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重症急性胆管炎有关问题的讨论及建议──附36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胡佑华 郑启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4,9+77-78,共5页
按照《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1983年提出的关于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对ACST36例进行整理及分析后发现,该36例实可分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27例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9例... 按照《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1983年提出的关于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对ACST36例进行整理及分析后发现,该36例实可分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27例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9例。按上述诊断标准36例中各项临床表现的分析结果,其中,表现有精神症状,脉搏>120次/min,白细胞计数>20,000/mm3及体温>39℃或<36℃等4项,在ACST中的病死率均不低于收缩血压<9^33KPa者,即病死率均在40%左右。据此,作者建议:鉴于ACST与AOSC并不等同,故对ACST这一诊断名称应予以独立的、特定的含义;对AC病例如出现上述5项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ACST,而不应仅着重于血压下降一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下载PDF
结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2
作者 胡佑华 郑启昌 钱世玲 《腹部外科》 1989年第3期103-104,共2页
本文报道临床罕见的结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5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病率、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较系统讨论。鉴于本病诊断常较困难而易延误病情,故作者主张对剖腹探查适应证取积极态度,术中对原发病灶及取局部淋巴作病理切片性质的判... 本文报道临床罕见的结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5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病率、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较系统讨论。鉴于本病诊断常较困难而易延误病情,故作者主张对剖腹探查适应证取积极态度,术中对原发病灶及取局部淋巴作病理切片性质的判断应慎重,全面考虑。本组5例术后生存时间平均近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淋巴瘤 诊断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汉军 胡佑华 刘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16,126,共4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人研究认为该层段主要为湖沼相沉积,缺乏良好的储集条件。为进一步搞清楚该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借助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划分,将须三段分为上...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前人研究认为该层段主要为湖沼相沉积,缺乏良好的储集条件。为进一步搞清楚该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借助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划分,将须三段分为上、下2个旋回,预测出其有利的沉积相带。从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运移通道以及油气藏保存条件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层段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结论指出:须三段下部旋回在川西坳陷东部斜坡带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而上部旋回在西部斜坡带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学 地震相 沉积岩相 沉积旋回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胆道高压对内脏大神经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启昌 叶建宇 +1 位作者 胡佑华 王迪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56-658,共3页
为了探讨胆道高压对内脏大神经的影响及其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本实验采用自制“盲囊”加压装置制成家兔急性胆道加压模型,同步动态记录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和血压变化,结果表明:在150mmHg(20kPa)加压条件下,内脏大... 为了探讨胆道高压对内脏大神经的影响及其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本实验采用自制“盲囊”加压装置制成家兔急性胆道加压模型,同步动态记录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和血压变化,结果表明:在150mmHg(20kPa)加压条件下,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于1分钟内即明显增加(P<0.01),且右侧远较左侧明显(P<0.01),同时血压也明显下降(P<0.01)。如迅速减压,则放电频率和血压均在短期内恢复至加压前水平。阻断右侧内脏大神经,则血压下降不明显(P>0.05)。实验结果提示,内脏大神经活动与重症急性胆管炎早期的血压下降有关,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胆道 内脏神经 血压
下载PDF
胆道高压对Oddi括约肌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郑启昌 魏斌 胡佑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和方法:探讨胆道压力对Oddi括约肌的影响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时胆道高压的形成机制,采用家兔复制急性胆道盲囊加压模型。结果:胆道加压至8kPa(60mmHg)的数分钟内,Oddi括约肌电活动明显增... 目的和方法:探讨胆道压力对Oddi括约肌的影响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时胆道高压的形成机制,采用家兔复制急性胆道盲囊加压模型。结果:胆道加压至8kPa(60mmHg)的数分钟内,Oddi括约肌电活动明显增强;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升高(P<005),甚至出现持续痉挛;同时伴有右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增强和动脉血压的进行性下降(P<005)。而用06%利多卡因阻滞右腹腔神经丛后,再行胆道加压则以上反应不能发生。若在加压后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Oddi括约肌收缩或痉挛也可逐渐缓解。结论:急性胆道梗阻可能诱发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使胆道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ODDI括约肌 胆管炎 AOSC 胆道压力
下载PDF
阻滞内脏神经在治疗重症急性胆管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君军 郑启昌 +2 位作者 胡佑华 朱天伦 丁雅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 低血压或休克的神经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28 例ACST低血压或休克患者,术前常规用1 % 利多卡因40 ~60 ml 封闭右肾囊,以阻滞有关腹腔内脏神经节丛。结果 其中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 低血压或休克的神经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28 例ACST低血压或休克患者,术前常规用1 % 利多卡因40 ~60 ml 封闭右肾囊,以阻滞有关腹腔内脏神经节丛。结果 其中23 例ACST 患者的低血压或休克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P< 0 .05) ;死亡率降低(14 .3 % ) 。结论 ACST 早期低血压或休克,可能是一种由胆道高压激起的内脏神经反射所致,阻断有关神经通路,可快速改善术前ACST 低血压或休克状况,赢得宝贵抢救时机,对降低ACST 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低血压 内脏神经阻滞术 死亡率
下载PDF
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因素和预防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绍彬 胡佑华 《医师进修杂志》 1991年第4期19-20,共2页
腹内疝性肠梗阻(不含胃切除术后内疝)临床较少见。常以粘连性肠梗阻进行观察、治疗,因缺乏特异性,易延误手术时机,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改变.本文现就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腹内疝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临床资料本组男性50例,女... 腹内疝性肠梗阻(不含胃切除术后内疝)临床较少见。常以粘连性肠梗阻进行观察、治疗,因缺乏特异性,易延误手术时机,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改变.本文现就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腹内疝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临床资料本组男性50例,女性16例.53例曾行腹部手术83例次,主要为阑尾炎、肠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内疝性 病因 预防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况
8
作者 郑启昌 胡佑华 姚志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9-21,共3页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40年代初,欧美出现Dragstedt式(1943年)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迷走神经切断术60年代在国内应用于临床.Burge(1960年)和Criffith(1962年)相继提出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olle和Hunt(1967年)...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40年代初,欧美出现Dragstedt式(1943年)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迷走神经切断术60年代在国内应用于临床.Burge(1960年)和Criffith(1962年)相继提出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olle和Hunt(1967年)等主张施行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Taylor(1982年)报道了将胃小弯浆肌层切开的迷走神经切断术,Richter则提出在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同时,将幽门窦部粘膜整块切除.近年来,人们对该术式仍有新的研究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超微结构 高选迷切术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酸分泌 并发症 迷走神经干 手术适应症
下载PDF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油气富集带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石达仁 张涛 +1 位作者 胡佑华 刘国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1期12-16,137,共5页
通过对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有利的沉积微相是大安寨段储层形成的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孔、洞、缝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即介屑滩提供优越的储渗岩相基础,再叠加成岩破裂、构造破裂以及多... 通过对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有利的沉积微相是大安寨段储层形成的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孔、洞、缝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即介屑滩提供优越的储渗岩相基础,再叠加成岩破裂、构造破裂以及多期次的重结晶、溶蚀作用,形成孔洞缝储层,该储层在地震资料上表现为强反射响应特征,再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对裂缝进行预测,从而预测出大安寨段有效储层发育带(油气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阆中-南部 大安寨段 油气富集带
下载PDF
胆道梗阻程度在重症胆管炎病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郑启昌 胡佑华 +1 位作者 齐立行 官敏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5-7,79,共4页
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十年的36例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结果显示:依梗阻是否完全,ACST可分成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前者发展凶猛,死亡率极高,后者则预后较好。另外本文采用44只日本种长耳家兔以不同胆道梗阻... 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十年的36例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结果显示:依梗阻是否完全,ACST可分成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前者发展凶猛,死亡率极高,后者则预后较好。另外本文采用44只日本种长耳家兔以不同胆道梗阻制成胆道管炎模型,结果也证实,完全梗阻组48小时血压下降幅度达7.6kpa(55mmHg),较不全梗阻组(4kpa)为高(p<0.05),作者认为:胆道梗阻程度是ACST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文中发现血内毒素与血压变化并不平行,可能存在其它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 梗阻 重症胆管炎
全文增补中
武汉地区胆石症患者胆石与胆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11
作者 刘志军 胡佑华 +5 位作者 胡德显 刘绍彬 徐小清 李绍英 惠嘉玉 雷志洪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84-187,共4页
采用武汉地区胆石症患者胆囊或胆管中的胆石、胆汁及对照组的胆汁,通过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测定其中1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不同部位结石中的这些微量元素平均含量除铬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石中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其胆汁中的含... 采用武汉地区胆石症患者胆囊或胆管中的胆石、胆汁及对照组的胆汁,通过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测定其中1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不同部位结石中的这些微量元素平均含量除铬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石中1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其胆汁中的含量;7种微量元素(铅、钙、砷。、铬、锰、铁、铝)高于对照组中的含量(P均<0.05)。胆石症患者胆汁中钠、钾、铜、铝、镁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本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结石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胆结石 胆汁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阻断迷走神经对胆管加压所致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12
作者 孙君军 郑启昌 +2 位作者 朱天伦 史洪涛 胡佑华 《洛阳医专学报》 2000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以迷走神经为对象 ,研究胆管加压所致机体心血管活动变化的神经机理。方法 采用自制“盲囊”导管制成家兔急性胆管加压模型 ,观察动物的动脉血压及心输出量改变情况。结果 持续胆道加压 ,家兔的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几乎平行快速... 目的 以迷走神经为对象 ,研究胆管加压所致机体心血管活动变化的神经机理。方法 采用自制“盲囊”导管制成家兔急性胆管加压模型 ,观察动物的动脉血压及心输出量改变情况。结果 持续胆道加压 ,家兔的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几乎平行快速下降 (P <0 .0 5 ) ;这种变化在阻断颈部或腹部迷走神经后 ,又很快恢复至加压前水平 (P >0 .0 5 ) ,但动脉血压和心输出量的恢复速度 ,按迷走神经的阻断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结论 胆道高压所致的家兔血液动力学变化 ,与迷走神经的活动有关 ,并且推断可能是一种神经反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胆管 压力 心血管系统
下载PDF
迷走神经在急性胆道高压所致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启昌 孙君军 胡佑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83-883,共1页
关键词 胆道炎 AOSC 迷走神经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声电法识别油气水层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佑华 李康悌 徐萍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9-41,共3页
根据地层含油气对测井资料引起的变化,利用电阻率转换的声波时差与实际测量声波时差之间的差别,放大了地层的含气信息,达到识别油气层的目的,增加了识别油气的手段。
关键词 声电法 测井方法 油气层识别 含气砂体区分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重型化发展的综合治疗措施
15
作者 孙君军 郑启昌 +2 位作者 李鸣真 朱天伦 胡佑华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防治急性胰腺炎 (AP)由轻型向重型发展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轻重、有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其病情演化情况分组并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A组 (一般治疗组 ) :行常规治疗、全身应用较大剂量山莨菪碱... 目的 探讨防治急性胰腺炎 (AP)由轻型向重型发展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轻重、有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其病情演化情况分组并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A组 (一般治疗组 ) :行常规治疗、全身应用较大剂量山莨菪碱及行“茵陈小承气汤”灌胃。B组 (综合治疗组 ) :除上述一般治疗外 ,加行 1%利多卡因经肾囊封闭胰周区域和稀碘复液清洁灌肠。并对有关治疗方法的机理及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A组 4 0例AP患者 ,B组 2 2例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9d、18d。 14例胆石性AP病人中 ,2例由于感染控制不佳 ,中转手术。全部 62例AP患者均痊愈 ,无转化为重症AP者 ,也未出现全身、局部或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者 ,总平均住院时间为 12d。结论 该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防止AP的重型化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重型化发展 综合治疗 临床方案 预后
下载PDF
胆道加压时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16
作者 郑啓昌 叶建宇 +1 位作者 胡佑华 王迪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13-416,共4页
为了研究急性胆道加压引起血压下降的机理,我们采用自制“盲囊”胆道加压的家兔模型,观察胆道加压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血压与心输出量均在加压(8~20kPa)后平行地明显下降(P<0.05),其中收缩压下降比舒张压下降更明显,同时... 为了研究急性胆道加压引起血压下降的机理,我们采用自制“盲囊”胆道加压的家兔模型,观察胆道加压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血压与心输出量均在加压(8~20kPa)后平行地明显下降(P<0.05),其中收缩压下降比舒张压下降更明显,同时心率、中心静脉压也有波动,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提示:无感染因素情况下,胆道压力升高,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是血压下降的直接原因,也是导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早期血压降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 压力 血压 心血管系统 胆管炎
下载PDF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Splanchnic Nerve Block of Hemodynamics in ACST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启昌 齐立行 胡佑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7年第3期182-186,共5页
The condition of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ACST) develops very rapidly and the prognosis is poor.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 i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ynamic variation, which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for the ... The condition of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ACST) develops very rapidly and the prognosis is poor.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 i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ynamic variation, which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for the early occurrence of shock and death. In this study the Japanese long ear rabbits were used and biliary tract pressure increasing and splanchnic nervous plexus block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0.6% of lidocaine can be used to block the right celiac plexus. It can avoid the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due to the pressure increase of the binary tract, and the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due to the pressure increase of the binary tract can be corrected by local anesthesia. 8 case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ACST diagnostic standards received the right renal capsule block inje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stopping the celiac plexus, 6 cases of whom had a return of blood pressure to various extent, suggesting that the splanchnic nervous activity in the occurrence of ACS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technique may provide a new approach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anchnic nerve CHOLANGITIS HYPOTENSION blood dynamics renal capsule block
下载PDF
Hormone Secretion by Cell Culture of Human GH-PRL 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Effects of Bromocriptine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启昌 孙君军 胡佑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8年第3期168-171,共4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hemo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high binary tract pressure, we established an animal model of high binary tract pressure, in which the disturbance of hemodynamics developed. The cerv...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hemo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high binary tract pressure, we established an animal model of high binary tract pressure, in which the disturbance of hemodynamics developed. The cervical or abdominal vague nerve was then blocked. It was observed that when the binary tract pressure was increased to 16 kpa and kept for 1h, th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output decreased immediately and parallelly (P<0. 05). When the cervical or abdominal vague nerve were blocked or the pressure of the binary tract was decreased to zero, both indices returned to normal immediately (P>0. 05). The change of cardiac output lags a little behind that of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t suggests that the signal of binary tract pressure increase can be sent to the cardiovascular center through vague nerv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ympathic and parasympathic nerve was broken, which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cardiac contraction and decrease of cardiac output. Due to the peripheral effects of vague nerve, hemodynamic resistance of vessels decreased, which brought about redis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flow. Both were the causes of hemodynamic disturbances. After the blood pressure decreased markedly, it showed a jump to normal state when cervical vague nerve was blocked. And the amplitude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restored more than that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ardiac output and peripheral blood resist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use the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DYNAMICS binary tract pressure vague nerve CHOLANGITIS
下载PDF
胆道加压对重症急性胆管炎家兔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启昌 齐立行 +2 位作者 胡佑华 宫敏丽 王迪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9,共4页
本文采用12只日本长耳家兔复制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模型,并利用自制“盲囊”加压装置形成胆道高压,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胆道高压和感染因素在ACST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关系。结果发现:在20kPa(1... 本文采用12只日本长耳家兔复制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模型,并利用自制“盲囊”加压装置形成胆道高压,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胆道高压和感染因素在ACST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关系。结果发现:在20kPa(150mmHg)持续胆道加压120分钟内,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增加(P>0.05),而平均动脉压(MAP)的下降幅度超过4kPa(30mmHg)、心输出量也明显降低(P<0.05),当胆道减压后,MAP和心输出量逐渐恢复,其中3例的血压降至0后未能恢复,最终死亡。同时右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增加(P<0.05),且减压后又下降。由此可见,急剧的胆道压力升高是导致ACST血压下降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造成不可逆性休克,此种影响与内脏神经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 压力 胆管炎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Effect of Increasing Biliary Tract Pressure on House Rabbit Blood Dynamics in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启昌 齐立行 +2 位作者 胡佑华 官敏丽 王迪浔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4年第4期230-232,234,共4页
In this study 12 Japanese long ear rabbits were used as models of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ACST), and also an increasing pressure apparatus of selfmade caecus to form high pressure of the biliary tract. The a... In this study 12 Japanese long ear rabbits were used as models of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ACST), and also an increasing pressure apparatus of selfmade caecus to form high pressure of the biliary tract. The animals were observed for changes in blood dynamic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relation of high pressure of biliary tract and infective element in pathogenesis of ACST. It was found that when the biliary pressure was increased within 120 min in the 20 kpa group,the blood endotoxin level showed no obvious increment (P>0.05),but the decreased range of average MAP (mean artery pressure) was over 4 kpa,and the cardiac output also decreased evidently (P<0. 05) , and that when the biliary pressure was decreased,MAP and cardiac output were restored to normal gradually. Of these animals 3 didn't restore their normal condition when the blood pressure decreased to zero and died finally.Meanwhile the electric discharge frequency of the right greater splanchnic nerves increased (P<0.05),but when pressure was reduced, the frequency slowed down. From the above findings,the author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biliary tract pressur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of ACST,and even bringing about irreversible shock ,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y of splanchnic n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ary tract pressure blood pressure cholangitis splanchnic nerves blood dynam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