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院2018年-2020年454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史荣华 石雨平 +1 位作者 胡姊姝 高丽华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6期884-888,共5页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DRs严重程度、疑似药品种类和ADRs累及器官/系统等相关因素,分析其ADRs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454例ADRs病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s发生率为最高(212例,46.70%);ADRs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TOP 3的药品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8.77%)、血液系统药物(8.59%)和消化系统药物(6.1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s发生率达66.08%,皮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s为最少(0.44%);454例ADRs报告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最多(299例,占65.86%);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占58.37%)。结论:在日常ADRs监测中,应重点监测抗感染药物、60岁以上人群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等因素,ADRs所导致的皮肤及附件产生的病变,属于ADRs重要信号特征;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监测上述因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发生特点与原因 合理用药 重点监测
下载PDF
艾普拉唑肠溶片不同给药方案对其抑制胃酸分泌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庞廷媛 王芷 +11 位作者 胡姊姝 申子涵 王悦琦 陈雅倩 钱学兵 梁锦莹 易良英 李俊龙 韩智慧 钟国平 程国华 海棠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比较艾普拉唑肠溶片2种给药方案(20 mg qd和10 mg bid)对健康受试者的胃酸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中心、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纳入8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20 mg qd给药组:早上服用艾普拉唑肠溶片20 mg;10 mg bid给药组... 目的比较艾普拉唑肠溶片2种给药方案(20 mg qd和10 mg bid)对健康受试者的胃酸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中心、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纳入8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20 mg qd给药组:早上服用艾普拉唑肠溶片20 mg;10 mg bid给药组:早、晚各服用艾普拉唑肠溶片10 mg。用pH计监测受试者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的胃内pH值,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MS/MS)测定受试者给药后血浆中的艾普拉唑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V8.0)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空腹组的艾普拉唑肠溶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PK参数:20 mg qd组和10 mg bid组Cmax分别为(595.75±131.15)和(283.50±96.98)ng·mL^(-1),AUC0-t分别为(5531.94±784.35)和(4686.67±898.23)h·ng·mL^(-1),AUC0-∞分别为(6003.19±538.59)和(7361.48±1816.77)h·ng·mL^(-1)。受试者接受20 mg qd与10 mg bid给药后胃内pH>3的平均时间百分比为82.64%及61.92%,24 h内胃pH中位数分别为6.25±1.49及3.53±2.05,24 h内胃pH平均数分别为5.71±1.36及4.23±1.45。同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浆中药物峰浓度与抑酸作用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艾普拉唑20 mg qd与10 mg bid给药组相比,抑酸效果更优,给药次数少,且2种给药方案安全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普拉唑 中国健康受试者 胃酸pH监测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史荣华 胡姊姝 +2 位作者 石雨平 卫耀泉 梁绮敏 《今日药学》 CAS 2021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目的评价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临床效果,以期探索CAP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取某院在2018~2020年收治确诊为CAP的患者114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各57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 目的评价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临床效果,以期探索CAP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取某院在2018~2020年收治确诊为CAP的患者114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各57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解痉止咳、化痰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治疗,治疗剂量为1剂/天。两组治疗疗程均为7 d。记录和比较组间有关观察指标差异,行成本-效果分析,对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治疗CAP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治疗费、药品费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经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CT影像好转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E为16 042,对照组C/E为26 68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贝母瓜蒌散离子导入疗法可显著改善CAP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抑制炎症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更具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离子导入疗 贝母瓜蒌散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