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的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地面层和林冠层鸟兽多样性
1
作者 胡兴润 房以好 +6 位作者 雷银 李延鹏 曾智 李军杰 赵锐 孙兴旭 谭坤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78-89,共12页
【目的】从森林垂直分层视角调查云南省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鸟兽多样性,分析林冠层与地面层的鸟兽群落组成,探讨林冠层与地面层结合的红外相机监测方法的应用。【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将40台红外相机安装在林... 【目的】从森林垂直分层视角调查云南省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鸟兽多样性,分析林冠层与地面层的鸟兽群落组成,探讨林冠层与地面层结合的红外相机监测方法的应用。【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将40台红外相机安装在林冠层(23台)与地面层(17台),监测大雪山片区(海拔2000~3000 m)的鸟兽多样性。【结果】共监测到42种鸟兽,包括20种鸟类(隶属4目12科)和22种兽类(隶属5目12科)。所有相机拍摄到的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较高的鸟类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AI=1.121)和蓝眉林鸲(Tarsiger rufilatus,1.007),RAI较高的兽类依次为中缅灰叶猴(Trachypithecus melamera,12.873)、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7.212)、云南鼯鼠(Petaurista yunnanensis,5.605)、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3.570)、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2.28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1.974)、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1.460)、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1.430)。调查记录到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中缅灰叶猴;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灰林鸮(Strix nivicolum)、白鹇、红面猴、熊猴(M.assamensis)和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林冠层拍摄到23个物种(鸟类5、兽类18),地面层拍摄到36个物种(鸟类18、兽类18),t检验结果表明林冠层和地面层拍摄到的鸟兽物种数差异显著(P=0.006),但拍摄鸟兽独立照片数无显著差异(P=0.910)。林冠层与地面层调查的鸟类群落Jaccard相似度指数为0.15,为极不相似;林冠层与地面层的兽类群落Jaccard相似度指数为0.61,为中等相似。中缅灰叶猴(RAI=11.745)是林冠层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明显高于地面拍摄(RAI=1.128);地面层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为帚尾豪猪(7.212)。【结论】大雪山片区有较高的鸟兽多样性,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的多样性水平相似。中缅灰叶猴是该区域的优势物种和旗舰物种,建议加强其保护和调查。地面层拍摄的物种数高于林冠层,而且林冠层和地面层拍摄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建议使用红外相机进行森林动物监测和研究时兼顾林冠层和地面层监测,以便全面反映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和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雪山片区 鸟兽多样性 红外相机 林冠 地面
下载PDF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机制探讨
2
作者 胡兴润 楚原梦冉 《云南林业》 2024年第3期72-75,共4页
人兽共患病对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建立完善的防控监测网络体系至关重要。探讨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人兽共患病 监测防控策略
下载PDF
龙陵拍到北豚尾猴 最北影像记录画面
3
作者 郁云江(文/图) 尹纯助 胡兴润 《云南林业》 2023年第7期94-94,共1页
最近,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木城乡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有世界易危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豚尾猴活动的珍贵影像。这是龙陵县首次通过红外线相机拍到该物种,也刷新了北豚尾猴在云南的... 最近,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木城乡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有世界易危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豚尾猴活动的珍贵影像。这是龙陵县首次通过红外线相机拍到该物种,也刷新了北豚尾猴在云南的最北影像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记录 省级自然保护区 林业站 红外相机 技术人员 龙陵县 保山市 保护野生动物
下载PDF
龙陵县疣粒野生稻原生境现状及其保护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兴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年第12期46-48,共3页
继1979年云南省龙陵县野生稻普查后,又一次对龙陵县野生稻主要分布点的具体位置、居群特征、濒危现状和破坏情况进行了野外调查。该物种已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与研究疣粒野生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目前龙陵疣粒野生稻的... 继1979年云南省龙陵县野生稻普查后,又一次对龙陵县野生稻主要分布点的具体位置、居群特征、濒危现状和破坏情况进行了野外调查。该物种已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与研究疣粒野生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目前龙陵疣粒野生稻的分布被压缩到江中山中下部怒江边沿线200m范围内。由于历史原因,原生境受到热区开发及外来物种的巨大威胁。在群落内,疣粒野生稻表现出各小聚群分散分布,小聚群内个体数量较少的特点。讨论了保护疣粒野生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疣粒野生稻原生境进行生态保护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原生境现状 保护 龙陵县
下载PDF
龙陵县紫皮石斛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兴润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0期343-344,共2页
龙陵紫皮石斛是以齿瓣石斛为代表的一类优质石斛,目前主要用于加工成紫皮枫斗。紫皮石斛人工种植目前已发展成为龙陵的亿元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产业链短、种植缺乏规范化、基础研究薄弱及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 龙陵紫皮石斛是以齿瓣石斛为代表的一类优质石斛,目前主要用于加工成紫皮枫斗。紫皮石斛人工种植目前已发展成为龙陵的亿元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产业链短、种植缺乏规范化、基础研究薄弱及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为加快龙陵石斛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制定标准、打造品牌、加快人工繁育、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 紫皮石斛 产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下载PDF
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栋 李延鹏 +5 位作者 房以好 胡兴润 黄志旁 杨胡花 崔亮伟 肖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3-188,共6页
为了解中缅乌叶猴对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行为响应,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食性及其对于非研究人员的行为反应数据,同时每隔30 min记录猴群(20只)的位点。根... 为了解中缅乌叶猴对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行为响应,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食性及其对于非研究人员的行为反应数据,同时每隔30 min记录猴群(20只)的位点。根据猴群活动区范围海拔跨度(1700~2300 m)每隔100 m划分6个海拔段,分析中缅乌叶猴对海拔段利用强度差异,检验海拔段利用频次与食物部位取食频次、人类直接干扰次数与强度(人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缅乌叶猴全年海拔利用模式呈单峰型,全年、旱季和雨季对6个海拔段的利用有差异,其中1800~1899 m利用频次最高。猴群雨季利用1800~1899 m和1900~1999 m的频次最高(55.8%),旱季利用1800~1899 m和2000~2099 m的频次最高(52.0%)。各个海拔段都有人类直接干扰,虽然2100~2199 m干扰次数最多,但是1900~2099 m干扰人次最高;猴群全年海拔利用偏好不受人类直接干扰次数和人次影响。猴群全年、旱季和雨季海拔利用偏好均是受取食叶的频次影响,雨季和旱季还分别受取食芽/嫩叶、果实和花频次影响。因此,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主要受食物资源时空分布影响,同时猴群对非研究人员的直接干扰有应激行为,并回避长期干扰的区域,建议加强区域长期人类干扰管理,控制人类干扰区域面积扩展,以保护该物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偏好 食性 中缅乌叶猴 小黑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保山怒江流域绿孔雀保护研讨会举行
7
作者 郁云江 冯思勤 +1 位作者 胡兴润 刘邵超 《云南林业》 2019年第2期8-8,共1页
为加强濒危动物绿孔雀保护,促进保山怒江流域绿孔雀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日前,由保山市林业局主办、小黑山管护局承办、勐糯镇人民政府协办的“保山怒江流域绿孔雀保护研讨会”在龙陵县勐糯镇举行。这是保山首次开展关于绿孔雀的专题性... 为加强濒危动物绿孔雀保护,促进保山怒江流域绿孔雀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日前,由保山市林业局主办、小黑山管护局承办、勐糯镇人民政府协办的“保山怒江流域绿孔雀保护研讨会”在龙陵县勐糯镇举行。这是保山首次开展关于绿孔雀的专题性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流域 绿孔雀 保山市 栖息地保护 濒危动物 人民政府 林业局 管护
下载PDF
绿孔雀近自然环境中迁地保护与行为学研究
8
作者 胡兴润 孙兴旭 《林业建设》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近30年来在国内种群数量下降严重。迁地保护是绿孔雀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不具备放归条件的救助个体是建立人工种群的重要来源。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于2018年至2019年间救助了三只野生绿孔雀。...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近30年来在国内种群数量下降严重。迁地保护是绿孔雀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不具备放归条件的救助个体是建立人工种群的重要来源。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于2018年至2019年间救助了三只野生绿孔雀。经过5年基于绿孔雀原生生境的近自然环境中的养殖和繁育模式的探索,通过自然孵化成功繁育出6只绿孔雀。研究发现:(1)绿孔雀总体行为接近其在野外的状态;(2)上树夜栖时间与日落时间显著相关,但下树活动时间与日出时间相关性不显著;(3)自然孵化雏鸟出壳率和成活率均优于人工孵化。绿孔雀的救助,饲养场地的建设,以及人工种群的建立需要模拟原生境的自然条件。在人工孵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优先考虑自然孵化,以确保孵化成功率和雏鸟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迁地保护 自然孵化 季雨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