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杨 胡岩芳 +1 位作者 赵瑞杰 李喜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76-179,共4页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病人(年龄≥75岁),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脑CT复查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非HT组(129例)和HT组(36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H-L拟合度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有效性、区分度。结果: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心房颤动史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HT组(P<0.05);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977,P=0.436,预测值与实际值大体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3,0.976)],其截断值为0.24,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6.8%,表明该列线图区分度较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效性和区分度较好,有助于临床评估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为进行个体化预防HT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胡岩芳 刘科 +1 位作者 王建民 李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凝血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水肿面积、血肿体积、PSQI评分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SS-QOL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双重抗血小板 丁苯酞
下载PDF
高龄轻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岩芳 赵杨 李喜朋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龄轻度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高龄轻度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阿普酶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无END组139例。采用Logisti... 目的探讨高龄轻度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高龄轻度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阿普酶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无END组139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轻型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时存在高血糖、白细胞计数升高、颈动脉狭窄、血小板计数升高为高龄轻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4项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高龄轻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提示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预测能力较好,C-index指数高达0.857(95%CI:0.826,0.888),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为中等。结论溶栓时合并高血糖、白细胞计数升高、颈动脉狭窄、血小板计数升高的高龄轻度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综合评估上述因素;采用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为中等,对预测高龄轻型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列阵图 预测模型 高龄 轻型
下载PDF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岩芳 胡沛霖 +2 位作者 赵杨 赵晓辉 苑少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380-3383,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患者全血中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VD患者100例,其中轻中度VD患者56例、重度VD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聚合酶...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患者全血中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VD患者100例,其中轻中度VD患者56例、重度VD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分析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VD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重度VD组MTHFR基因CC型频率显著降低,TT型、CT+TT型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与轻中度VD组相比,重度VD组MTHFR基因TT型频率显著升高(P<0.05)。MTHFR基因CC型VD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层次显著低于CT+TT型患者(P<0.05)。MTHFR基因CC型VD患者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CT+TT型患者(P<0.05)。MTHFR基因突变是影响V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良好脑侧支循环代偿是VD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VD患者全血中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侧支循环代偿层次、VD患者预后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侧支循环及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胡岩芳 胡沛霖 +4 位作者 赵杨 赵晓辉 苑少杰 张彤 郜风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1期0091-0092,共2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序贯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侧支循环及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66例影像学检查证实合并有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 目的:探究丁苯酞序贯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侧支循环及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66例影像学检查证实合并有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设定对照组患者接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2周,设定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侧支循环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S、HDS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HDS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脑血管侧支循环及认知功能,减少脑血管病复发,改善预后,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序贯治疗 血管性痴呆 侧支循环 认知功能预后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bA_(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房硕 王建民 +2 位作者 胡岩芳 赵晓辉 胡沛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与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9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的血清HbA_(1c)水平分为A组(<6.5%,60例)、B组(6.5%~<8.5%,33例)、C组(≥8.5%,2... 目的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与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9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的血清HbA_(1c)水平分为A组(<6.5%,60例)、B组(6.5%~<8.5%,33例)、C组(≥8.5%,26例)。采用CTA或DSA行头颈部血管检查,计算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入院1周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1分以上为病情进展;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发病第30天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分析HbA_(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比例、第30天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轻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B、C组,中、重度狭窄所占比例高于B、C组(P均<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病情进展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8.3%、30.3%、61.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第30天时的mRS评分分别为(1.22±1.33)、(2.30±1.38)、(3.00±1.55)分,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A_(1c)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病情进展患者所占比例、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5、0.431、0.742,P<0.05或<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bA_(1c)水平与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HbA_(1c)水平升高,患者的病情更容易进展,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后循环脑梗死 血管狭窄 病情进展 预后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沛霖 王文胜 +3 位作者 李喜朋 王建民 胡岩芳 刘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Nrf2和HO-1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中的动态表达及依达拉奉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巧莲 郭力 +2 位作者 胡岩芳 贾珍 李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en 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豚鼠脊髓匀浆抗原(GPSCH)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依达拉奉小剂量组、依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en 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豚鼠脊髓匀浆抗原(GPSCH)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依达拉奉小剂量组、依达拉奉大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DXM),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发病率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脊髓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三色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结果:依达拉奉大剂量组(8.33%)和DXM组(0%)的发病率均低于EAE组(58.3%)(P<0.05);在发病高峰期时,依达拉奉大剂量组(0.32±1.10)、DXM组(0)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EAE组(2.06±2.01)及依达拉奉小剂量组(1.21±1.51)(P<0.05);依达拉奉大剂量组(1.25±1.67)、DXM组(0)大鼠16天时脊髓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袖套数目明显低于EAE组(8.17±3.49)及依达拉奉小剂量组(7.67±4.37)(P<0.05);依达拉奉大剂量组的轴突及髓鞘损伤程度较EAE组和依达拉奉小剂量组轻;与正常组比较,EAE组、依达拉奉小剂量组、依达拉奉大剂量组及DXM组大鼠的脊髓组织中Nrf2及HO-1表达均上调,依达拉奉大剂量组的表达数目最高,且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EAE大鼠的发病率,减轻发病时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脊髓内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及HO-1的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依达拉奉 NRF2 血红素加氧酶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爽 胡岩芳 刘科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之后对两组患者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峰速度(Vp)及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差值(DVp及DV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及Vm水平分别为(73.25±0.89)cm/s和(36.79±0.33)cm/s,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DVp及DVm水平分别为(17.56±0.67)cm/s和(7.86±0.85)cm/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例数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分别为(1.08±0.07)mm、(0.55±0.05)mm2及(2.28±0.04)个,低回声斑块患者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水平却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在治疗后分别为(2.95±0.07)mmol/L、(1.59±0.08)mmol/L和(1.88±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为(1.58±0.0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增加斑块稳定性,降低血脂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状态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科 李强 +4 位作者 贾叶华 李爽 胡岩芳 王丽云 王文胜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3期3539-354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是否与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19例住院3 d内发生的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CTA或DSA行头颈...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是否与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19例住院3 d内发生的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CTA或DSA行头颈部血管检查,计算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ysC水平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0.2岁),有大动脉粥样硬化78例(35.6%)。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部位分别是颅外段椎动脉28例,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35例(椎动脉8例,基底动脉25例,椎动脉+基底动脉2例)和串联狭窄15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比较,颅外段狭窄患者CysC水平更高(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CysC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Cys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高水平的CysC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后循环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段 颅外段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异常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沛霖 陈树波 +7 位作者 王文胜 李喜朋 周建峰 胡岩芳 HU Peilin CHEN Shubo,WANG Wensheng LI Xipeng,ZHOU Jian feng HU Yanfang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6期492-494,456,共3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术 眩晕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 血管异常 病因
下载PDF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ysC、CRP、Hcy检测及其认知功能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晓愉 张昆鹏 +2 位作者 胡岩芳 刘科 王建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对其认知功能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12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 目的研究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对其认知功能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12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测试所有研究对象的CysC、CRP和Hcy水平,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并分析CysC、CRP和Hcy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CysC、CRP和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oCA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和MMSE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CRP和Hcy水平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MMSE评分和MoCA评分与Hcy、CRP和CysC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CysC、CRP和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CysC、CRP和Hcy水平越高,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血清胱抑素C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途径探讨二甲双胍对EAE小鼠Th17细胞反应及T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爽 陈欣 +2 位作者 胡岩芳 刘科 胡沛霖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37-1044,共8页
目的通过TLR4/NF-κB途径探讨二甲双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T辅助细胞17(T help 17cells,Th17)反应及T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皮下多点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肽35-55诱导EAE模型,将30只建模成功的小鼠分... 目的通过TLR4/NF-κB途径探讨二甲双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T辅助细胞17(T help 17cells,Th17)反应及T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皮下多点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肽35-55诱导EAE模型,将30只建模成功的小鼠分为EAE组和EAE+二甲双胍组(n=15),随机选择15只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灌胃干预,剂量为200 mg/(kg·d^(-1))。比较各组小鼠EAE病情、髓鞘完整性、脊髓Th17细胞浸润和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小鼠CD4;幼稚T细胞分为NC组、MOG组和MOG+二甲双胍组。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和Th17分化情况。并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转录和翻译水平。结果EAE组的Knoz评分、髓鞘损伤程度、Th17细胞浸润情况和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AE+二甲双胍组的Knoz评分、髓鞘损伤程度、Th17细胞浸润情况和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低于EAE组(P<0.05)。对于细胞实验,3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MOG组的OD值、Th17细胞比例、TLR4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MOG+二甲双胍组的OD值、Th17细胞比例、TLR4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OG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抑制CD4+幼稚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并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中Th17细胞的浸润,从而缓解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二甲双胍 T辅助细胞17 TLR4/NF-κB途径
下载PDF
结肠癌细胞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多药耐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光磊 胡岩芳 +3 位作者 胡延伟 王钊 张仕东 葛国庆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4期545-547,552,共4页
目的研究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的多药耐药性。方法收集结肠癌切除的标本60例,用福尔马林(10%)浸泡,制成蜡块存档标本。通过观察HIF-1α与P-gp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找出二者关联。并构建miRAN干扰体系,研究重组慢病毒干扰... 目的研究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的多药耐药性。方法收集结肠癌切除的标本60例,用福尔马林(10%)浸泡,制成蜡块存档标本。通过观察HIF-1α与P-gp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找出二者关联。并构建miRAN干扰体系,研究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和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分化的程度无关(P>0.05),而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HIF-1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613,P<0.05)。Lo Vo细胞对ADR、VCR及5-Fu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沉默HIF-1α前后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默MDR1基因后,Lo Vo细胞对ADR与VCR的耐药性有所逆转,沉默MDR1基因表达对二者化疗敏感性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 HIF-1α与P-gp的表达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的影响,HIF-1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HIF-1α通过与MDR1/P-gp的相互作用最终参与了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HIF-1Α MIRNA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慢病毒载体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晓愉 张昆鹏 +2 位作者 胡岩芳 刘科 王建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最佳临界值3.25,敏感度85.06%,特异度70.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650、0.745、0.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
下载PDF
多发性脑神经损害57例病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建民 胡岩芳 +2 位作者 刘科 张晓愉 许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3期63-64,共2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病因,提高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7例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患者,对其进行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分析,结合生物电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手段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 目的分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病因,提高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7例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患者,对其进行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分析,结合生物电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手段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病因进行诊断。结果 57例患者经确诊后具体情况为:1例脑干肿瘤,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脑干梗死,1例痛性眼肌麻痹,1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脑干脑炎,3例海绵窦血栓形成,4例海绵窦动静脉瘘,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10例鼻咽癌脑神经侵害、9例多发性脑神经炎、6例颅内动脉瘤。结论临床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能够引起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但是主要的病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鼻咽癌脑神经侵害、多发性脑神经炎、颅内动脉瘤等,鉴别和诊断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时要多加注意,以防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神经损害 神经系统体征 病因分析 检查
下载PDF
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巧莲 胡岩芳 +1 位作者 郭力 刘瑞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9-641,共3页
目的:分别建立雌性和雄性Wistar大鼠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研究两者的差别。方法:应用非灌注法制备的豚鼠全脊髓匀浆分别免疫雌性和雄性两组Wistar大鼠,诱导建立EAE模型,观察30天,取脊髓组织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 目的:分别建立雌性和雄性Wistar大鼠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研究两者的差别。方法:应用非灌注法制备的豚鼠全脊髓匀浆分别免疫雌性和雄性两组Wistar大鼠,诱导建立EAE模型,观察30天,取脊髓组织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观察两组大鼠在发病时间、发病率、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程等方面的区别。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平均发病时间(13.67±3.50)天,发病率为60%,病程有复发-缓解的特点,神经功能高峰期评分(2.20±1.96)分;雄性Wistar大鼠的平均发病时间(12.18±1.55)天,发病率为85%,呈一过性发病,神经功能高峰期评分(3.46±1.61)分。结论:雄性Wistar大鼠的EAE模型较雌性Wistar大鼠具有发病率高、单相急性病程等特点,为研究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及其发病的性别差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豚鼠 WISTAR大鼠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岩芳 《甘肃科技》 2023年第2期9-11,16,共4页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作得到大力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数量日益增多。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更加看重建筑工程施工品质,因而对建筑施工技术质量要求也变得愈加严苛。基于此,本研究重点针对土...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作得到大力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数量日益增多。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更加看重建筑工程施工品质,因而对建筑施工技术质量要求也变得愈加严苛。基于此,本研究重点针对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研究,主要探析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常见问题。通过对混凝土施工现状加以分析,详细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提升混凝土施工品质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混凝土施工 技术要点 施工方案 优化措施
下载PDF
海马CA1区病变致短暂性全面性遗忘1例报道
19
作者 王建民 胡沛霖 +2 位作者 李爽 胡岩芳 许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29-29,共1页
背景: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突发的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伴反复提问,不伴其它症状和体征。目的:报道1例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患者的病历资料。方法:收集2015年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患者... 背景: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突发的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伴反复提问,不伴其它症状和体征。目的:报道1例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患者的病历资料。方法:收集2015年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检查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与结论:该患者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一过性顺行性情景记忆障碍.伴有发作时视空间认知障碍。神经心理学检查提示时间、地点定向力障碍、词语再认障碍,头颅MRI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在海马CA1区显示高信号。说明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短暂性脑缺血有关,造成脑后内侧网络短暂功能受损,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功能受损在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 头颅MRI 海马 CA1区 脑网络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杨 胡岩芳 +2 位作者 胡沛霖 赵晓辉 郜凤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AIS患者76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7例,同期...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AIS患者76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7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查各组血浆LncRNA XIS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浆LncRNA XIST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侧支循环不良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且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侧支循环不良组升高更明显(P<0.05);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对AIS患者建立良好侧支循环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和0.765,临界值分别为1.76和1.81,敏感性分别为70.2%和74.5%,特异性分别为77.0%和74.3%;两者联合诊断AIS患者建立良好侧支循环的AUC为0.85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71.6%;LncRNA XIST是AIS患者建立侧支循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AIS患者血浆LncRNA XIST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其可能有助于建立脑内侧支循环,与VEGF联合可更好地判定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RNA 长链非编码 染色体 侧支循环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