。但是,近几年来,在西方,对于新闻照片真实性方面的责难日益增多了。人们列举了新闻照片多方面失实的情况。有人谴责“新闻摄影在走向堕落”,“这一传播工具面临毁灭”。哈罗德·伊文思在他的《报纸上的照片》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宣布他写这本书的部分目的就在于正视它的严重性。
关键词
摄影记者
新闻照片
新闻摄影
美国人
信任危机
照相机
真实性
裁判员
西方
童工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美国“新闻摄影文章”《街道警察》
13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3年第1期60-64,共5页
文摘
“摄影文章”并不是以文为主的文章,而是美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体裁。它是以照片为主,以几张、几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摄影文章”与找国的摄影专题报道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摄影文章”最初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展到今天,它包含的内容越加广泛,形式也日趋多样,在报道手法上也有着不少的发展与创新。美国《生活》杂志曾以“摄影文章”的报道形式闻名于世,后来不少画报、杂志也竞相采用这种形式。有不少的“新闻摄影文章”
关键词
警察
专题报道
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
发展与创新
摄影报道
文章
照片
报道形式
三十年代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纽约时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
14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2年第3期58-62,共5页
文摘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的版面在传统上比较严肃,新闻照片不多,并且尺寸也小。近年来,由于电视的影响和报业的竞争,《纽约时报》在新闻照片的运用上的尺寸也扩大了。在《纽约时报》来看,报纸运用照片,不只是作为活跃版面的手段,而且也应成为报纸报道工作的重要环节。《时报》报纸的页数很多,平均每天约84页,星期日版多达数百页。平日版面大体分为A、B、C、D 四个组。每组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有时也有少许变动。报纸每天的页数并不相同,因此每组的页数也经常略有变动。以今年没有突发性事件的三月份报纸为例,除星期天外,每天平均利用照片五十三张(见下表),因为每天包括的组别不同,平均各组刊登照片的张数是(星期日版未统计在内):
关键词
重要环节
相对固定
新闻照片
纽约时报
纽约市
电视
加利福尼亚
专题照片
报纸
摄影记者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瞬间成历史 图片动人心
15
作者
肖绪珊
机构
<时代>周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2年第1期59-62,共4页
文摘
小约翰·肯尼迪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向国旗致敬。南越警察头目正向越共俘虏的头部开枪。一群暴徒向开罗检阅台冲去,将安瓦尔·萨达特射杀。对当代人来说,一提到上面这些形象,人们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幻灯片。这些形象被人们铭记着,而且可以想像得出来。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都被照片记录下来了。二十年来,还很少有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没有从十多个不同的角度拍成照片的。
关键词
摄影记者
二十年
检阅台
肯尼迪
警察
国旗
电视
汉堡
黑白照片
萨达特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对着枪口按快门——美国《新闻周刊》关于开罗事件的摄影报道
16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4期58-60,共3页
文摘
十月六日,在庆祝中东十月战争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被暴徒枪杀了。这一突发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它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中心。在十月十九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国际版上,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事件的进程和现场情景。
关键词
新闻周刊
萨达特
专题报道
突发事件
新闻照片
十月战争
枪口
暴徒
开罗
历史功绩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精彩的六人摄影报道
17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3期58-60,共3页
文摘
自从法国“国立乔治·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正式开放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这里,其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艾菲尔铁塔的游客和卢浮宫的参观者。法国人骄傲地说:“它已经跃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了。”为了向世界更多的观众介绍这一中心,法国政府特邀六位摄影家,请他们共同拍摄报道该中心的宣传照片。摄影家们精心挑选了一百二十张照片,组成了题为《六人》的影展,在世界各地展出。
关键词
摄影家
文化中心
参观者
观众
照片
画面
法国人
法国政府
艺术
卢浮宫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报纸上的新闻照片
18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1年第2期59-61,19,共4页
文摘
今天,照片用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战争爆发,人登上月球,国王加冕或足球锦标赛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我们都希望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这些事件的照片。新闻照片也可以出现在书籍封面、年历、明信片和广告上,总之,实际上只要是有纸和油墨的地方都会有照片。
关键词
新闻照片
报纸
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
新闻图片
足球锦标赛
新闻报道
暴力行为
重大事件
美国人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目击者报道看美国新闻摄影观点
19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2-64,共3页
文摘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新闻照片
目击者
文字符号
视觉形象
文字说明
传播手段
三个基本问题
信息传播
传播效果
分类号
J419.1 [艺术—摄影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美国人像摄影大师菲利浦·哈尔斯曼
20
作者
肖绪珊
出处
《国际新闻界》
1980年第2期61-63,共3页
文摘
菲利浦·哈尔斯曼是美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本刊1980年第1期曾刊登了他所写的“我给《生活》画报拍了一百张封面”。我们现在发表肖绪珊同志撰写的这篇文章,对于哈尔斯曼的生平和摄影艺术加以介绍。
关键词
人像摄影
摄影艺术
超现实主义者
西班牙
性格特征
菲利浦
法国
摄影作品
专题照片
快门
分类号
G219.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闻照片的决定性瞬间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
1
原文传递
2
摄影报道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7
0
原文传递
3
布列松的独特摄影风格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7
0
原文传递
4
柯达一步成像相机为何停产?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6
0
原文传递
5
一组成功的摄影专题报道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
0
原文传递
6
连续新闻照片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
0
原文传递
7
创造性的照片剪裁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
0
原文传递
8
一位著名女摄影家的悲剧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5
0
原文传递
9
瞬间和空间的微妙变化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
0
原文传递
10
动体摄影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4
0
原文传递
11
西方报纸选用新闻照片的条件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
0
原文传递
12
西方新闻摄影的“信任危机”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
0
原文传递
13
美国“新闻摄影文章”《街道警察》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3
0
原文传递
14
《纽约时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2
0
原文传递
15
瞬间成历史 图片动人心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2
0
原文传递
16
对着枪口按快门——美国《新闻周刊》关于开罗事件的摄影报道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
0
原文传递
17
精彩的六人摄影报道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
0
原文传递
18
报纸上的新闻照片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1
0
原文传递
19
从目击者报道看美国新闻摄影观点
肖绪珊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4
0
原文传递
20
美国人像摄影大师菲利浦·哈尔斯曼
肖绪珊
《国际新闻界》
198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