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嫚莉 雍新琴 +1 位作者 李鑫 周鑫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0,共7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利于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战略指导作用。该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及...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利于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战略指导作用。该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及作用路径,据此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空间最大化覆盖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适宜度评价值在25.66~79.83之间,适宜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特征,非常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24%,主要分布在徐州市中心附近,不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5.81%,主要分布在铜山区北部和东部;铜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后共节约用地310.63 hm 2,且居民点用地集聚度与适宜性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是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村庄规划与农村土地整治等提供方法支持与借鉴,以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抓手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优化 最大化覆盖模型 铜山区
下载PDF
面向SDGs的徐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
作者 胡嫚莉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2年第4期39-45,共7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了解区域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维护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建立面向SDGs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从生态、生产、生活方面对徐州市...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了解区域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维护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建立面向SDGs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从生态、生产、生活方面对徐州市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徐州市各乡镇土地生态、生产、生活可持续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整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特征。(2)徐州市土地综合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介于0.1278~0.5461,以一般可持续性为主,面积高达858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2%。(3)徐州市土地生活可持续性最差,土地生产可持续性最好,今后应重点关注城乡关系失衡、人地矛盾等可能影响土地生活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可为徐州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推动区域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Gs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徐州市
下载PDF
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传昌 胡嫚莉 雍新琴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9-28,共10页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RUSLE模型、当量因子法等分析其2019年的食物...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RUSLE模型、当量因子法等分析其2019年的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文化娱乐五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及匹配程度。【结果】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文化娱乐服务供给量分别为5.47×10^(6) t、1.11×10^(8) t、4.77×10^(6) t、4.21×10^(4)万元和1.21×10^(5)万元,需求量分别为2.93×10^(6) t、1.53×10^(7) t、5.51×10^(6) t、1.91×10^(4)万元和1.21×10^(5)万元;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和空气净化服务主导空间匹配类型为高-高型,文化娱乐服务主导空间匹配类型为低-低型。【结论】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在数量和空间上分异较大,水土保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难以满足区域所需;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均存在空间集聚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匹配
下载PDF
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胡嫚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81-1994,共14页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系统可分为本底要素、直接要素与间接要素三大子系统,本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台”,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主体,而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的“调节器”;人-地-业互馈的科学内涵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优化要素数量组合与空间匹配而塑造乡村发展动力,驱动乡村地域系统向优化状态迁移;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框架中三者存在相互作用路径,是一个联动互馈环,有动态性、传播性与关联性特征;人-地-业要素互馈理论框架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互馈耦合调控实际上是塑造乡村发展动力的过程,应根据互馈路径在综合权衡基础上确定互馈调控强度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要素 乡村地域系统 互馈机制 发展动力 互馈调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