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6 位作者 丁凯阳 李洁 胡何杰 丁小玲 刘欣 蔡晓燕 朱薇波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85例血栓性疾... 目的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最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蛋白质C 蛋白质S 抗凝血酶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