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视觉化研究:文化逻辑与运营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彭红艳 胡安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国际传播 视觉化 文化逻辑 运营机制
下载PDF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安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6,共9页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当下学界和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也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热闹与喧嚷背后,却难掩其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方面的冷清与落寞。要打破...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当下学界和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也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热闹与喧嚷背后,却难掩其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方面的冷清与落寞。要打破和走出因身份认同错乱、理论话语弱势、认识论错谬、方法论迷失而造成的理论真空与逻辑困局,唯有坚持“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认识论理念,以及“有破有立、融创结合”的方法论路径,不断打破学科机制壁垒,大力推动学界业界融合,深入开展中外对话合作。深度提炼中外共通话语,探索设立“国际传播学”一级学科,积极构建基于实践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方能最终实现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国际传播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
3
作者 王杨 胡安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2,共11页
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功能、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 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功能、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现状、特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韩国 译介与传播 效能与机制
下载PDF
史蒂芬·米歇尔《道德经》英译的“创”与“仿”
4
作者 梁萍 胡安江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翻译学 史蒂芬·米歇尔 《道德经》 “创” “仿”
下载PDF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现状与反思
5
作者 周俊平 胡安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自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译介界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译介中始终坚持思想与美学并重、地方性与世界性兼顾的原则,其成果值得肯定。但如今,偏激功能主义译介说在我国愈演愈烈,必须警惕它对中国文学外译构成的误导。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聚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译介界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译介中始终坚持思想与美学并重、地方性与世界性兼顾的原则,其成果值得肯定。但如今,偏激功能主义译介说在我国愈演愈烈,必须警惕它对中国文学外译构成的误导。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聚焦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以社会文化为视角,考察偏激功能主义译介说在我国得势的根源,以及对其予以抵制的必要性;以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的“世界文学”说和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间距”说为参照,探讨文学外译当以维护并突显文学文化异质性为原则的学理依据;基于以上论证,提出中国文学“走出去”应坚持以建构以异质性文学文化之跨文化互文为内涵的“世界文学”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世界文学 间距 跨文化互文性
下载PDF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与译者的主体身份建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安江 周晓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因为语言本身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语言转换的翻译行为及其译者与意识形态因此达成事实上的共谋。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是翻译批评的一个突破性视角,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翻译和译者的角色定位。实际上,这一批评视角... 因为语言本身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语言转换的翻译行为及其译者与意识形态因此达成事实上的共谋。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是翻译批评的一个突破性视角,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翻译和译者的角色定位。实际上,这一批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伸张了译者背负了千年的"反逆者"的恶名,译者的主体身份在新的翻译批评话语体系中也得以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译者 主体身份
下载PDF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 被引量:29
7
作者 胡安江 梁燕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6期67-76,共10页
文化势差、民族心理、文化心态,"精英主义"态度合力促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对于翻译及翻译作品的事实性歧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所进行的一系列"走出去"探索,深刻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 文化势差、民族心理、文化心态,"精英主义"态度合力促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对于翻译及翻译作品的事实性歧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所进行的一系列"走出去"探索,深刻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的种种现代性焦虑与文化复兴压力。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要实现实质性的跨越与突破,必须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文学传播机制、同时兼顾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译者翻译模式和读者阅读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在传播机制和翻译选材方面尊重市场机制和目标读者,实施多元并举的立体推介策略,从而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市场机制 翻译选材
下载PDF
空谷幽兰——美国译者赤松的寒山诗全译本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胡安江 周晓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众所周知,译者学术背景和生活阅历的殊异,翻译政策和标准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译者的翻译行为、选材标准和翻译策略。1983年美国民间学者赤松翻译的《寒山歌诗集》,是该诗集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个全译本。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细腻... 众所周知,译者学术背景和生活阅历的殊异,翻译政策和标准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译者的翻译行为、选材标准和翻译策略。1983年美国民间学者赤松翻译的《寒山歌诗集》,是该诗集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个全译本。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细腻考证、散体化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译本加注手段的运用为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布、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文学史上的边缘诗人寒山和及其名下的那些寒山诗在国际汉学界、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都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名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寒山诗 全译本
下载PDF
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 被引量:38
9
作者 胡安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8,共6页
加里.斯奈德在立足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寒山诗进行了创造性“误读”,从而使寒山诗在旅行至东道国后获得了合法身份并一跃成为其文学体系中的经典。而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又进一步强化了译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寒山诗 文本旅行 变异 创造性误读
下载PDF
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安江 彭红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功能翻译理论 文本类型 语言功能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整合适应选择度”与译本的接受效度研究——以《好了歌注》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安江 胡晨飞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来进行译本优劣评定的方法,实际上是以"充分性"原则为理论预设,它的翻译批评视角是以"源语"和"原作者"为中心的。由此,在此论述框架中产生的&qu...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来进行译本优劣评定的方法,实际上是以"充分性"原则为理论预设,它的翻译批评视角是以"源语"和"原作者"为中心的。由此,在此论述框架中产生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也许就无法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最佳翻译",因为,所谓的"最佳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标语境及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原则来厘定的,它彰显的是翻译批评视角中的"目标语中心"和"读者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分性 可接受性 霍译本 杨译本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下载PDF
美国学者伯顿·华生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安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80,共6页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专家,伯顿·华生在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翻译与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1962年发表的《唐代诗人寒山的100首诗》是华生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诗歌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规范的充分考虑,尤其是...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专家,伯顿·华生在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翻译与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1962年发表的《唐代诗人寒山的100首诗》是华生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诗歌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规范的充分考虑,尤其是对源语文本的细腻考证、"本土化"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译本加注手段的运用,为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边缘诗人寒山和归属他名下的那些寒山诗在国际汉学界、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伯顿·华生 寒山诗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语言的审美再现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安江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24-28,共5页
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丰满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否准确传译人物语言便成了小说翻译的关键。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审美等值的原则努力再现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小说翻译 人物语言 审美价值 审美再现
下载PDF
历史意识与诗性原则——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诗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安江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囿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的双重维度。对于其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翻译诗学建构方面的努力,却鲜有研究者们系统论及。事实上,斯奈德的诗歌创作在很大...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囿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的双重维度。对于其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翻译诗学建构方面的努力,却鲜有研究者们系统论及。事实上,斯奈德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诗歌翻译经验,因而对于他的翻译及翻译诗学有必要进行认真审视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 翻译诗学
下载PDF
“求同”还是“存异”?——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日本汉诗英译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安江 周晓琳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1-97,164,共8页
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 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迻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往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同” “存异” 目标读者 可接受性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安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7-122,共6页
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旅行"早已成为各种喻词最主要的来源。它通常被用来说明各种类型的转换和变迁。和所有的旅行隐喻一样,"翻译"不仅预设了空间上的位移,而且亦有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转化。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翻译... 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旅行"早已成为各种喻词最主要的来源。它通常被用来说明各种类型的转换和变迁。和所有的旅行隐喻一样,"翻译"不仅预设了空间上的位移,而且亦有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转化。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翻译就是一种另类的旅行方式,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主体文化去往他者文化的一次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 隐喻 文本旅行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妥协与变形——从“误译”现象看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的理论缺陷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安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125,共5页
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介入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得不作出某种妥协与变形。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遭到边缘化,译者的主体性突显。大量译作对原作的情节、叙事结构等方面均有严重的增删和改译。传统的翻译批评模式对这种现象缺乏科学... 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介入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得不作出某种妥协与变形。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遭到边缘化,译者的主体性突显。大量译作对原作的情节、叙事结构等方面均有严重的增删和改译。传统的翻译批评模式对这种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阐释,从而将自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语境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译者角色及其对翻译批评模式建构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妥协与变形 社会文化语境 译者主体性 翻译批评
下载PDF
论读者角色对翻译行为的操纵与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安江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3,72,共4页
当今的译学研究很重视对读者的研究与批评。人们普遍认为读者是译本解读和译本评价中最活跃的同时又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将试图探讨一下翻译研究中的读者角色及其对翻译行为的操纵和影响。[作者简介]胡安江(1972—),男,汉族,四川... 当今的译学研究很重视对读者的研究与批评。人们普遍认为读者是译本解读和译本评价中最活跃的同时又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将试图探讨一下翻译研究中的读者角色及其对翻译行为的操纵和影响。[作者简介]胡安江(1972—),男,汉族,四川外语学院成教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角色 翻译研究 翻译行为 影响
下载PDF
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英译本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安江 周晓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如果从传统翻译研究的"对等"或"等值"视角来审视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译本,读者会发现其译诗中某些背离所谓"充分性"翻译原则的地方,但如果从翻译规范论的相关理论视角来进行观照,则会发现吴氏译本... 如果从传统翻译研究的"对等"或"等值"视角来审视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译本,读者会发现其译诗中某些背离所谓"充分性"翻译原则的地方,但如果从翻译规范论的相关理论视角来进行观照,则会发现吴氏译本对于译诗"可接受性"的充分彰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分性 可接受性 翻译规范 寒山诗 吴其昱
下载PDF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安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17,共15页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详细梳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路径,希望可以启发后续有关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未来的研究依然需要在理论...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详细梳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路径,希望可以启发后续有关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未来的研究依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理念与方法、体制与机制、译介与传播、平台与渠道、人才与培养等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特别需要加强在理论创新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以及机制效能研究等核心议题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能力 文化软实力 走出去战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