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華簡《算表》首簡簡序及收卷形式小議 被引量:1
1
作者 肖芸曉 《简帛》 CSSCI 2015年第1期67-77,294,共12页
2013年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出版,包含《筮法》、《别卦》、《算表》三篇竹書。其中《算表》"共二十一支竹簡,入藏時已散亂,今所見簡序爲整理者據形制與内容編排復原而成"。1觀察竹簡反印文、絲綫痕迹、簡背劃綫等... 2013年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出版,包含《筮法》、《别卦》、《算表》三篇竹書。其中《算表》"共二十一支竹簡,入藏時已散亂,今所見簡序爲整理者據形制與内容編排復原而成"。1觀察竹簡反印文、絲綫痕迹、簡背劃綫等形制特點,並結合竹書内容後認爲:簡1與簡2或當對調。關於竹書收卷形式也稍作探討,敬祈指正。一、首簡簡序根據已有的了解,部分清華簡簡背存在劃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卷 印文 整理者 入藏 筮法 密相 程中 大體 大學 密合
下载PDF
試論清華竹書伊尹三篇的關聯 被引量:1
2
作者 肖芸曉 《简帛》 2013年第1期471-476,579,共7页
2013年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出版。同前兩輯一樣,這一輯也公佈了竹簡背面的圖版。可以看到《赤鵠之集湯之屋》篇簡背存在比較連貫的刻劃绕。根據簡背刻劃绕接續且竹節位置相同,《赤鵠之集湯之屋》當接於清華一《尹至》、《尹... 2013年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出版。同前兩輯一樣,這一輯也公佈了竹簡背面的圖版。可以看到《赤鵠之集湯之屋》篇簡背存在比較連貫的刻劃绕。根據簡背刻劃绕接續且竹節位置相同,《赤鵠之集湯之屋》當接於清華一《尹至》、《尹誥》之前,三篇竹書原編於同卷。①内容上,三篇竹書亦均敘伊尹與湯事蹟。本稿即擬對這三篇竹書從形制與内容兩方面略作分析,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大 绕接 吕氏春秋 末喜 高誘 整理者 自西 小臣 合文 涸旱
下载PDF
清華簡收捲研究舉例
3
作者 肖芸曉 《出土文献》 2015年第2期172-186,共15页
竹書寫就收捲,存放於地下。長時間的浸泡使編繩朽壞,竹簡散亂;發掘與盜掘多少會改變竹書的原始狀態。但是,竹書的收捲方式並非無迹可尋。已有研究對《算表》與《殷高宗問於三壽》的收捲作出考察,認爲均是'兩側先分别對折,再向中間對... 竹書寫就收捲,存放於地下。長時間的浸泡使編繩朽壞,竹簡散亂;發掘與盜掘多少會改變竹書的原始狀態。但是,竹書的收捲方式並非無迹可尋。已有研究對《算表》與《殷高宗問於三壽》的收捲作出考察,認爲均是'兩側先分别對折,再向中間對折'的收捲方式,這與以往對竹書'卷軸型'收捲的認識不同。[1]那麼,是否其他清華簡也是這種方式收捲?我們認爲可從以下幾點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書 方式 研究 舉例 編繩 狀態 時間
下载PDF
試論清華簡書手的職與能
4
作者 肖芸曉 《简帛》 2022年第2期67-85,共19页
清華竹書的不少副文本(paratext)特徵,如篇題、簡號與標識符號的分類都與筆迹分類高度吻合,可見這些内容以外的文本特質的成因都與書手密切相關,並非完全“隨機”。清華簡的標識符號更可能來自書手,而非讀者,即説明這些符號當被理解爲... 清華竹書的不少副文本(paratext)特徵,如篇題、簡號與標識符號的分類都與筆迹分類高度吻合,可見這些内容以外的文本特質的成因都與書手密切相關,並非完全“隨機”。清華簡的標識符號更可能來自書手,而非讀者,即説明這些符號當被理解爲對於竹書文字意義的控制,而非某一讀者反復閲讀理解的痕迹。由此看來,書手在掌控文字内容之外,或許對文本的物質型態與文意的固定與流動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華簡 書手 形制 標識符號 閲讀習慣
下载PDF
金關漢簡的傳與漢代交通 被引量:2
5
作者 藤田勝久 肖芸曉 《简帛》 2012年第1期193-210,435-436,共20页
一、前言漢武帝時代,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已被打開,在河西走廊上,對應着水系設置了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在這一地區,敦煌漢簡與居延漢簡作爲邊境防衛資料而被人們所熟知。20世紀70年代,調查发掘了居延新簡;90年代。
关键词 居延 邊境 候官 懸泉置 敢言之 尉史 大奴 旅行者 私用 文書
下载PDF
穿令断律:张家山汉简《功令》的笔迹、年代与编纂
6
作者 肖芸晓 《法律史译评》 2023年第1期180-214,共35页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家山三三六号墓中首次出现完整的《功令》竹书——作为珍贵的汉代令集实物,它对了解西汉早期政治制度、官员选任、法令编纂、郡国建置等方面有着不言而喻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太史公 功令 官员选任 郡国 西汉早期 竹书 张家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