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臀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1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乳房重建
下载PDF
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初探 被引量:9
2
作者 胡斯旺 庄跃宏 +3 位作者 崔怀瑞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0-584,589,共6页
目的设计可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进行直视观察的模型,并进一步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规律。方法制作皮肤血管观察窗套件,选择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作为目标观察区,并分时间点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 目的设计可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进行直视观察的模型,并进一步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规律。方法制作皮肤血管观察窗套件,选择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作为目标观察区,并分时间点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扩增,测量并计算微血管在各时间点的"扩增率",总结其扩增规律。结果设计的皮肤观察窗套件可清楚观察到大鼠皮肤血管的扩增过程,该观察窗套件还可根据观察对象的大小调整尺寸进而观察不同动物的choke血管。通过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观察发现第1h、1d、2d、3d、4d、6d、10d、16d目标观察区choke血管的"扩增率"分别是(1.00±0.00)、(1.11±0.08)、(1.25±0.17)、(1.36±0.22)、(1.85±0.33)、(1.82±0.38)、(1.54±0.39)和(1.83±0.45)。结论对于皮肤微血管的活体动物研究,皮窗结合体视显微镜观察是方便、有效的直视观察手段。大鼠两髂腰动脉穿支体间的choke血管在第4~6天时处于扩增高峰,逐渐减弱后在第10~16天出现二次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窗 穿支体区 choke血管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再探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斯旺 毛海蛟 +4 位作者 庄跃宏 崔怀瑞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 目的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中测量各时间点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的灰度值和穿支体区血管的灰度值,并计算它们的比值("谷-峰比"),总结体区间choke血管的变化规律。结果术后1h、1d、2d、3d、4d、6d、10d、16d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灰度值(V-valley)和穿支体血管灰度值(V-peak)的比分别为(0.29±0.05)、(0.67±0.10)、(0.78±0.08)、(0.85±0.06)、(0.60±0.12)、(0.56±0.10)、(0.53±0.11)和(0.41±0.07)。结论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增加在第1天出现,第3天到峰值,第4天明显减小,随后逐渐消退。明胶-氧化铅灌注-X线摄片技术,结合Scion Image Beta 4.02软件,可计算出choke血管区和穿支体区的灰度值比,能定性反映微血管的相对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choke血管 血管造影 灰度值
下载PDF
小腿部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60
4
作者 梅劲 任家武 +5 位作者 楼新法 戴开宇 崔怀瑞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动脉造影 小腿 形态计量
下载PDF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梅劲 宋铁山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cm2,每100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形态计量
下载PDF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世新 吴东方 +5 位作者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莪术油注射液对慢性低氧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臣友 +3 位作者 戚双双 戴开宇 胡斯旺 楼新法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慢性低氧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低氧组、5mg/kg体重莪术油组、10mg/kg体重莪术油组、20mg/kg体重莪术油组,每组14只。慢性低氧处理采用低氧舱内吸入大... 本文旨在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慢性低氧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低氧组、5mg/kg体重莪术油组、10mg/kg体重莪术油组、20mg/kg体重莪术油组,每组14只。慢性低氧处理采用低氧舱内吸入大约10%O2、5%CO2,饲养10h/d,持续饲养28d。莪术油组大鼠低氧处理前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实验结束次日,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动物学习和记忆成绩的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以及海马组织Ca2+浓度([Ca2+i]);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phosphorylated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p-CaMKII)在海马组织和胞膜上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低氧组大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含量明显增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Ca2+]i明显增高(P<0.01),海马p-CaMKII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慢性低氧组比较,莪术油各组发生以下变化:10、20mg/kg体重莪术油组大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5、10、20mg/kg体重莪术油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10、20mg/kg体重莪术油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显著增加(P<0.01);5、10、20mg/kg体重莪术油组大鼠海马组织[Ca2+]i明显降低(P<0.01);10、20mg/kg体重莪术油组大鼠海马p-CaMKII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P<0.01)。以上结果提示,莪术油改善慢性低氧导致的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海马组织[Ca2+]i和/或增加海马组织p-CaMKII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低氧 莪术油注射液 学习和记忆 海马 磷酸化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金联洲 周小兵 +2 位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崔怀瑞 吴东方 +4 位作者 唐茂林 梅劲 戴开宇 胡斯旺 陈世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4-618,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结果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3 位作者 崔怀瑞 胡斯旺 毛以华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2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廖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改良血管内栓线技术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型NOS(nNOS)及...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改良血管内栓线技术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型NOS(nNOS)及诱导型NOS(iNOS)的表达。8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加电针组(针刺组)、电针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20只。抑制剂组在第一次电针后,经脑立体定位仪按Konig Klippel图谱用微量注射器将5μL的PI3-K的拮抗剂LY294002(400μmol/L)缓慢恒速注入侧脑室。电针穴位选择"水沟"、"承浆"穴,测定大鼠脑组织NO、NOS表达。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海马及大脑皮层NO水平异常增高,nNOS、iNOS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大鼠"水沟"、"承浆"穴,在减少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丢失同时,明显抑制了海马、皮层NO水平,nNOS、iNOS蛋白表达异常增加的现象被逆转,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Y294002拮抗PI3K阻断TrkA受体通路后,针刺对海马及皮层NO、nNOS、iNOS异常增加的抑制效应再次逆转,海马及皮层NO水平、nNOS、iNOS蛋白表达再次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抗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丢失同时,对NOS的异常上调有逆转作用,其逆转作用部分通过TrkA-PI3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缺血再灌注 一氧化氮合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A
下载PDF
大鼠背部跨区皮瓣的Choke静脉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4 位作者 庄跃宏 刘杨武 杨锦 张根福 杨晓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4,共7页
目的通过皮窗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Choke静脉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首先利用氧化铅-明胶一次性整体血管灌注技术,对30只SD大鼠背部血管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在10只SD大鼠背部一侧切取大小为10.0cm×3.5cm的跨区皮瓣,放置皮窗,... 目的通过皮窗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Choke静脉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首先利用氧化铅-明胶一次性整体血管灌注技术,对30只SD大鼠背部血管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在10只SD大鼠背部一侧切取大小为10.0cm×3.5cm的跨区皮瓣,放置皮窗,用体视显微镜连续观察8d并摄片记录Choke动静脉的变化情况。另2只大鼠同法安置皮窗后,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蓝各1ml,视频记录Choke区动静脉的循环过程。结果跨区皮瓣切取后,Choke区的动脉与静脉管径均扩张,连接小静脉于术后(60±12)h开始出现管径扩张,一直延续到(4.5±0.5)d。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可以完整地观察到Choke动静脉的循环过程,其动脉血流速度为2.53mm/s。结论在皮瓣切取后的早期,静脉血主要以"迷宫"式回流为主,而术后晚期则通过"迷宫式"及"瓣膜失效"两种方式进行回流,以"瓣膜失效"为主。伊文思蓝可作为一种血流示踪剂,与皮窗直视观测相结合,适用于皮瓣内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Choke血管 皮窗 血流动力学 大鼠
下载PDF
一种研究choke血管新的动物模型—大鼠背部皮窗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庄跃宏 胡斯旺 +4 位作者 吴东方 丁茂超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每隔12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形态,用数码相机拍照,连续观察7 d。结果 10只中有3只术后出现严重感染。通过皮窗观察孔能够完整流器地观察到choke区的动静脉。皮瓣掀起60 h可见连接小静脉管径发生轻微扩张,随后几天管径继续扩张,并因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的曲度增加;这些小静脉的管径扩张于术后5 d达到极致。术后choke区静脉干及动脉管径也可见相应扩张,但其变化不及静脉明显。结论与之前报道过的X线造影、CTA相比,大鼠背部皮窗作为观察choke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活体上对choke血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实时观察。其缺点为频繁麻醉可能影响大鼠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皮窗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3
14
作者 金联洲 崔怀瑞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周小兵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腰区相关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该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髋骨、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及其供血皮瓣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可任意方向的旋转观察。结论: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正常腰区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邹天乐 龚瑜 +5 位作者 林爱娣 徐芝慧 彭继文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g,乳胶1... 目的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g,乳胶10ml,水20ml,温度20℃,灌注量20~30ml/300g。结论优化后的硫酸钡灌注血管造影成像效果有显著提高,可达到氧化铅血管造影的效果,且因硫酸钡无毒,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形态学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钡 乳胶 皮动脉 大鼠 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12
16
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1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后区 股深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陶友伦 陈绍鹤 +6 位作者 徐世敏 毛以华 涂盈盈 徐灵通 胡斯旺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面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皮动脉 血管造影 形态计量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委中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崔怀瑞 楼新法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蒋松鹤 杨新东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为委中穴针刺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腘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刺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腘筋膜的深... 目的:为委中穴针刺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腘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刺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腘筋膜的深度为(0.81±0.20)cm。腘筋膜深面,针体周围是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针体穿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入深面可触及粗大的胫神经和腘血管束,针体由皮肤到胫神经的深度为(1.55±0.32)cm,到腘静脉的深度为(2.84±0.38)cm。胫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腘窝上、下角的连线。结论:委中穴针刺的适宜深度均值为1.55cm。委中穴与腘窝的筋膜组织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中穴 针刺 局部解剖
下载PDF
Ⅱ型与Ⅴ型腓骨瓣修复跟骨缺失初期再造跟骨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仁鹏 梅劲 +4 位作者 潘庆祥 陶友伦 魏鹏 胡斯旺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0-414,共5页
目的比较Ⅱ型、Ⅴ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Ⅴ型和Ⅱ型的简化模型,分别模拟采用Ⅱ型V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以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位移作为评价足功能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比较两者的稳定性。结果建立了Ⅱ型腓骨瓣与Ⅴ... 目的比较Ⅱ型、Ⅴ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Ⅴ型和Ⅱ型的简化模型,分别模拟采用Ⅱ型V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以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位移作为评价足功能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比较两者的稳定性。结果建立了Ⅱ型腓骨瓣与Ⅴ型腓骨瓣修复简化模型并得到分析后的理论数据。理论计算表明,Ⅱ型腓骨瓣的稳定性优于Ⅴ型。两种重建术式后,Ⅱ型、Ⅴ型腓骨瓣均修复成跟骨样形态。结论从力学角度和临床效果考虑,跟骨缺损必须修复,比起Ⅴ型来,Ⅱ型腓骨瓣相对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力学 跟骨 移植
下载PDF
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1 位作者 胡斯旺 崔怀瑞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29-131,13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炎性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NGF中和抗体,Ⅳ组为炎性痛组+IgG对照抗体;V组为炎性...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炎性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NGF中和抗体,Ⅳ组为炎性痛组+IgG对照抗体;V组为炎性痛组+NGF中和抗体。造模后第1~第3天,鞘内分别注射NGF中和抗体或IgG对照抗体,每天1次,剂量20μg/10μL。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并于第1天注药后连续测定24 h。造模后第3天测痛后(最后一次注药后3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NGF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造模后第1~第14天,与I组比较,Ⅱ组、Ⅳ组PWTL值显著下降;造模后第3天,NGF的平均光密度值(IOD)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包括PWTL和IOD及蛋白表达)与I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V组PWTL值显著增高,脊髓部位的NGF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内源性NGF可能参与了炎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