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问》的儒侠形象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胡冬汶 马海燕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4期31-33,共3页
《叶问》重塑了传统武侠电影中"侠"者的形象,并通过还原真实生活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儒侠"形象,以神武不杀的仁者思想突显了中国儒家文化中"仁者"精神对叶问形象的影响与构建,使得影片不仅赢得了观... 《叶问》重塑了传统武侠电影中"侠"者的形象,并通过还原真实生活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儒侠"形象,以神武不杀的仁者思想突显了中国儒家文化中"仁者"精神对叶问形象的影响与构建,使得影片不仅赢得了观众对中国武术的尊重,也成就了叶问侠之大者的人格及身份理想。《叶问》最终实现了香港武侠电影新的突破,从多为关注动作设计转向对侠者人格和生命哲学的关注,这为我们理解中华武术中的"儒侠"提供了新的得以借鉴的影视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侠 仁者 神武不杀 侠之大者
下载PDF
走!走到楼上去——试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7-10,22,共5页
文章以对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观的分析为基础 ,对其小说通过婚恋所揭示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悲剧性命运进行考察 ,认为在男权社会的文化与制度之下 ,女性丧失了主体性与自立能力 ,迫于生存的压力 ,纷纷谋求婚姻 ,依附于男性 ,不约... 文章以对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观的分析为基础 ,对其小说通过婚恋所揭示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悲剧性命运进行考察 ,认为在男权社会的文化与制度之下 ,女性丧失了主体性与自立能力 ,迫于生存的压力 ,纷纷谋求婚姻 ,依附于男性 ,不约而同地走上楼去沦为“第二性”的女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人物 女性意识 悲剧 男权社会 现代文学 小说
下载PDF
女性意识的萌动觉醒以及压抑和扭曲——论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的小说集《城市没有牛》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8-12,共5页
针对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的小说集《城市没有牛》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在社会历史变动中当代维吾尔族城市女性的艰难生存现状,审视她们复杂多样的既有压抑、扭曲也有萌动、觉醒的女性意识,并认识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现实与... 针对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伊斯热依力的小说集《城市没有牛》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在社会历史变动中当代维吾尔族城市女性的艰难生存现状,审视她们复杂多样的既有压抑、扭曲也有萌动、觉醒的女性意识,并认识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现实与精神意识现状的复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女性 女性意识 市场化 扭曲 觉醒
下载PDF
萨满的灵光——略论萨满文化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文学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8,共4页
本文主要考察在哈萨克民族社会生活中遗留存在的萨满教与萨满文化对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小说及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主要围绕其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感知思维方式、艺术传达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识萨满教及萨满文化对... 本文主要考察在哈萨克民族社会生活中遗留存在的萨满教与萨满文化对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小说及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主要围绕其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感知思维方式、艺术传达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识萨满教及萨满文化对于叶尔克西创作独特面貌形成的资源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教 萨满文化 叶尔克西 创作影响
下载PDF
战士精神 地母情怀——试论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0-83,共4页
以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为背景,结合凯绥·珂勒惠支的个人生活经历,论析珂勒惠支人格精神及其版画作品艺术精神内核相一致的两个方面,即贯穿她现实与艺术生命始终的战士精神和地母情怀。
关键词 战士 版画 20世纪上半叶 生活经历 艺术精神
下载PDF
精神蒙昧与女性悲剧——重读《萧萧》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就沈从文笔下湘西乡民自在自足生命形态的劣势面入手 ,分析《萧萧》中整体性精神蒙昧与女性自身精神蒙昧造成女性人生的盲目和女性生存的悲剧性 ,并谈及《萧萧》
关键词 精神蒙昧 女性 心灵悲剧 启蒙
下载PDF
略论叶尔克西文学创作的文体跨界相通现象及艺术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7-21,共5页
在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散文与小说跨界相通的情况,这一策略与方式的选择,一者与作家细腻敏感、多思的个人性情有关,二者与她想将散文小说混着写的创作观念相关,三者也与民族生活、文化长期的熏染有关。散文、小说两种文... 在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散文与小说跨界相通的情况,这一策略与方式的选择,一者与作家细腻敏感、多思的个人性情有关,二者与她想将散文小说混着写的创作观念相关,三者也与民族生活、文化长期的熏染有关。散文、小说两种文体的跨界相融,成就叶尔克西创作独特的艺术效果,使得她的作品既是小说的,又是散文的,同时又充满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克西 文体 跨界相通
下载PDF
关于中国通俗文学思潮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1-64,共4页
通俗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深入认知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通俗文学的界定、通俗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通俗文学的生命诸问题进行思考,认为雅俗文学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应该充分认识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意义... 通俗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深入认知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通俗文学的界定、通俗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通俗文学的生命诸问题进行思考,认为雅俗文学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应该充分认识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意义并给予其合法的地位认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将伴随人类存在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合法性地位 文学生命
下载PDF
新疆区域文学研究的问题
9
作者 胡冬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9-80,共2页
主要谈论“多民族相处的现实问题”、“新疆区域化面临的问题”、“女性文学研究”。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对少数民族创作的读解存有隔膜,并未深入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深层结构,只停留在文化现象描摹的浅层次表达或读解,而整... 主要谈论“多民族相处的现实问题”、“新疆区域化面临的问题”、“女性文学研究”。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对少数民族创作的读解存有隔膜,并未深入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深层结构,只停留在文化现象描摹的浅层次表达或读解,而整个新疆或新疆当代文学研究都直面文化认同的问题,每一个人都难逃其文化宿命,如何解决自我身份的游离及本民族与异族之间的相处,变得尤为重要。在对女性文学研究的情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研究 新疆 文化心理结构 当代文学研究 多民族 少数民族 深层结构 文化现象
下载PDF
选择迷失与失去定位及真实——关于传媒时代审美体验问题的几点思考
10
作者 胡冬汶 张鸿阁 代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6期92-93,共2页
本文主要就当代社会媒介的膨胀性发展对审美经验的负面影响,主要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本身入手,分析审美主体处于困惑与选择的艰难中的选择迷失:审美经验本身的变化无常,处于非定位性和摆动状态;以及审美经验的深刻性与真实性的丧失。
关键词 媒介 审美经验 选择 非定位性
下载PDF
人之生命存在的探究——读穆旦《神魔之争》
11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5-38,共4页
本文对穆旦的长诗《神魔之争》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认为这首诗思考并叙述了个体自我的存在是在永恒生命流程里的瞬间或段落,生命本身永不死灭,而个体生命自我内部神与魔,也即善与恶的冲突斗争将永无止息,存在的盲目虚无与价... 本文对穆旦的长诗《神魔之争》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认为这首诗思考并叙述了个体自我的存在是在永恒生命流程里的瞬间或段落,生命本身永不死灭,而个体生命自我内部神与魔,也即善与恶的冲突斗争将永无止息,存在的盲目虚无与价值确证的行动努力组合为全部的人生,共同铸就穆旦诗中生命存在的风景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生命存在 善与恶 神与魔
下载PDF
媒介发展与审美主体存在及其超越性问题思考
12
作者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0-32,共3页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主体超越性日益委顿,而其出路惟在主动、积极、自由的审美活动,追寻主体存在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审美主体 存在 超越性
下载PDF
关于人之审美的一些思考
13
作者 胡冬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6-87,100,共3页
该文回避"美是什么"这一理论难题,重点思考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统一关系,并阐述对审美主体的差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 审美活动 美育 美学
下载PDF
书法文化视阈中的鲁迅与越文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冬汶 李继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2-27,共6页
鲁迅习书早,书写时间长久,书写量巨大,且形成独特风格并影响深远,所以应被视为书法大家。鲁迅的书学之路是从越地绍兴起步的,从外部社会文化到家庭教育以及书法之乡的浸润、教育和习染,越地绍兴都可谓是从多方面影响鲁迅修习书法的生成... 鲁迅习书早,书写时间长久,书写量巨大,且形成独特风格并影响深远,所以应被视为书法大家。鲁迅的书学之路是从越地绍兴起步的,从外部社会文化到家庭教育以及书法之乡的浸润、教育和习染,越地绍兴都可谓是从多方面影响鲁迅修习书法的生成性场域。越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多方面给予鲁迅书法以滋养。越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开放性特质对于鲁迅书法多元多向吸收产生有益影响;越文化的务实精神,坚韧顽强精神和勤奋之风对于鲁迅书法也产生积极影响;复杂深厚的越文化促成了鲁迅书法的书写内容"硬""韧"特质与书艺"和静""古雅"韵味组合共生这一奇特现象;以鲁迅墨迹为元素化成的牌匾、联语、中堂、条幅及碑石等,也已经成为当今越地文化特别是绍兴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鲁迅 越文化
下载PDF
文学地理视域中的“西北书写”--以茅盾《新疆风土杂忆》《白杨礼赞》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继凯 胡冬汶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0年第1期26-35,共10页
本文主要借鉴和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方法,集中论述茅盾笔下的“西北书写”及其代表作的经典性。茅盾与中国大西北结缘很深,他非同寻常的“走西口”给他带来了独到的生命体验,使他在创作上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佳绩。其中,《新疆风... 本文主要借鉴和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方法,集中论述茅盾笔下的“西北书写”及其代表作的经典性。茅盾与中国大西北结缘很深,他非同寻常的“走西口”给他带来了独到的生命体验,使他在创作上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佳绩。其中,《新疆风土杂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被选入各类读本、教材和参考书中,并在许多文学史文本中受到高度评价,被普遍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其蕴涵的文学地理内容和意趣非常丰富,呈现了当年大西北的地理人文色彩(如新疆、陕甘宁的风土人情等)以及丝路风情风光(如变化中的西域和挺拔的白杨等)。本文着力细读细析《新疆风土杂忆》《白杨礼赞》二文,从其文学地理的文学表达亦即“西北书写”中,彰显其魅力独具的经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文学地理 《新疆风土杂记》 《白杨礼赞》 经典性
下载PDF
当代媒介变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16
作者 张鸿阁 胡冬汶 《昌吉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62-64,共3页
文章论述了当代媒介形式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审美文化的扩展性方面来看,当代媒介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确立,虽然审美文化对媒介的变化存在着依赖性,但是忽视了媒介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破坏了其本源和模仿现实的权威性。
关键词 媒介变化 审美文化 艺术
下载PDF
梅卓散文创作略论
17
作者 胡冬汶 《阿来研究》 2021年第2期248-251,共4页
梅卓是中国当代颇有成就的藏族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一位藏族女性一级作家。虽然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方面,但其散文创作同样有着突出的成就。其突出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家身份具有多重性,体验及写作具有丰富... 梅卓是中国当代颇有成就的藏族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一位藏族女性一级作家。虽然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方面,但其散文创作同样有着突出的成就。其突出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家身份具有多重性,体验及写作具有丰富性;其二,其散文创作具有丰实的文本内涵,已有"大散文"的气象;其三,其散文在藏地散文世界中已相当独特,具有了较为鲜明的总体风格与审美特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梅卓散文进行较为全面的初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身份 文本内涵 梅卓 散文创作 散文世界 藏族女作家 藏族女性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