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视觉化研究:文化逻辑与运营机制 |
彭红艳
胡安江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问题 |
胡安江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3
|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 |
王杨
胡安江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史蒂芬·米歇尔《道德经》英译的“创”与“仿” |
梁萍
胡安江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3 |
0 |
|
5
|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现状与反思 |
周俊平
胡安江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与译者的主体身份建构 |
胡安江
周晓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7
|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 |
胡安江
梁燕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5 |
29
|
|
8
|
空谷幽兰——美国译者赤松的寒山诗全译本研究 |
胡安江
周晓琳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 |
7
|
|
9
|
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 |
胡安江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38
|
|
10
|
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 |
胡安江
彭红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1
|
“整合适应选择度”与译本的接受效度研究——以《好了歌注》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
胡安江
胡晨飞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2
|
美国学者伯顿·华生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
胡安江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13
|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语言的审美再现 |
胡安江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
2005 |
7
|
|
14
|
历史意识与诗性原则——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诗学研究 |
胡安江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5
|
“求同”还是“存异”?——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日本汉诗英译为例 |
胡安江
周晓琳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6
|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 |
胡安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17
|
妥协与变形——从“误译”现象看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的理论缺陷 |
胡安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18
|
论读者角色对翻译行为的操纵与影响 |
胡安江
|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9
|
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
胡安江
周晓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20
|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 |
胡安江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0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