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外侧椎间融合联合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阮超越 陈云琳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其中腰椎不稳症8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5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3岁,平均62.1岁;均为单节段融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变化。结果: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8±5.2)min,平均失血量(82.5±22.6)ml。术后1例大腿内侧麻木,1例屈髋肌力下降,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1±0.75)分降低至(2.31±0.75)分(P<0.05),ODI由术前的(42.58±1.55)%降低至(12.55±0.84)%(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完全融合,5例患者部分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94.86±2.44)mm^2提高至术后的(150.70±7.02)mm2(P<0.05)。结论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病变 经皮固定 治疗结果 安全性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陈云琳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有限切开减压 胸腰段骨折 神经损伤
下载PDF
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旭栋 蒋伟宇 +3 位作者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颈寰椎 寰枢关节 脱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3
4
作者 胡旭栋 裴福兴 +3 位作者 沈彬 杨静 周宗科 康鹏德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S1期52-56,共5页
背景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是止血带效应所导致的纤溶亢进,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减少出血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目的:探讨TXA减少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选择130例... 背景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是止血带效应所导致的纤溶亢进,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减少出血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目的:探讨TXA减少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选择130例行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A组为试验组,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静脉给予10 mg/kg TXA;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TX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内每小时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结果:术后1~3 h每小时引流量和总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4~6 h每小时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1 d、3 d、5 d A组血红蛋白值均高于B组(P【0.05)。A、B两组总失血量分别为752 ml和1107 ml(P【0.05)。A、B两组输血人数分别为5人和12人,输血率分别为7.7%和18.5%(P【0.05)。两组患者术前、松止血带时、术后3 h和术后24 h PT、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 D-二聚体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DVT,术后3周两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结论结论:TKA手术中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给予TXA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量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旭栋 周宗科 +5 位作者 裴福兴 沈彬 杨静 康鹏德 马俊 岳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5期385-389,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已形成共识,但目前未见应用氨甲环酸(TXA)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研究。目的:评价TKA应用TXA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预防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凝药物已形成共识,但目前未见应用氨甲环酸(TXA)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研究。目的:评价TKA应用TXA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预防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共纳入100例行初次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A组为低分子肝素组,B组为阿哌沙班组,两组均在松止血带前5-10 min TXA 15 mg/kg静脉滴注,术后6-12 h在每小时引流量〈30 ml时给予低分子肝素0.2 m(l2000 Axa IU,依诺肝素钠,赛诺菲公司提供)或阿哌沙班2.5 mg(美国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两者最迟使用时间不超过术后12 h,以后按常规剂量使用至术后14 d;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A组引流量(226.1±79.3)ml,B组引流量(232.1±76.1)ml,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6);A组总失血量(916.3±192.6)ml,B组总失血量(887.2±213.7)ml,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1);术后5d两组均未发生DVT,A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3例,B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2例,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4);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PE疑似病例;术后1个月和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未见症状性DVT和PE病例;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A组和B组均发生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6例,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40);术后1d、3d和5d两组患者的PT和APTT均较术前延长,组间比较以上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KA围手术期应用TXA后序贯应用阿哌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VTE均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有效性研究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成形与结合伤椎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4 位作者 赵华国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03-708,共6页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伤椎固定结合成形与跨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蒋伟宇 潘国平 +6 位作者 陈丹果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王扬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骨质疏松 伤椎椎弓根固定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与椎间盘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8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5 位作者 胡旭栋 阮超越 陈云琳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4-740,共7页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PEID组和MED组,各42例。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4.4±10.6min;切口长度平均7mm;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0.6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4±0.5次;MED组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4±12.4min;切口长度平均18mm;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4±1.2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3±0.6次。PEI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比MED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PEID组与M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4±1.0和6.4±1.3;术后1d为1.4±1.2和1.0±0.8;术后1个月时为1.6±1.4和1.2±0.6;术后1年时为2.0±1.6和1.8±1.4;术前、术后1年时的ODI别为(58.4±18.0)%和(18.4±10.0)%。ME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6±1.2和7.0±1.0;术后1d为2.2±1.0和1.8±1.6;术后1个月时为2.0±1.3和1.6±1.1;术后1年时为2.2±1.5和2.1±1.2;术前、术后1年时ODI分别为(60.2±17.2)%和(20.0±14.2)%。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时两组间腰痛、腿痛VAS评分PEID组均低于MED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年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1年优良率分别为90.9%和92.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ID和MED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均满意,PEID更具有微创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内镜 椎板切除
下载PDF
白藜芦醇抑制脊髓损伤兔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被引量:7
9
作者 蒋伟宇 胡旭栋 +7 位作者 陈云琳 阮超越 许楠健 王扬 徐顶立 张佳铭 李豪杰 马维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850-856,共7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的其他4组均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每日静脉给药,CON组和SC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 d。Tarlov法进行兔神经行为学评分,发色底物法测定脊髓组织MDA含量及SOD和GSH-Px活力,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神经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Sirt1,NF-κB p65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增加脊髓损伤兔行为学评分,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降低脊髓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力,下调脊髓组织NF-κB p65的表达,上调Sirt1的表达,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脊髓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的表达均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可促进脊髓损伤兔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Sirt1、调节NF-κB通路和体内抗氧化水平,进一步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脊髓损伤 NLRP3炎症小体 氧化系统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下载PDF
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颈脊髓损伤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6 位作者 顾勇杰 赵刘军 胡旭栋 于亮 阮超越 陈云琳 冯乐玲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44-848,共5页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损伤 减压术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
11
作者 胡旭栋 邹佳欣 +2 位作者 郑幸 王亚萍 丁真翁加 《住宅与房地产》 2023年第35期58-60,共3页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当地乡村住宅现状和当地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运用SWOT方法分析装配式建筑在该地区发展的优点、缺点、机会和挑战,为农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装配式建筑 SWOT方法
下载PDF
对移动IPv6中的重定向攻击的防御
12
作者 胡旭栋 于建华 张根度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1-102,117,共3页
移动IPv6中的路由优化使移动结点和远端结点能够直接进行信息的交互,从而防止了移动IPv4中存在的三角路由攻击的问题。但是路由优化要求移动结点及时向远端结点发送绑定更新包。没有经过认证的或者假的绑定更新包将带来许多新的安全问题... 移动IPv6中的路由优化使移动结点和远端结点能够直接进行信息的交互,从而防止了移动IPv4中存在的三角路由攻击的问题。但是路由优化要求移动结点及时向远端结点发送绑定更新包。没有经过认证的或者假的绑定更新包将带来许多新的安全问题。RR(ReturnRoutability)协议有效地保证了绑定更新包的安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定向攻击。该文所做的就是防止这种重定向攻击,同时保证良好的性能和可扩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IPV6 移动IPV6安全 重定向攻击 绑定更新安全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丝素-胶原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森 史晓远 +5 位作者 林卫 范红松 陈宝 吴晖 胡旭栋 王光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8期7087-7091,共5页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神经修复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目的: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胶原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雌性SD大...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由于自体神经移植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神经修复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目的: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胶原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约10mm的坐骨神经缺损,分别采用倒转自体神经、静电纺丝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单纯PLGA神经导管桥接,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了解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与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成的纳米神经导管管壁疏松多孔,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静电纺丝PLGA-丝素-胶原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神经导管 组织工程 神经再生 聚(乳酸-乙醇)酯共聚物 丝素 胶原 生物材料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14
作者 施凯日 李豪杰 +5 位作者 王扬 周树一 彭宇杰 陈云琳 胡旭栋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6-682,692,共8页
目的:使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前路枕骨髁螺钉的相关置钉参数,探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共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30例,女20例,年龄42.2±8.6岁(23~68岁)。排除... 目的:使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前路枕骨髁螺钉的相关置钉参数,探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共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30例,女20例,年龄42.2±8.6岁(23~68岁)。排除感染、肿瘤、解剖畸形、骨折脱位、退行性变及严重骨质疏松,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后,模拟前路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进钉点至枕骨髁内侧缘及寰枕关节面的距离、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最短垂直距离、进入枕骨髁骨质内的钉道长度,再用3-matic软件测量螺钉的头倾角及外倾角,将螺钉各置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模拟成功置入100枚前路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观察均无枕骨髁内外侧壁、寰枕关节面及舌下神经管的损伤。前路枕骨髁螺钉各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钉点距枕骨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寰枕关节面垂直距离分别为3.28±0.54mm、2.84±0.45mm,螺钉头倾角、外倾角、距离舌下神经管最短垂直距离及钉道长度分别为4.07°±2.40°、33.09°±4.37°、4.76±0.74mm、21.54±2.01mm。结论: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显示正常成人枕骨髁有足够的体积空间容纳直径3.5mm的前路枕骨髁螺钉置入,前路枕骨髁螺钉技术是治疗枕颈不稳时颅侧固定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枕骨髁螺钉 三维重建 枕骨髁 枕颈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CT图像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伟宇 路文杰 +6 位作者 陈云琳 胡旭栋 王扬 阮超越 许楠健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2-719,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寰椎骨折治疗前后CT影像特征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诊治的75例寰椎骨折患者,男44例、女31例,年龄(53.3±13.0)岁(范围27~81岁)。...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寰椎骨折治疗前后CT影像特征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诊治的75例寰椎骨折患者,男44例、女31例,年龄(53.3±13.0)岁(范围27~81岁)。依据Landells分型,Ⅰ型12例、Ⅱ型13例、Ⅲ型33例,骨折位于解剖交界处难以分型9例,因受伤暴力多样化而无法套用Landells分型8例。根据CT图像中寰椎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是否累及双侧半环和骨折断端移位距离,初步建立新的寰椎骨折分型。随机选取5名脊柱外科医生,依据新的分型方法对75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型;于1个月后将75例寰椎骨折的影像学资料顺序打乱,再次进行分型,评估分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新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首先根据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分为三型,A型为骨折线未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B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且对侧半环完整,C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伴对侧半环任何部位骨折;再根据骨折断端间最大移位距离是否超过4 mm分为六个亚型,≤4 mm为1型,>4 mm为2型,即A1、A2、B1、B2、C1、C2。75例患者按新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A1型17例,A2型12例,B1型7例,B2型13例,C1型12例,C2型14例。5名医生对该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Kappa值分别为0.85和0.91,达到完全可信范围。末次随访时保守治疗患者均达到骨愈合;手术治疗者中4例骨折断端不愈合但寰枢椎间融合良好,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基于寰椎骨折的CT影像特征提出新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能够基本涵盖临床常见寰椎骨折病例,且一致性较好,对寰椎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寰椎 骨折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64
16
作者 胡旭栋 周宗科 +4 位作者 裴福兴 马俊 沈彬 杨静 康鹏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有效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 被引量:19
17
作者 胡旭栋 裴福兴 +3 位作者 沈彬 杨静 周宗科 康鹏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国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明确最佳使用剂量。[方法]自2012年9~12月选择105例首次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国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明确最佳使用剂量。[方法]自2012年9~12月选择105例首次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A组为试验组1:在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使用TXA;B组为试验组2:在相同时间点按15 mg/kg静脉使用TXA;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TXA。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输血患者比例以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结果]A、B两组术后引流量均少于C组(P〈0.05);A组在术后1、3 d和5 d Hgb均高于C组,但其差异仅第1 d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后1、3 d和5 d的Hgb均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比较,B组在以上时间点的Hgb均高于A组,术后3 d和5 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输血比例分别为8.6%、5.7%和17.1%,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术后5 d左右3组患者均未发生DVT,术后90 d内三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PE。[结论]在国人TKA手术中静脉使用TXA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输血患者比例,按15 mg/kg使用的效果较好,且不增加VTE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不同剂量 氨甲环酸 失血量 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旭栋 向宁 +4 位作者 王光林 裴福兴 贺景国 孔清泉 杨天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22例(25侧)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1~48岁,平... 目的探讨应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22例(25侧)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1~48岁,平均31.2岁;骨折按照Tile分型:C1型9例,C2型7例,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1d,平均11.2d。根据Matta标准对骨折复化质量进行评价,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50mL(100~800mL),住院时间平均为16d(12~26d)。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4~26个月)随访。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消创、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小组患者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15例已取出内固定物。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侧,满意复位6侧,复位差1侧。末次随访时根据Mai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4%、未次随访时13例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USS联合骶髂螺钉的三角固定技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较好的固定办法,增强了骨折的固定强度,能同时行神经探查、减压,还可早期负重,术后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折 骨盆 骨折固定术 三角固定技术
原文传递
近端经皮固定联合远端开放截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合并矢状面失平衡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旭栋 陈云琳 +2 位作者 蒋伟宇 阮超越 马维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74-479,共6页
目的探讨近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远端开放截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合并矢状面失平衡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2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合并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病例资料,男7例,女16例;年龄52-67岁,平均6... 目的探讨近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远端开放截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合并矢状面失平衡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2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合并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病例资料,男7例,女16例;年龄52-67岁,平均62.1岁。均采用近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远端开放截骨矫形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对比分析手术前后以上参数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u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220-310min,平均(253.9±52.1)min;术中出血量1050-2360ml,平均(1258.5±272.2)ml;术后引流量580-960ml,平均(725.1±135.2)ml。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死亡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21.2个月。SVA由术前(12.6±1.4)cm矫正至术后(3.5±0.7)cm,LL由术前13.5°±2.3°矫正至术后38.8°±9.6°,SS由术前13.90±2.30矫正至术后25.5°±5.8°、PT由术前29.7°±9.6°矫正至术后18.9°±8.2°,PI-LL由术前29.5°±13.7°矫正至术后7.1°±3.6°;以上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DI由术前的40.3%±12.5%降至末次随访时13.6%±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远端开放截骨矫形融合术能有效重建成人脊柱畸形矢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脊柱弯曲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钉棒固定融合术在椎体成形术后翻修中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陈云琳 王扬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92-898,共7页
目的探讨钉棒固定融合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后翻修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9例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临床资... 目的探讨钉棒固定融合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后翻修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9例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58~81岁[(70.7±6.0)岁]。损伤节段:T91例,T113例,T125例,L15例,L22例,L32例,L41例。翻修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5例感染行感染病灶清除钉棒固定融合术,9例进行性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钉棒固定融合术,5例神经功能障碍行椎管减压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感染患者术前、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通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Cobb角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2.7±8.3)个月]。翻修手术时间为135~320 min[(226.3±75.6)min];术中出血量为350~1500 ml[(825.5±230.6)ml]。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2例螺钉松动。患者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WBC[(7.3±0.9)×10^9/L、(6.6±0.7)×10^9/L]、ESR[(42.5±13.7)mm/h、(26.8±9.5)mm/h]、CRP[(37.3±16.3)mg/L、(17.8±8.6)mg/L]均较术前[(9.2±1.7)×10^9/L、(88.7±19.2)mm/h、(58.7±22.9)mg/L]下降(P<0.01)。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4.8±1.2)°、(7.3±1.6)°]较术前[(29.3±5.2)°]均明显改善(P<0.05)。2例术前ASIA分级C级和1例ASIA分级D级患者至末次随访均恢复至E级,2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至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1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腰背部VAS由术前(7.5±0.8)分降至(2.1±0.5)分(P<0.05),ODI由术前(60.7±15.2)%降至(19.9±5.9)%(P<0.05)。结论对于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钉棒固定融合术结合感染病灶清除、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减压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矫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再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