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液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VCS参数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忠圣 朱易华 +2 位作者 曹兴建 许东生 陆永辉 《交通医学》 2012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VCS参数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变化,探讨其在乙肝病毒感染中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乙肝携带者113例,活动性乙肝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526例外周血淋巴和单核细胞的各项VCS参数,并设计一个新指标:...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VCS参数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变化,探讨其在乙肝病毒感染中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乙肝携带者113例,活动性乙肝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526例外周血淋巴和单核细胞的各项VCS参数,并设计一个新指标:淋巴细胞的平均体积×体积标准差/淋巴细胞的平均射频电导率(LYV×LV-SD/LYC),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乙肝病毒携带者LYV×LV-SD/LYC显著增大(14.38±2.81 vs 11.93±1.36,P<0.01),在乙肝活动组该指标的增大幅度更明显(18.61±3.81 vs 11.93±1.36,P<0.01)。乙肝病毒感染者单核细胞体积参数(MOV)增加较为显著(携带组比正常组:170.53±5.05 vs 168.72±5.05,P<0.01;活动组比正常组:183.27±9.10 vs 168.72±5.05,P<0.01)。LYV×LV-SD/LYC在携带组临界值为≥12.84及在活动组为≥14.87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26%和82.51%,89.19%和72.5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VCS参数发生显著性变化,转换的淋巴细胞新参数在乙肝患者出现显著增大,在乙肝病毒感染诊治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血细胞分析仪 VCS参数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群落参数的改变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忠圣 姜肖刚 +1 位作者 张克霞 苏建彬 《交通医学》 2011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群落参数(VCS)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151例外周血白细胞各项参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用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其中37例尿微量白蛋白(MA),并分析与VCS参数相关性。结果:与对... 目的:探讨白细胞群落参数(VCS)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151例外周血白细胞各项参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用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其中37例尿微量白蛋白(MA),并分析与VCS参数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平均激光率(ML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平均体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平均传导率、单核细胞平均传导率、中性粒细胞平均激光率(MNS)和单核细胞平均激光率(MMS)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与MNS、MLS、MMS呈正相关(r=0.556,0.560,0.602;P<0.01)。结论:白细胞VCS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并可辅助判断微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 2型糖尿病 白细胞群落参数 尿微量白蛋白
下载PDF
抗GPI抗体和抗CCP抗体对RA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3
作者 胡忠圣 赵枰 +2 位作者 张克霞 郁超 张秀琳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72-674,共3页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RA患者42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2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0例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和抗GPI抗体,并应用R0C...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RA患者42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2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0例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和抗GPI抗体,并应用R0C曲线比较两者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RA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中位数)为283.0U/ml,与其他风湿病组(12.4U/ml)和健康对照组(11.2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血清GPI水平(1.68±1.50)mg/L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0.71±0.77)mg/L和健康对照组(0.43±0.24)m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GPI抗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标准误0.046,其95%的近似可信区间为0.729~0.909。抗CCP抗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标准误为0.045,其95%的近似可信区间为0.741~0.916,两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GPI抗体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但特异性比抗CCP抗体低。结论:抗GPI抗体同抗CCP抗体一样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载PDF
血透对cTnT和cTnI测定的影响
4
作者 胡忠圣 王峰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年第6期746-746,748,共2页
目的 :研究血透对cTnT和cTnI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了 5 0例肾衰患者血透前后的cTnT和cTnI的值。结果 :血透使cTnT(P <0 .0 0 1)和cTnI(P <0 .0 0 1)降低。结论 :血透改变了血清中cTnT和cTnI的浓度。由于血透对cTnT和cTn... 目的 :研究血透对cTnT和cTnI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了 5 0例肾衰患者血透前后的cTnT和cTnI的值。结果 :血透使cTnT(P <0 .0 0 1)和cTnI(P <0 .0 0 1)降低。结论 :血透改变了血清中cTnT和cTnI的浓度。由于血透对cTnT和cTnI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透 CTNT CTNI
下载PDF
316例淋巴系肿瘤骨髓象WHO分型结果分析
5
作者 胡忠圣 熊树民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年第5期510-511,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系统肿瘤 骨髓象 分型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监测术后并发感染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易华 曹兴建 +1 位作者 张克霞 胡忠圣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784-786,共3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机体应激状态时的变化,并探讨其诊断应激状态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方法使用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21例经细菌培养确诊术后并发感染者和23例术后无感染症状者的外周血血常规,记录WBC、NE%和中性粒...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机体应激状态时的变化,并探讨其诊断应激状态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方法使用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21例经细菌培养确诊术后并发感染者和23例术后无感染症状者的外周血血常规,记录WBC、NE%和中性粒细胞的各项VCS参数;同时监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然后进行组间指标比较分析,并对VCS参数与hs-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在无感染症状组与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术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转换参数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大于其他指标;在术后并发细菌感染人群的临界值大于或等于27.12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8.29%和81.93%。且其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74,P=0.000)。结论继发的细菌感染导致应激状态下中性粒细胞VCS参数的显著性变化,转换的中性粒细胞新参数在应激状态并发细菌感染者中出现了显著性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S参数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316例淋巴组织肿瘤骨髓细胞形态学的WHO分型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熊树民 胡忠圣 阎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淋巴系肿瘤在骨髓细胞形态学中的表现,探讨WHO分型有关问题。方法:采用WHO分型方法, 对316例伴有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异常的淋巴组织肿瘤进行分析。结果:前体B、T淋巴母细胞急性白血病(ALL)占46.6%, 外周B淋巴组织肿瘤中慢性淋... 目的:观察淋巴系肿瘤在骨髓细胞形态学中的表现,探讨WHO分型有关问题。方法:采用WHO分型方法, 对316例伴有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异常的淋巴组织肿瘤进行分析。结果:前体B、T淋巴母细胞急性白血病(ALL)占46.6%, 外周B淋巴组织肿瘤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占18.4%,多发性骨髓瘤(MM)占14.6%,其他 恶性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亦较多见,占12.2%,浸润程度不一。其余比例较少的疾病为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 病(HCL)、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浆细胞白血病(PCL)、伴有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SLVL)。B淋巴系肿瘤病例较T 淋巴组织肿瘤明显增多。结论:WHO分型以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为基础,确定主要分化类型和分化程度,并结合细胞遗传 学异常以及特殊的病因学和临床特点综合分类,可能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合理的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肿瘤 WHO 骨髓细胞形态学 分型 观察 淋巴系肿瘤 淋巴瘤 瘤细胞 外周 CLL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动态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宇翔 胡忠圣 王峰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4 3例按梗死灶大小分成2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 ISA法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血清IL - 6水平。...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4 3例按梗死灶大小分成2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 ISA法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血清IL - 6水平。结果:大、小灶性梗死组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IL - 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且大灶性梗塞组明显高于小灶性梗塞组(P<0 .0 5 )。小灶性梗死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至14天恢复正常(P>0 .0 5 )。大灶性梗塞组治疗后3天血清IL- 6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P>0 .0 5 ) ;7天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 1) ;但至14天仍高于正常(P<0 .0 1)。结论: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水平有助于监测病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细胞介素-6 动态检测 治疗前后 溶栓 血清IL-6 急性脑梗死患者 ELISA法检测 脑梗死急性期 双抗体夹心 治疗后 小灶性 临床意义 动态变化 判断预后 观察疗效 梗死灶 ABC 对照组 梗塞 下降 水平
下载PDF
胃粘膜微血流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玉明 陈天敏 +1 位作者 葛振明 胡忠圣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胃粘膜血流的分布与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胃、十二指肠有病变的患者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内镜对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病变处的粘膜血流值均偏低 ,十二... 目的探讨胃粘膜血流的分布与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胃、十二指肠有病变的患者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内镜对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病变处的粘膜血流值均偏低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处的血流高于贲门溃疡处 ,高位糜烂的血流低于胃窦糜烂处 ,胃癌的血流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论经内镜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的胃、十二指肠病变处的血流数值提示 ,粘膜下血流的减少是这些病变的基本原因之一 ,尤其高位的糜烂、溃疡的发病因素中粘膜下血供减少比胃酸更为重要。因此对高位病变的治疗应重视对胃粘膜血供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血流 激光多普勒血液仪 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粘膜病变
下载PDF
老年白血病合并糖尿病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彩华 金艳 +2 位作者 胡忠圣 张瑾 季美华 《交通医学》 2008年第5期484-484,48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白血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12例老年白血病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联合化疗或口服维甲酸、羟基脲、肌注干扰素等,5例接受短效或中效胰岛素治疗,7例口服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结果:12例中... 目的:探讨老年白血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12例老年白血病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联合化疗或口服维甲酸、羟基脲、肌注干扰素等,5例接受短效或中效胰岛素治疗,7例口服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结果:12例中无1例发生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存活10例,生存期1~36个月。结论:老年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糖的变化,使用胰岛素过程中警惕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糖尿病 老年人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Bmi1 mRNA的表达水平
11
作者 葛熙 赵枰 +1 位作者 周峰 胡忠圣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82-383,共2页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Bmi1基因表达的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ML患者41例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的结果显示,基因Bmi1在健...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Bmi1基因表达的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ML患者41例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的结果显示,基因Bmi1在健康人、CML患者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中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544±0.233、1.624±0.632、3.021±0.923及3.561±1.005。CML患者中Bmi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加速期及急变期中Bmi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急变期Bmi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加速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基因在CML外周血中有高水平的表达,是监测CML患者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BMI1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浆B细胞刺激因子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季美华 胡忠圣 +1 位作者 张桂华 陆德炎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33-34,54,共3页
目的研究B细胞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浆B细胞刺激因子(Blys)水平,探讨Blys的血浆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B-NHL)的关系,分析Blys在MM、B-NH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研究B细胞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浆B细胞刺激因子(Blys)水平,探讨Blys的血浆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B-NHL)的关系,分析Blys在MM、B-NH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12例)、B-NHL(31例)患者外周血浆Blys水平,以健康献血员(30例)作为对照,并对B-NHL不同分型及化疗前、后患者血浆Bly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MM、Ⅰ~Ⅱ期和Ⅲ一Ⅳ期B-NHL化疗前血浆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Ⅰ~Ⅱ期、Ⅲ~Ⅳ期B-NHL化疗前均显著高于化疗后(P<0.01),Ⅲ~Ⅳ期B-NHL化疗前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且B-NHL的不同组织类型化疗前血浆BlyS水平各不相同,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显著高于化疗后(P<0.01);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著高于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P<0.01)。结论外周血浆Blys水平在MM、B-NHL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且在B-NHL中与组织类型、分期和治疗有关,提示Blys可能参与B细胞恶性肿瘤发病过程,有望成为B细胞恶性肿瘤诊断、判断分期和评价疗效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恶性肿瘤 B细胞刺激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缩短产时放置IUD产后恶露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曼华 程英 +3 位作者 黄丽娟 耿淑平 王心梅 胡忠圣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研究产后及时清除脱落宫腔的肥厚蜕膜对产后即时放置IUD的影响。方法:健康产妇胎盘娩出后,随机分为清除蜕膜组和未清除脱膜组并放置宫内节育器。选择同期、同等条件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对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宫腔感染、IUD脱落情况及... 目的:研究产后及时清除脱落宫腔的肥厚蜕膜对产后即时放置IUD的影响。方法:健康产妇胎盘娩出后,随机分为清除蜕膜组和未清除脱膜组并放置宫内节育器。选择同期、同等条件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对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宫腔感染、IUD脱落情况及非意愿妊娠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产时放置IUD不增加宫腔感染;IUD脱落率与放置正确与否及宫腔大小有关;恶露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论:产后及时清除脱落宫腔肥厚蜕膜可以缩短恶露时间,对IPPI具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露时间 宫内避孕器 蜕膜
下载PDF
缩短产时放环恶露时间的研究
14
作者 刘曼华 程英 +3 位作者 黄丽娟 耿淑平 王心梅 胡忠圣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 :研究产后及时清除宫腔的肥厚蜕膜对恶露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 70 0例健康产妇随机分组 ,分别选产时胎盘娩出后 ,清除宫腔肥厚蜕膜放置 IUD组和不清除宫腔肥厚蜕脱放置 IU D组 ,对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宫腔感染、环脱落情况及非意愿... 目的 :研究产后及时清除宫腔的肥厚蜕膜对恶露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 70 0例健康产妇随机分组 ,分别选产时胎盘娩出后 ,清除宫腔肥厚蜕膜放置 IUD组和不清除宫腔肥厚蜕脱放置 IU D组 ,对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宫腔感染、环脱落情况及非意愿妊娠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产时放环不增加宫腔感染 ;环脱落率和放置正确与否及宫腔大小有关 ;恶露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论 :产后及时清除宫腔肥厚的蜕膜可以缩短恶露时间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露时间 宫内节育器 铜质 产时放环 蜕膜 研究
下载PDF
骨髓活检病理学结合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诊断疑难血液病 被引量:1
15
作者 季美华 陶健 +1 位作者 杨其昌 胡忠圣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在疑难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7例临床疑难血液病患者进行外周血采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分别观察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37例疑难血液病确诊为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在疑难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7例临床疑难血液病患者进行外周血采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分别观察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37例疑难血液病确诊为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3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7例淋巴瘤骨髓浸润、3例骨髓转移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及骨髓转移癌诊断方面,骨髓活检切片优于涂片。结论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同步观察能有效提高临床疑难血液病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率,并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涂片 骨髓涂片 骨髓活检 疑难血液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