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与信仰的消长——对海子"生命叙事"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胡书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6,共8页
本文以海子为重点个案,以透析诗性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之基本进路为观照视角,以考量审美与信仰作为潜在极性的抒情场中诗性个体的精神生态深富悲剧色彩的两重性表现为主线,试图触摸一下诗人"生命叙事"的内涵,找出某些... 本文以海子为重点个案,以透析诗性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之基本进路为观照视角,以考量审美与信仰作为潜在极性的抒情场中诗性个体的精神生态深富悲剧色彩的两重性表现为主线,试图触摸一下诗人"生命叙事"的内涵,找出某些贯穿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值"函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叙事” 审美诉求 超越性创作 精神黑洞 精神临界点
下载PDF
史铁生的宗教“表情”再观察——以其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为主的阐说 被引量:3
2
作者 胡书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5,共8页
二0一二年底出版的史铁生的未竞集《昼信基督夜信佛》,包括有《昼信基督夜信佛》《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等重要文稿,可谓史铁生一生经验与思考的最后总结。前者完成于二0一0年十一月四日。后者为未完成稿。史铁生于二0一0年十二... 二0一二年底出版的史铁生的未竞集《昼信基督夜信佛》,包括有《昼信基督夜信佛》《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等重要文稿,可谓史铁生一生经验与思考的最后总结。前者完成于二0一0年十一月四日。后者为未完成稿。史铁生于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去世,《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的WORD文档的属性显示,最后的修改时间是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晚上九点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基督 阐说 表情 宗教 WORD文档 随想 回忆
下载PDF
《第七天》印象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书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5-119,共5页
余华在写作《兄弟》七年后,终于又出炉了一部长篇新作《第七天》。对广大喜爱余华的读者来说,这个事件本身肯定又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况味,就像他在写完《活着》“沉寂”了十年之后推出《兄弟》给大家带来的感觉一样——这一点... 余华在写作《兄弟》七年后,终于又出炉了一部长篇新作《第七天》。对广大喜爱余华的读者来说,这个事件本身肯定又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况味,就像他在写完《活着》“沉寂”了十年之后推出《兄弟》给大家带来的感觉一样——这一点当然与大家对余华不一般的期望有关。《第七天》这部小说甫与我的阅读相遇,的确给我带来一丝惊喜(和我刚读到《兄弟》时的感受有点两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 《兄弟》 《活着》 余华 长篇 沉寂 小说 感受
下载PDF
癫狂边缘的审美诉求——感悟福柯的“哲学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书庆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5-40,共6页
福柯似乎已成为了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其哲学试验就像在其精神导师尼采那里一样,实际上都是“上帝死了”之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的某种精神赌博和灵魂冒险。这个过程既体现为一种审美诉求,又具有某种可能会导致... 福柯似乎已成为了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其哲学试验就像在其精神导师尼采那里一样,实际上都是“上帝死了”之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的某种精神赌博和灵魂冒险。这个过程既体现为一种审美诉求,又具有某种可能会导致哲学主体疯癫的歇斯底里性质。本文通过对福柯的“哲学行为”的现代性实质及心理实质的探考,试图对现代西方人文语境里某种精神“病症”进行诊断,以期唤起某种新的心灵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精神赌博 审美诉求 自我意识 自救
下载PDF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书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7-219,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中国文学应该在写出灵魂、写真实或诚实写作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灵魂 生命意识 诚实写作
下载PDF
宗教圣徒,还是浪漫骑士?──论张承志的精神肖像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书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235,共4页
张承志自称是一个“公开的教徒”,其宗教情结自不待言。但我们却不能把他创作中的宗教性因素过分夸大,甚至简单地称之为圣徒。因为他始终只是一位唯美主义骑士,就连其宗教诉求也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追忆和倾诉... 张承志自称是一个“公开的教徒”,其宗教情结自不待言。但我们却不能把他创作中的宗教性因素过分夸大,甚至简单地称之为圣徒。因为他始终只是一位唯美主义骑士,就连其宗教诉求也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追忆和倾诉几乎贯穿了张承志的大部分作品,张承志的小说中还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冲动的诉求,这些都体现出张承志的理想情怀、浪漫情怀以及宗教浪漫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宗教情结 唯美主义 宗教浪漫精神
下载PDF
“桃源”梦:现代作家的乡土之恋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书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20-25,共6页
本文从考察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文化存在、文化类型出发,讨论了中国现代作家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文学—文化现象。文章重点阐发了现代作家乡情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化涵蕴。同时,还挖掘了现代知识者乡土情结的历史根性,... 本文从考察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文化存在、文化类型出发,讨论了中国现代作家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文学—文化现象。文章重点阐发了现代作家乡情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化涵蕴。同时,还挖掘了现代知识者乡土情结的历史根性,以及这种根性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期遭遇的文化尴尬及其在作家个体生存层面上的精神价值意义。文章旨在朗显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以期助益世纪末人文精神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者 乡土情结 “桃源”原型 漂泊 回归
下载PDF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书庆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大学语文课需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告别中学式的机械教学模式;二是以一个特定的文本或话题为出发点,向外做大量延伸,呈现出一种尽量深广的知识背景和意识背景;三是不要仅仅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应注重思想、精...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大学语文课需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告别中学式的机械教学模式;二是以一个特定的文本或话题为出发点,向外做大量延伸,呈现出一种尽量深广的知识背景和意识背景;三是不要仅仅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应注重思想、精神或心灵意义上的启发。另外,这门课程更适于在大学初始阶段开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大人文语境 “游牧式话语”
下载PDF
先锋诗概念的一次知性抚触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书庆 《艺术广角》 2016年第6期60-65,共6页
任何性质的喜欢背后,可能都有某种特殊的缘分。我挺喜欢先锋诗这一概念措辞的,缘此也挺喜欢这一概念措辞在中国当代诗歌批评语境中的基本命意。这背后似乎也有一份特殊的缘分。因为我非中文科班出身,起初对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事情几乎... 任何性质的喜欢背后,可能都有某种特殊的缘分。我挺喜欢先锋诗这一概念措辞的,缘此也挺喜欢这一概念措辞在中国当代诗歌批评语境中的基本命意。这背后似乎也有一份特殊的缘分。因为我非中文科班出身,起初对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只是在80年代末随意读过一些《诗歌报》(后来改为《诗歌报月刊》)上的诗歌。正是在这份“报纸”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诗 概念 中国当代诗歌 知性 批评语境 当代文坛 80年代 文科班
下载PDF
民族生存实体的精神考古——对海子《亚洲铜》的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书庆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亚洲铜》是海子的短诗名篇,也是海子诗歌中被阐释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笔者认为,'亚洲铜'这一核心意象真正象征的是我们这一东方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也即构成我们民族生存的基本元素及其外在氛围所共同形成的整体;而... 《亚洲铜》是海子的短诗名篇,也是海子诗歌中被阐释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笔者认为,'亚洲铜'这一核心意象真正象征的是我们这一东方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也即构成我们民族生存的基本元素及其外在氛围所共同形成的整体;而这首诗主要是在对这一生存实体进行精神考古。另外,它也隐隐唱出了诗人对这一实体的某种内在叛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铜》 “亚洲铜” 民族生存实体
下载PDF
谈谈中国当代所谓的"宗教主义写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书庆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3期52-55,共4页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承志、北村以他们作品中含有较多宗教因素而给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人文语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不过,如果从“文学性”的维度上去审视,他们的创作却似乎有着不少的弊端。本文主要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方面,就两位作...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承志、北村以他们作品中含有较多宗教因素而给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人文语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不过,如果从“文学性”的维度上去审视,他们的创作却似乎有着不少的弊端。本文主要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方面,就两位作家的精神诉求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内在影响作了考察分析,从“文学性”之维尽量客观地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评估,并就宗教与文学的内在结合上提出了一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写作 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坛 人文语境 宗教因素 考察分析 文学创作 精神诉求 张承志 北村 审视
下载PDF
“一株青草生长起来的大树”——骆一禾诗歌主题论
12
作者 胡书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据西川回忆说,海子生前在同他谈到骆一禾的诗歌时,曾说骆一禾的诗“是从一株青草生长起来的大树,因此带有本质的单一性”。那么,骆一禾的那首“唯一的诗”的根本内质,或者说他的那株“青草”,那棵诗歌大树的原浆,到底是什么呢?... 据西川回忆说,海子生前在同他谈到骆一禾的诗歌时,曾说骆一禾的诗“是从一株青草生长起来的大树,因此带有本质的单一性”。那么,骆一禾的那首“唯一的诗”的根本内质,或者说他的那株“青草”,那棵诗歌大树的原浆,到底是什么呢?也正如海子当时所认为的,那实为一种独特的“爱的根性”,实为爱本身。可以说,由对爱和美的体验的铭心刻骨而来的生命之爱,和对任何威胁到这爱的本真绽放的自然或人文事物的批判意识,由对人的生命存在可能与其他的自然存在一样只是一缕过眼烟云而来的无限恐惧和忧虑,以及又恰由这一心理险境而萌生的向着永生新生命的宗教诉求意识和心灵祈祷,共同构成了这棵“带有本质的单一性”的“大树”所有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主题 青草 生长 生命存在 批判意识 自然存在 宗教诉求 海子
下载PDF
《我的丁一之旅》思想基质考量
13
作者 胡书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史铁生一直在从事一种灵性写作。这灵性的表征就是其作品中所深蕴的那种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与心灵。这灵性也使我们领略了某种独特的宗教情怀。而且,透过史铁生那“从心灵中流出的语言”我们还能够感知.
关键词 考量 基质 丁一 史铁生 宗教情怀 灵性 心灵 写作
下载PDF
史铁生的宗教性书写——以《我的丁一之旅》为例
14
作者 胡书庆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史铁生既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也是这个语境中一位特殊的宗教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大量的宗教性书写,而其《我的丁一之旅》在这一点上堪称其总结性的"心灵文献"。基督教及佛教元素渗透了这部小说的叙述,... 史铁生既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也是这个语境中一位特殊的宗教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大量的宗教性书写,而其《我的丁一之旅》在这一点上堪称其总结性的"心灵文献"。基督教及佛教元素渗透了这部小说的叙述,这两种元素自始至终矛盾统一于一颗不知所终地祈祷的"心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丁一之旅》 宗教思想基质 宗教情怀
下载PDF
张承志:从精神存在之维对他的阐释
15
作者 胡书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75-79,106,共6页
张承志是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大地的一位精神漫游者。他从一个“追忆”的浪漫诗人,到一个“道路的精灵”,最终叩响了宗教的门扉,逐步攀登着精神的新境界,同时又陷入了与之俱来的精神痛苦。其实,他是无“家”可归的,他“命”中注... 张承志是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大地的一位精神漫游者。他从一个“追忆”的浪漫诗人,到一个“道路的精灵”,最终叩响了宗教的门扉,逐步攀登着精神的新境界,同时又陷入了与之俱来的精神痛苦。其实,他是无“家”可归的,他“命”中注定,将是永远的漂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文化抗拒 精神家园 宗教情结
下载PDF
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心灵形式的朦胧诗
16
作者 胡书庆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朦胧诗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身份:它既是传统政治性书写的最后一种形态,也是当代个体生命书写的初始形态。朦胧诗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对时代政治气氛的反抗意识的表达上。而其真正而唯一的根源则在于心灵。它所表征的就是心灵与自由二者... 朦胧诗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身份:它既是传统政治性书写的最后一种形态,也是当代个体生命书写的初始形态。朦胧诗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对时代政治气氛的反抗意识的表达上。而其真正而唯一的根源则在于心灵。它所表征的就是心灵与自由二者特殊的共在关系。总之,它是一代人的足够真诚的心灵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意识形态素 心灵形式
下载PDF
“人之死”:一个神话诗学措辞
17
作者 胡书庆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2-36,共5页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由现代认识型所形构的人;这个古怪的命题当然也不是要陈词滥调地指明某个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事实,而是表征出一个神话诗学性质的心灵期许。它是一个"通灵者"基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心灵排斥而"打赌"于未来的"诗的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之死” “末人” 现代认识型 神话
下载PDF
“疯狂”的美学真相──论尼采美学思想的根本特质
18
作者 胡书庆 《中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每个伟大的思想家都把自己的感觉当作人类的本质来处理,尼采自然也是这样。不过,尼采的处理方式的确是非常地本质而又属己。本文试图通过对尼采思想实践和人生实践某些层面的深入考察,发掘其哲学思想的美学内涵以及这内涵的根本特质。... 每个伟大的思想家都把自己的感觉当作人类的本质来处理,尼采自然也是这样。不过,尼采的处理方式的确是非常地本质而又属己。本文试图通过对尼采思想实践和人生实践某些层面的深入考察,发掘其哲学思想的美学内涵以及这内涵的根本特质。本文的写作还有一个附带的意思:绘出一幅个人视野下的尼采精神肖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世界诗 人生艺术 疯狂
下载PDF
尼采的“三重门”——尼采与狄奥尼索斯、苏鲁支和耶稣
19
作者 胡书庆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尼采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他敏感到"上帝之死"的恐怖后所进行的一场新的精神赌博。这场精神赌博的基调洋溢着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的狄奥尼索斯式的肯定。尼采文本中出现的三个核心"人物"——实为西方两千多年来的人... 尼采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他敏感到"上帝之死"的恐怖后所进行的一场新的精神赌博。这场精神赌博的基调洋溢着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的狄奥尼索斯式的肯定。尼采文本中出现的三个核心"人物"——实为西方两千多年来的人文精神的三个互为表里某种程度上又互不相容的本质点,彰显这一思想精灵所表征的精神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狄奥尼索斯 苏鲁支 耶稣
下载PDF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态思想
20
作者 胡书庆 陈丽媛 《语文知识》 2009年第3期15-17,共3页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整体观、系统观、动态平衡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旨在对人、自然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最终指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自然对人的内在和谐的作用的探求。作为一部具有生态意识的文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了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深厚的历史意识,流露着一种深层生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自然生态意识 精神意义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